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克农传-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7年春,谢和赓被错打成“右派”,王莹遭受重大的政治压力。李克农又两次来到香山王莹的住所,劝慰王莹。

真情一片,使王莹很感动,她曾写了一首小诗,以表心意:教导莫忘周董叶,热忱关怀有克农。

平生最爱是“九秘”,(“九秘”指谢和赓———编者)万苦滴甘也相从。

李克农的为人,可见一斑。

《救亡日报》

受职务所限,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谢和赓有时活动起来并不方便。如果能有一位助手,那就好多了。

这个工作,落在了桂林行营参议、与中共关系密切的刘仲容头上。刘仲容,留俄学生,很早就与中共取得了秘密联系。“西安事变”前夕,他奉周恩来之命,从延安秘赴南宁,通过他的留俄同学王公度引荐,拜会了李宗仁,向其传达了中共团结抗日的方针以及愿与桂  系真诚团结的意愿。抗战开始后,刘仲容被白崇禧留在身边工作,担任了桂林行营参议。这,也是李克农在武汉时给他下达的指示。

白崇禧让刘仲容负责桂林行营的对外联络工作,事情不多,这给他充当谢和赓与李克农之间的联系以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刘仲容的办公地点离桂林“八办”很近,他和李克农之间,除了因公务有所接触外,还经常秘密来往。

李克农非常注意刘仲容的安全,经常提醒他遇事不可惊慌,要冷静沉着,提高警惕,并送给他一把左轮手枪,以防不测。刘仲容每次去李克农处接头,李克农总是派人布哨,严防走漏风声。李克农直接领导下的中共地下党员,还有三青团广西支部组训组组长周可传、解放后曾任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兼交际处长的侯甸等人。

1939年侯甸从延安来到桂林后,李克农指示周可传将其引荐给广西绥署政治部主任程思远,担任了绥署政治部的一名科长。一个又一个中共秘密党员被安插进国民党营垒,李克农有了许许多多灵敏的“耳目”。每逢夜幕降临,常有人力黄包车停在“八办”门口,一些神秘的人物悄然闪进大门。通过这些神秘的人物,李克农搜集到了许多重要情报,了解到桂系对中共的政策和态度,及时制定对策,使中共统战工作成效卓著,桂林城里出现了抗日救亡的蓬勃发展的局面。

一时间,只有六七万人口的小小桂林,成为大西南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事业的中心。一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云集桂林,人数达一千人之多,其中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戏剧家、音乐家、科学家、学者有二百多人。他们在中共领导下,出版报纸,开办书店,创作文艺作品,造一时之声势。影响最大的团体有国际新闻社、《救亡日报》社和文化供应社,它们被称为桂城三大进步社团。

《救亡日报》社的总编是夏衍,早在上海,李克农就结识了他。1938年11月7日,夏衍率报社全体同仁从广州撤至桂林后,当晚就去见李克农,听取他的指示。李克农建议他们一面争取在桂城的“合法”地位,一面自力更生,自筹经费,尽快复刊。夏衍表示,不愿意和国民党那些无聊的政客打交道。

李克农说:“沈先生(夏衍原名沈端先)啊,站在外面骂娘可算不得勇敢,深入敌垒去影响他们,那才是你应尽的本分。要把报办好,腿要放勤些,耳朵要放长些,要多听、多跑、多交朋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在这里,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我知道,你们个个都怕脏……”李克农爽朗地大笑起来:“文化人同志,革命的统战工作,戴白手套行吗?”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正式复刊。

由于报社人员大多是耍笔杆子的,对经营并不在行。应夏衍的请求,李克农介绍善于经营的翁从六担任经理,负责报社的印刷、发行及经济工作。以后,翁从六被调往上海做地下工作,李克农又介绍《新华日报》的张尔华接替。

李克农很注意对报社工作的指导,凡是涉及到办报原则和方针的事,他总是坚持己见,没有丝毫妥协。

一次,《救亡日报》发表了一篇国际时事分析文章,出现了政治性错误。李克农发现后,跑到编辑部和夏衍长谈了四五个小时。他严肃地说:“《新华日报》被扣得厉害。西南、东南乃至香港,都把这张报纸看作是党的外围,代表共产党讲话,那么你想想,把这么严重的国际问题作了错误的分析,对外面会引起多么坏的影响!”

随后,李克农指出了这篇文章的错误所在,严肃地问:“怎么办?”“明天再写一篇社论,纠正过来。”夏衍答。

“怎么写法?来,大家凑一凑。”李克农把大家召集过来。社论写好,天色已晚。夏衍透了口气说:“很好,我学会了不少东西。”

李克农抬手看了看表说:“学会了东西,能不付学费么?你看,都快8点了,阳春面也不请一碗?”说罢,他站了起来:“那好罢,我请客,我可要反客为主了。”严肃沉闷的空气随之一扫而光。

秘密工作与公开统战相结合,威力无穷。1939年底,《救亡日报》发行数已近8千份,在当时,这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一年,南洋爱国侨领陈嘉赓先生访问延安后来到桂林,特地去参观了《救亡日报》社,连连称赞。这张报纸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和进步思想,影响遍及湖南、江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香港和南洋等地,很受群众欢迎。

文化供应社

由胡愈之创立的国际新闻社以及由胡愈之、陈此生和社会知名人士40余人发起筹建的文化供应社股份有限公司,也都是在以李克农为首的桂林“八办”指导下开展工作的。

文化供应社成立于1939年10月22日,始创者是当时在文化、出版界颇有声望的胡愈之,在创办过程中得到了广西地方爱国民主人士的大力支持。李任仁老先生任董事长,广西绥署顾问陈劭先任社长,李任仁最得力的助手陈此生担任总务部主任兼秘书。他们都是桂林“  八办”的老朋友,在中共的支持下,他们都代表广西当局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广西救国会。供应社编辑部主任由胡愈之亲自担任,总揽编辑出版业务。编辑中有不少人是中共秘密党员和非党进步人士,胡愈之后来回忆说:文化供应社“实际上是由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的”,“所用干部大部分都是由李克农同志推荐的”,“我当时的党籍绝对保密”。

周恩来曾经单独找了胡愈之和千家驹谈话,告诫他们“不要太露锋芒,要隐蔽,保全实力,作长期打算”。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胡愈之在桂林一直坚持着隐晦曲折的工作方法,在他以后所写的《我的回忆》一书中,这样写道:

这一时期,由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纠正了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毛主席关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策略方针指导下,我们在桂林的活动方向明确,抗日救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救国会的组织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以救国会的身份活动,易与广西各方面人士接触。我们紧密团结了广西各界人士,发展了广西的进步力量;努力争取中间势力,包括对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和争取他们,使他们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这样一来,顽固势力也就孤立了,国民党蒋介石的特务分子在广西不能横行。桂林一时成了西南大后方的一块抗日文化绿洲。

然而,随着国民党政府由武汉撤往重庆,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等国的劝降之下,国民党内“限共”、“溶共”的呼声甚嚣尘上,抗日民主力量倍受压制。1940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了《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要求全党“应付可能的全国性的突然事变”,“在精神上要有所准备,在工作上有所布置”,在国民党统治区“凡有被国民党捕杀危险的公开或半公开的干部,应转移地区隐蔽起来,或调至军队工作。”中央文件下达后不久,李克农就请胡愈之来到八路军办事处阅读了这份文件。

李克农对胡愈之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隐蔽起来的方法主要有三条:一是更改姓名,到别的地方去;二是到八路军或新四军去;三是到香港或是国外。而你是个出头露面的名人,谁都认识,第一条行不通;第二条要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也不太容易;只有第三条,先去香港,比较合适些。”

至于文化供应社的工作,李克农决定指定在新加坡新知书店工作的张锡昌负责。

7月的一天,胡愈之正在文化供应社建在桂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