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经商,下海做生意才是生财之道。
辽沈失陷时,毛文龙还是都司,因为辽阳失陷的太快,毛文龙带着二百多人掉队了,身陷敌后,逃跑的明军顾不上他,追击的后金军部搭理他,当时的毛文龙成了地地道道的弃卒,他当时有几个选择。
第一找个山头,带上手下的兄弟潜伏下来,当几年山大王,等着明军大反攻。
第二解散队伍。往脸上摸几把黑灰,混进难民之中,脚底板抹油,溜出山海关,跑到关内去。
第三就地不走,等着金军现他们,然后整队投降。
在旁人看来毛文龙只有这三个选择,很快毛文龙作出了第四个选择“下海”,他带着人跑到海边找了几艘船出海了,他没有逃,而是跑到后金的后方捅了一刀,在所有都逃跑的时候,毛文龙选择了进攻,这是纯爷们的表现,然后被后金赶下海,跑到皮岛钓鱼去了,介于毛文龙的战功朝廷升毛文龙为总兵。
王化贞把毛文龙当成了宝,只要毛文龙要的他都毫不吝啬。
现在哈大全有主意了。
“我也要下海。”
朱敦马上提出一个严峻的事实。“主公。我们这离海也太远了吧。”哈家堡所在的地方,可是地地道道的内6山区,还是贫困山区,要想下海,恐怕要来一次大搬家,按照成本核算,哈大全不用搬到海边就破产了。
哈大全马上提出了解决方案。
“现在下不了海,我们可以下水啊,附近不是有条辽河吗?不是还有大凌河吗?”
“是。是。”
朱敦擦了把汗哈家堡的位置很尴尬,正好在辽河与大凌河的中间位置,下河是比下海近一些,可是也够远的了。
考虑到辽河边驻扎着大批后金的士兵,朱敦建议哈大全借大凌河下水,那里是自己人的地盘,至少现在还是自己人的地盘。
为了银子,为了粮食,为了美好的生活,哈大全迫不及待的出了。
挣钱的事情哈大全指望不上手下人。
还在哈家堡的朱敦、赵卫和王张氏,都不是做生意的料。
哈大全只好亲力亲为。
第39章 为将辽东。再议。
为将辽东 第39章 为将辽东。再议。
三岔河防线构成,广宁一带刚刚出现一丝平稳的气象。
这时在辽东官道上就出现了一队奇怪的队伍。
三十只硕大的獒犬吐着舌头,奋力的拉着一辆原本应该由牛拉的大车。在这些獒犬的身上绑着原本属于偶蹄类动物的背带,原本凶猛的动物,看起来无比的温顺,因为在旁边跟着一个更加凶猛的黑子。
有狗王黑子在,没有一直獒犬敢闹事。
现在哈家堡里没马、没驴、没骡子,牛都要留着耕地。用人抬路还太远,哈大全要出行拉车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羊,一种是狗。
考虑再三哈大全选择用狗拉车,哈大全不敢想象一群山羊拉的车会是什么样子。
轿子就算了,哈家堡到义州路很长,哈大全没有虐待属下的倾向。
哈大全舒舒服服的坐在这辆奇异的大车上,附近看到的平民纷纷走避,怕惹了拉车的獒犬。要被三十只獒犬一起撕咬,绝对死无葬身之地,结局很可能是变成狗屎。
狗拉车很别类了,还有更别类的。
在哈大全的狗车四周是五百名穿着红色盔甲的女兵。这五百女兵全部来自女营,由王张氏亲自带领,标准就是长的漂亮,就算不是大美人,也要是小美人,远远的看过去,是男人都会暴走。
这么一支花枝招展的队伍真的很吸引人的眼球。
哈大全出游的队伍还没有走到大凌河边,漫天飞舞的奏本就飞进了北京。这些奏本当然不是夸奖哈大全的,而是骂哈大全的,骂哈大全穷奢极欲,荒*无度,不思报国,只图个人享受,愧对国恩,愧对皇恩,愧对祖宗,愧对孔圣人。
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出来了。
在漫天的骂声中,哈大全成为了纯粹的,不择不扣的,坏的掉渣的,罪大恶极的,不可饶恕的坏人。一个毫无用处,活着浪费粮食,死了浪费土地的渣滓。
哈大全不知道有人在骂他,还美滋滋的做着财的美梦。
为什么要骂哈大全呢?难道这些人都吃饱了撑的。
其实哈大全不过是个小角色,一个地方上的地主豪强,像哈大全这样的人,天下间多了去了,不分关内关外。
这些骂哈大全的人,自然是别有目的。哈大全是王化贞招安来的流民帅或者说土匪头子,骂哈大全就等于骂王化贞,借着哈大全搞倒王化贞,才是骂人的最终目的。骂哈大全不过是一个由头,哈大全越无能越坏,才能显得王化贞的无能。
在这场骂人攻势中,能得到好处最多的,就是现任的辽东经略熊廷弼。
熊廷弼之前曾经担任过辽东经略,后因为政治斗争被调回北京,出任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闲职。接替其出任的袁应泰实在没有军事才能,在沈阳之战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最终致使辽沈失陷,袁应泰自己也死在了辽阳,拖累了辽东数百万的军民。
辽沈失陷后,朝廷再次启用了熊廷弼。可是辽东已经有了一个叫王化贞的猛人,王化贞收拢流民溃军,组织大家屯田砌砖头,把战线推到了辽河边,可谓是成绩卓越。
有这样一个手握兵权的猛人,来迟了一步的熊廷弼想掌权是不可能的。王化贞的排斥,加上兵部的不信任,熊廷弼只能领着五千多大兵驻守在山海关苦闷的看着王化贞折腾。
王化贞和熊廷弼在辽东问题上所有的态度完全相反,一个主攻,一个主守。
为了贯彻自己的观念,王化贞和熊廷弼明里暗里的互相攻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们现在都是一心为国,希望能够借自己的手挽回辽东的残局,赢得不世的功勋,流芳千古被后人传颂。为了这个伟大的目的,两个人毫不留情的互相残杀,互相诋毁,他们之间不会有妥协,一切都是为了名,为了权,有了利。
还是那句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哈大全被弹劾了,被骂得这么凶,让人弹几下,也不奇怪。弹劾到了兵部,就直接被压了下来,大部分奏本被丢进了废纸堆,留下的一两本页被垫了桌子脚。
哈大全不知道的一切就这么生着。
现任兵部尚书张鹤鸣笃绝对信任王化贞,多次请求撤了熊廷弼的职务,上面的熹宗天启皇帝不知为什么就是不准。
再议。这是皇帝的批示。
兵部倾向于王化贞,对于不利于王化贞的弹劾,就算是迂回战术,也逃不过老奸巨猾的文官们的眼睛。上面有人护着,自然不会轻易批示,连上交都很困难。
哈大全也因此保住了官,没有被赶回家去放牛。至于上面的天启皇帝,每天躲在皇宫里做木匠活,连字都不认识的皇帝,听到哈大全的事,反倒觉得很新鲜。
“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张鹤鸣在旁边补充介绍。“此人原是山野的豪强,没有受过圣贤教化,突然做了官,难免出一些荒唐的举动,不过还好心系国事,愿意为国捐躯,带着数千部属在辽沈陷落的危难之时投效国家,更与鞑子的边军大战十余场,虽未得全功,也实在是忠心可嘉啊。”张尚书不认识哈大全,他出来说话是为了王化贞,所以他在其后又补了一句。“辽东巡抚王化贞审时度势,不拘小节,知人善任,可见其为国之心,这两人都是我大明的砥柱之臣,皇上应该下诏褒奖才是。”
还砥柱之臣,简直把两个人捧到天上去了。
天启皇帝不认识字,却一点都不傻。他知道现在辽东全靠王化贞在支撑,现在处分王化贞,简直就是自毁长城。现在辽东战局残破,所有的人都在跑,难得有一个愿意打仗的,怎么可以处理呢。
熊廷弼也很能打,但熊先生上下关系搞的不好,没有人喜欢他,还是王化贞好用,即能打,又识趣。
对王化贞,要信任,要褒奖。
对于哈大全的问题,皇帝给了一个意见。再议。
很快所有的骂声都停止了。
第40章 为将辽东。在见王化贞。
为将辽东 第40章 为将辽东。在见王化贞。
天启皇帝下诏褒奖了王化贞的功绩,意思就是说:“我已经知道了,大家不要在骂了。”
对于那些不领会皇帝意思的大臣,处理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配”辽东。陪王巡抚去打努尔哈赤,这下大家都慌了。
骂人过过嘴瘾无伤大雅,不会有啥危险。但到了辽东,可就有生命危险了,努尔哈赤不一定那天高兴就杀过来,在权衡利弊之后,言官御史们一起闭上了嘴巴。
事实证明能坚持到底的爷们实在太少,因为太爷们往往会死的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