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西阁祭酒各一人,从七品,负责礼仪和引导宾客的事务,侍读,就是陪王爷读书之人,类似于书童,人数不定。
接下来便是一些负责打杂、算账之类维持王府运转的基层人员,我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在唐朝,这一制度因实际情况的变化后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动,总的来说从业人员越变越精简。因为开始的时候亲王们都各有具体官职,负责各自辖区内事务,需要各方面专业人士的辅佐,后来渐渐过上了寄生虫般的生活,不再担任具体职务,也就没必要再配备这么多官员了。
这样一说,大家就能看出来,为何其他亲王不爽了。噢,你几句甜言蜜语就多给你一个部门的编制,还有相应的大量经费,我们还是外甥点灯笼——照旧?合着老老实实守规矩的吃亏啊!
更重要的一点,老爸当年做秦王的时候,也“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招徕了一大批谋士能臣。莫非你李泰也想有样学样,再玩个玄武门?
不仅亲王们有想法,连长安城内知道此事的人也都议论纷纷,觉得李泰可能有“非常之志”。不过既然当家的李世民都已经痛快地同意了这个做法,大家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于是,表面上,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
或许李世民当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着满足一下心爱儿子的一个小小愿望而已。然而,事情一旦开了头,可就没有这么容易结束。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是一个团圆美满的好日子。
可是在这样一个好日子里,天子李世民的心情却非常地不好。他端坐在龙椅上,一脸不满地看着阶下跪着的礼部尚书王皀。
事情的缘由要从当时的一条礼仪制度说起:凡官员路遇各亲王,必须下车叩见。
王皀认为,这一规定对于普通官员来说可以接受,但若要三品以上的高官也要一律执行,恐怕不妥。
王皀的意见深深地触怒了李世民。他十分恼火地质问王皀和其他持同样意见的人:“你们是不是感觉自己地位高贵,打心眼里瞧不上朕的儿子?”
听了这话,一旁矗立已久的魏征上前一步解释道:“自古礼仪按照官职大小来定。各位亲王爵位虽尊,但实际官职却没有超过三公(也就是说没有哪位亲王的官职在二品之上)。要求三品以上官员以如此隆重的礼节来参拜亲王,臣亦以为不妥。”
然而,李世民接下来的话却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一哪天太子不幸身故,你们又怎么知道待朕百年之后是哪一位亲王做各位的君主?哼!如果这样,你们还敢轻视他们吗?!”
听了这话,百官们不禁面面相觑起来:新年佳节的大好日子,皇上怎么突然口出此等不详之语?况且太子青春年少,除了脚有些不便之外身体十分健康,哪里来的“人有旦夕祸福”?
到底是魏征胆大心细反应快。联想到之前在魏王府设立文学馆的事情,他恍然大悟:莫非皇帝心中已起了更换太子的念头,所以才冒出这样的话?太子乃国之储君,不可轻动。即使皇上因自己的偏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也应该马上打消他的念头。否则,只怕玄武门之变真的要再次上演。
于是,他果断地再次进言:“自从周文王以来,历朝历代国君宝座都是父子相继,岂有兄弟相承之理?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断绝太子的兄弟们夺取继承权的野心,从而堵住灾祸动乱的源头。皇上作为一国之尊,对于这类事件,更要十分警惕才是。”
魏征的话犹如当头棒喝。李世民立刻联想起当年自己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最后双方刀兵相见、手足相残的血腥场景。虽说自己当时下手有些迫不得已,但他是绝对不希望类似事件在自己儿子中间再次发生的。
再想到自己,既然已立李承乾为太子,却又对李泰十分宠爱,今天居然还说出这番有些无厘头的话来,莫非真是要重蹈父亲李渊当年的覆辙?让太子承乾心生不安,让魏王李泰看到了夺嫡的希望,这样如何能不生乱?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脸色渐渐缓和了起来,点头说道:“王尚书所言极是。从今往后,三品以上的官员见到亲王可不必再行此大礼。”
礼仪的事情算是解决了,但李世民却并没有真正明白过来。他明知魏征所言切中要害,但是一看见儿子又觉得父子骨肉情深,难以忘怀。诚所谓,兄弟相争万万不可,废长立幼取乱之道。怎么办?
最后他拍了拍脑袋,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完美的计划:这样吧,朕继续保留承乾的太子之位,对泰儿嘛,那就多给点看得见的好处。这样既无碍大局,也不会干扰父子间的和睦相处。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元宵节过后的第二天,李泰在自己位于长安延康坊的家中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这位客人的排场之大,引来了无数好奇者的争相围观。只是这天却并没有几人有幸目睹这位贵客的尊容——围观者们被远远地挡在了人墙之外。
可人还偏偏有个习惯,那就是你越不让他看,他还就越想看。所以虽然卫士们竭尽全力地将众位好事者们阻隔于安全距离之外,围观的群众队伍却是只见越来越庞大。也许是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吧,突然人们听到耳边传来了一个令他们真正喜出望外的好消息:皇上有旨,赦免长安县除死刑犯外的其他所有囚犯;免除延康坊地区所有居民当年的赋税;魏王府官员和延康坊的老年人分别有赏!
这下不用再说了,魏王府迎来的贵客便是皇帝李世民本人。
皇帝亲自驾临儿子的住处,本就不多见(一般都是儿子奉召进宫朝见),还又免税又打赏的,更让别人觉得李泰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尝到甜头的普通老百姓或许只是感觉李泰学问好、人品好,又托王爷洪福我们才得以免除了赋税,真不赖。但在那些立志于官海沉浮的官迷们眼中,事情却远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跟着李泰混有前途!投奔他去!
事实上,从编撰《括地志》开始,李泰的门前就从未少过人。求官的、讨赏的、展示文采的,各色人马是络绎不绝,颇有当年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的味道。只是,与当年的“战国四公子”不同的是,李泰的门人中不少都在朝中担任一定的职务,食的是政府的俸禄,乃国家公职人员。
事实上,当时还有一些事情也非常能反映当时李泰地位之特殊。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李世民选派了一些亲王到各地做都督。其中杨妃所生的吴王李恪为潭州(湖南长沙)都督,蜀王李?为益州(四川成都)都督;阴妃所生的齐王李祐为齐州(山东济南)都督。虽有不舍,但这些亲王们在叩拜了父皇和母亲之后,都按期离开了京城长安,前往各地上任去了。
魏王李泰也在同时被封为相州(河南安阳)都督,但他却选择继续留在京城。
对于这种公然抗命的行为,李世民并没有表示出多少反感。考虑到相州都督之位长期空缺也不是个事儿,于是干脆就在李泰的相州都督官职前面又加上了“遥领”二字,具体工作由相州都督长史张良全权负责。呵呵,也算是货真价实的挂名锻炼吧。
这还不算完。中央财政除了要负责支付东宫和各王府的日常开支外,还要定期给太子和各位亲王发放工资。理论上讲,无论是看级别还是工龄,太子的工资无疑都应该是其中最高的。但是自打李泰呈上了那本《括地志》之后,情况就变了:李泰每月从财政部门拿到的薪水居然比太子李承乾的还要多。
这下大臣们再也忍不住了,纷纷开始猜测起来:李泰不奉旨上任,在京城遥控指挥,皇上居然也不责怪,还左右帮他周全。现在居然给他的待遇方面比给太子的还高,究竟想要干什么啊?
就在大家伙议论纷纷之时,宫中再次传来了令他们瞠目结舌的安排:即日起魏王李泰将搬进皇宫内的武德殿居住!
这回可真是火上浇油了!
谏议大夫褚遂良率先上疏,劝告李世民应注意区分尊卑高下的待遇,否则皇子间很可能会发动一场夺取继承权的战争。
因身体条件改任特进(唐文官官职名,正二品,非领导职务)的魏征也同样上疏:“陛下宠爱魏王,就应该多为其考虑,注意控制他的骄傲与奢侈,不要把他摆在风口浪尖的敏感位置上。陛下因为爱护魏王,命他迁入武德殿居住,却不想武德殿就在东宫的西面,又是当年齐王李元吉的住处。虽说齐王已是过去时,但居于其间难免令人有些敏感。纵使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