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方人士的关注,现在的不少佛学院里都有唯识这一专业。
同时,因为印度多年饱受战乱,变迁频繁,许多历史资料已无从找寻。而由玄奘与弟子辩机合作完成的《大唐西域记》,也就成为了现存的研究古印度和西域历史的最重要史料之一。
第三十三章 西域攻略
西域在贞观初年还是一片小国林立的局面,和汉朝时相差无几,只是当年的匈奴被突厥所取代。而上文提到的高昌国,在这些小国中是一个比较大的国家。
高昌,这个自公元460年便已存在的王国,世代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双方一直相安无事。
公元601年,麴伯雅成为了新一任高昌国王。他继承了祖辈们的传统,于隋炀帝杨广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入朝参拜,被炀帝拜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爵弁国公,后再封为高昌王。
除了在政治上对麴伯雅的地位予以确认外,隋政府还采用联姻的方式对双方的关系加以巩固:皇室亲戚宇文家的一位小姐被破格提拔,封为华容公主,嫁给麴伯雅为妻。此后,麴伯雅一直跟随在隋炀帝身边,并陪同领导一起前往辽东,共同视察了隋朝对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
公元612年,麴伯雅返回高昌。但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离开自己的位子四年之久,国内难免会出些乱子。很快,高昌国内便发生了一次宫廷政变。
对于这次政变发生的真正原因,到现在学术界都没有能够取得一致。有人认为是麴伯雅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招致邻近国家和部落的敌视,于是他们便煽动高昌政界高层发动政变;有人认为是觊觎大权的野心家趁麴伯雅入隋之机大肆扩充势力,一举发动政变;还有的看法是与麴氏有矛盾的高昌其他贵族的所为。
不管真正的原因如何,结果是麴伯雅被赶下了台。
万幸的是麴伯雅逃得一命,他和几个忠于自己的手下带领着一部分军队投奔了西突厥。
公元619年,养精蓄锐7年之久的麴伯雅在友邦西突厥的大力支持下,以儿子麴文泰和大臣张雄等人为得力干将,漂亮地杀回了高昌,复辟成功。
此时正是唐朝建立的第二年——武德二年。
这七年间,麴伯雅吃了很多的苦,遭了很多的罪,但是这些他都挺过去了。令他所不能接受的是,为何号称天下之主的隋朝皇帝(包括后来的唐朝皇帝)不对他施以援手,让他一个人苦苦支撑,最后真正帮上忙的却是西突厥?一个关键时刻指望不上的老大,对自己又有多大意义?索性不如现实一点,和西突厥搞好关系是正经。
关于这个问题,作为儿子的麴文泰也抱有相似的想法。
复位成功的当年,麴伯雅去世,麴文泰登基为王。虽然有些不太情愿,但他还是依照惯例派遣使者向唐朝告哀。唐朝也派人前往吊唁,拉开了双方互动的序幕。
此后,双方不时地互有往来:高昌除了进贡物品外,还及时地向唐朝通报西域各国的最新动向,唐朝对于高昌的态度和行为也很满意,一切看起来都很美。
然而,国与国的关系核心在于利益。随着唐朝的日益强盛,麴文泰心里越来越不舒坦。当然他并不敢公然挑战唐朝,但找些出气包来踹上两脚的胆量还是有的。
于是,西域各国前往唐朝的使团或商队,在必经之路高昌国境内受到了雁过拔毛式的横征暴敛。无奈在别人的地盘上做不了主,只能低声下气,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最后实在受不了了,也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宁可穿过危机四伏的沙漠,也不愿穿过人烟稠密的高昌国。
但是在麴文泰看来,这事不能就这么完了。我给你铺好了道路,设好了关卡,还招了这么多收费人员,你们不来,我从哪儿找钱养活他们?既然不听话,那就得教训到听话为止。
很不幸的,焉耆王国由于第一个向唐朝申请开放沙漠口岸,放弃通过高昌境内,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出头鸟,挨了一枪:高昌国军队侵入境内,大肆抢掠而去。
高昌的邻居伊吾国,原先臣服于西突厥,后来又改伺奉唐朝,西突厥一向记着这笔账。现在高昌有心效仿山姆大叔,打算当个西域国际警察。这一想法与西突厥不谋而合,于是,在西突厥的支持下,高昌又对伊吾下了毒手。
可怜伊吾连一个高昌都无法抵抗,更别说再加上一个巨无霸级的西突厥,只好向新认的老大唐朝求救。
当时西突厥的状况也颇有些特殊,这里需要交待一下。
东突厥灭亡后,前任可汗——始毕可汗的儿子阿史那欲谷逃到了亲戚西突厥那里。可是,他非但没有对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同俄的收留表示感激,反而在羽翼丰满后自立为乙毗咄陆可汗,并把亲戚兼恩人的阿史那同俄赶到了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可怜阿史那同俄没有能够重演麴伯雅的复辟奇迹,而是死在了拔汗那。此后,部分部落拥护他的侄儿阿史那薄布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于是西突厥便分化为两个并立的政权,一称南庭,一称北庭。
玄奘西行取经路上经过的是南庭,首领便是叶护可汗。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庭的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欲谷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统一西突厥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终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他率军成功消灭了叶护可汗,统一了西突厥。
历史再次印证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至理名言。麴文泰很快便与阿史那欲谷打得火热。
唐朝接到了伊吾的求救,不由得大吃一惊。惊的不是西突厥出兵,而是一向老老实实臣服自己的高昌居然反水,投奔到了西突厥的阵营。看来对于这个麴文泰,可要好好注意一番了。
经过一番准备,李世民向高昌王麴文泰下了诏书。诏书内容一是痛斥麴文泰反复无常的行径,二是要求麴文泰把冠军大将军阿史那矩派遣到长安来,有事相商。
这位大将军的姓氏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出身——与可汗同出一系的突厥贵族。那么为何一个突厥贵族会去给高昌当什么冠军大将军,还会被唐朝皇帝指名道姓地要求派来长安呢?又有何事相商?
答案其实很简单。阿史那矩并不仅仅是高昌国的将军,他还是西突厥驻高昌的特派员,负责监督高昌的动向,防止唐政府势力的渗透。
所以,唐朝方面要求高昌派阿史那矩前来,是想把他作为人质,或者说作为一颗棋子。借助这颗棋子,继而控制高昌和西突厥的关系,便于从中取事。
至于要商量的事嘛,无非是什么讨论两国邦交关系之类,想来应该只是找个借口要阿史那矩进京罢了。
对于唐政府的意图,阿史那矩很清楚,麴文泰也不是傻子。所以最后前往长安的,是高昌长史麴庸。
麴庸对于李世民而言毫无意义,就像高昌随便从街上拉了个路人甲前来一样。但是通过这件事情,李世民清楚地意识到:高昌和西突厥已经看出了自己的意图,唐和高昌的关系,怕是很难靠忽悠来恢复了。
却说当年隋亡唐兴之际,中原天下大乱,不少汉人投奔东突厥。等到东突厥汗国灭亡,其中一部分持不同政见者不敢回国,又逃到了高昌。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威仪,挟灭亡东突厥之余威,命令麴文泰把这些人遣返回国。
出乎李世民意料的是,麴文泰由于已经抱住了西突厥的大腿,对于天可汗的诏书只是哼哼哈哈,敷衍塞责,总之是不肯服从命令,最后遣返回国的人数是零。
刚刚被各国奉为“天可汗”的李世民碰了个软钉子,自然是十分不满。
没多久,高昌又让他头疼了。这回是麴文泰伙同西突厥洗劫了焉耆王国的三座城,并把城中居民尽数掳掠回国。焉耆和伊吾一样,知道自己实力不济,只能在背后咬牙切齿,外带着向唐老大哭诉。
出了这种事情不能再不作表示了,否则大伙都会觉得跟着唐老大没出路。于是,虞部郎中(工部山林管理司司长)李道裕奉命前往西域,斥责高昌行为不端,并调和焉耆与高昌的关系。
此时的高昌还不敢公然撕破脸皮,所以对于李道裕的态度还是不错的。然而你说你的,他们却仗着自己远在沙漠,天高皇帝远,继续干着阳奉阴违的事情。
不过天虽然高,皇帝却并不远。先后击败了东突厥和吐谷浑的大唐,开始把主意力集中到了西域这块土地上。
此时的西域,高昌算是猴子中的大王,真正的老虎是西突厥。
李世民认为,自己才应该是老虎,而且一山不容二虎。西域的主人,只能是大唐!
但是西突厥实力颇为强大,不容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