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奘一行离开高昌,遇到的第一个劫难便是高耸入云而又连绵不绝的天山山脉。当时恰逢大雪封山,无法前进,只能就地安营,等待通路。
就在大家伙忙着扎寨、喂马之际,突然听得山上不远处传来一片叫嚣之声。循声望去,只见约两千多名骑着马,挥着刀的人正飞快地迎面驶来。
这些人个个眼露凶光,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嘴里还叽里咕噜嚷个不停。虽然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玄奘等人还是清楚地意识到,碰上强盗了。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N把大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旁。其余歹人则开始四处翻找,玄奘等人所携带的包裹和箱子全部一一被晒了出来。
对于玄奘而言,钱财本是身外之物,有亦可,无亦可。只要留足够的衣服御寒,使自己得以翻越雪山即可,况且佛教一贯宣扬慈悲为怀,凡事忍让,也就不多啰嗦了。
问题是,这些人似乎不只是图财,还打算害命。
阿弥陀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生死皆有天数。倘若今天真是大限之日,那么贫僧自当欣然赴死,毫无怨言。
或许冥冥之中确有天意,就在玄奘等人闭目受死之际,强盗们不知为何忽然发生了内讧,继而拔刀互砍,死伤狼藉。更有意思的是,活着的人开始分为两拨,一逃一追,很快消失在玄奘一行人的视野中,速度丝毫不亚于出现之时。几乎到手的战利品,却又原封不动地散放在合法主人的眼前。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脚夫们惊的是目瞪口呆。听说过九死一生,却怎么也没有想到,生居然是这么地容易和意外。这次离奇的经历让他们坚定了这样的信念:玄奘确实是佛祖所庇佑的圣僧,有幸一路上服侍和陪伴他,是上天赐与自己的机缘。
玄奘凝视着地上横七竖八倒着的尸体,以及皑皑白雪上渗透着的殷红血迹,胸中如波涛般翻滚,久久不能平复。古语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伙人本是为我等的财物而来,方才几乎走到鬼门关口的还是贫僧,现在先去赴轮回的反倒成了他们。呜呼,世间如许罪孽,一心向善之人少之又少,我身为佛门弟子,究竟该怎么做,才能使世间恢复祥和,存者长生,死者升天呢?退一步说,即使我个人最终悟道,跳出三界五行,修成正果,然而面对如今天般肆意杀戮的场景,我又能否真正超脱出世呢?
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前,还是先把他们掩埋了,再念几卷经,超度一下亡魂吧。
天山平均海拔约5000米,虽然比起珠穆朗玛还差不少,但是对于一无登山服二无氧气瓶的玄奘一行来说,翻越它的难度比起现代人登顶珠峰只多不少。多亏了麴文泰赠送的御寒衣物,一行人才勉强在压根就没有路的高山上艰难地缓慢前行。
面对着漫天的风雪和彻骨的奇寒(还有当时人们不太懂的缺氧和低气压),大伙儿自觉地以玄奘为核心,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悬锅而炊,席冰而寝”。如此走了整整七天,每一天都仿佛一年那么漫长。
翻过了天山,原先30人的队伍缩编成了20个人,其余的都已不幸埋骨在了茫茫天山之中。
对此,一向慈悲为怀的玄奘并未流泪。在他的心中,那10位献出生命的同伴与自己并无二致。生死对于佛家来说并无差别,本质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逝者是提前做完了自己的分内之事,赶赴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剩下来的工作,就由贫僧和其他居士们一起来继续,直至自己去见佛祖的那一天。
翻越了天山,很快玄奘一行便进入到了西突厥汗国的领地。
以当时西突厥的实力而言,它可以轻而易举地灭亡周围一带的任何一个小国,所控制的领土也远比周围小国辽阔。麴文泰统治下的高昌虽然堪称西域诸国的老大,但论实力,却是远逊于西突厥。
对于这一点,麴文泰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对西突厥一向采取恭顺礼让的态度。
在玄奘离开高昌时,麴文泰除给西突厥叶护可汗送去了大量财物外,还特别修书一封。信中,麴文泰极力称赞玄奘的佛缘深厚,知识渊博,是难得一见的高僧。同时,还特别说明自己与玄奘已结为异性兄弟,希望大可汗能够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玄奘。
叶护可汗虽不如麴文泰那样对佛教无比虔诚,却也十分开明,对博学的玄奘也是给与了高级别的接待。
然而生性豪爽的叶护可汗对于玄奘取经之行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两人见面后,叶护可汗随即坦言:“法师的志愿我十分钦佩。只是天竺气候炎热,看你这细皮嫩肉的白净模样,到了那里只怕会被晒化掉。天竺人我见过,长得又黑又瘦,毫无气派。那种地方,能有什么东西值得你不辞万里前去?”
人各有志,对于叶护可汗的话,玄奘不好加以辩驳,只得把自己前往天竺求取真经的想法和决心又阐述了一遍。
虽然想法不一致,但叶护可汗还是非常尊重玄奘的意愿,盛情款待几日后便派人护送他们启程。
终于,在翻过兴都库什山脉后,玄奘一行进入了北印度。
第三十一章 天竺扬名
当时的印度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分裂为若干小国,信仰也多种多样,有佛教、婆罗门教以及许多五花八门的其他宗教。好在这些本土宗教都还没有进化到“原教旨主义”这一阶段,彼此之间包容共存,不像今天非要斗个你死我活,分个高下不可,所以这一时期的印度文化颇有些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身处异国他乡,语言沟通是第一要务。于是玄奘除了四处遇塔扫塔,逢寺拜佛和学习经典外,还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停留了两年,向当地的法师学习声明学(天竺的文字文典)和因名学(天竺的逻辑推理)。
然而,佛教可不是单纯的烧香拜佛这么简单。自释迦牟尼去世以后,佛教教义经过不断地发展和阐发,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教派。总体而言,这些教派又可分为大乘和小乘两派。
这两种教派的区别,就算我现在立刻得道,成了高僧,再写上一年也很难完全讲清楚。好在咱们不是上佛学院,在下就大大地现世一回,稍微讲一下下。
首先从对“佛”的认识上来看,小乘派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如来,其他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宗教修练,抛却红尘,达到阿罗汉果,即可以断尽烦恼,超脱轮回,只是不能成佛;大乘派则认为整个世界有无数佛存在,释迦牟尼只是其中之一,人们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佛果,成为“菩萨”(“菩萨”一词指具有大觉心的众生,也即是说,有了“大觉心”的人乃至生物,就有了佛果,都可叫做“菩萨”)。
其次,关于修行的内容方面,小乘派主张抛却一切烦恼欲望,了生死,去贪爱,以一种出世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解脱;而大乘派则认为佛法讲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以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达到一种既善其身,又兼济天下的状态,是一种入世的态度。
第三,从教义阐述的世界观来说,小乘派认为只存在佛法中的“我”,即法我,而没有作为人的“我”;大乘派则认为两者都不存在,都是虚空,整个宇宙便是依据各种认识而存在的,没有了认识也就没有了一切。
玄奘本因中土佛经说法不一才萌生了取经的想法,加上沿途又经历诸多苦难之事,早已把惩恶扬善,济世安民作为自己的终生理想。就冲这一点,主张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对他就更具吸引力。
因为迦湿弥罗国所存的佛经大多为小乘教派,所以誓求真理的他决定继续一路向南,前往释迦牟尼得道之地——恒河边上的摩揭提国。
玄奘和同伴们一边走,一边向沿途遇到的僧侣和其他博学之人学习各种经典,平日里还经常在集市上为当地的百姓讲经。由于学识渊博,阐述严密,他的讲经深得人们的喜爱,逐渐开始在各地积累起了一定的名声。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路遇八十难,到了天竺之后仍是吃了不少的苦头,又是被逼入赘又是被当做强盗关进大牢。而真实生活中,玄奘面对的劫难也不在少数。他发现,在这片佛光普照的国土上依然有各种不法分子的存在,而且和大唐式强盗不同,全都是要钱又要命的主儿。
玄奘遭遇的最惊险的经历是在一次渡河的时候:一群强盗乘小舟靠近,并强迫所有人弃船上岸。在将这群俘虏洗劫一空之后,他们蓦然发现玄奘相貌端正,是个帅哥,不由顿生邪念。
大家不要误会,这群强盗并没有男风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