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来自公元九八二年,宋太平兴国七年,也就是赵光义做皇帝的时候。由一个舒州怀宁县的普通百姓叫柯萼的人进贡京城。据他说,是他闭门家中坐,突然和尚找上门,约他进万岁山取宝。进山后,在一棵古松下他挖出了这块黑石头,上面有字:“志公记: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赵号二十一帝,敬蘸潜山九天司命真君,社稷永安。”

然后该和尚突然凭空消失。

赵光义一见大喜。“志公”,这是南北朝时的一位传奇僧人,预言极准,基本上百发百中。他竟然在数百年前就预言了宋朝会有二十一个皇帝,这是多么大的惊喜。于是他命令舒州建司命真君祠,命名为“灵仙观”。然后收藏这块黑石头,等到有一天宋朝只有十八个皇帝时,好去阴间找志公算账……

但是这就留下了一处疏漏,或者说是硬伤,因为石头上所写的“九天司命真君”是谁啊?没说清楚,可还得“敬蘸”呢,该办的事不办,小心老天爷会反悔的!

于是无所不能的赵恒把前因后果有机结合,来了个灵异事件大拼盘。但是仍然别急,其中还要再加进去一个重要的“佐料”——神汉“大将军”王中正,才算功德圆满,色香俱全。

王中正,平民,本名王捷,生在福建汀州长汀县。年轻时经商在江西南康军星子县(今属江西省)遇到了一个姓赵的道士。教他烧汞炼金、秘制草药的异术。临别时给他一把带环的宝剑以及一个盛有文书的宝盒,要他交给当朝皇帝。

至此王捷的人生就变成了上访——皇帝不见客——闹事——被发配充军——逃跑、再去京城——再被抓(这回狠,要砍头了)——突遇贵人的疯狂经历。

贵人名叫谢德权,通过他以及大太监刘承硅,王捷才找到了门路去见赵恒——敲登闻鼓。从此逃犯王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州级参军王中正。

不知道那本宝盒里的文书究竟写了什么,他平步青云,一路直上,最后的官职竟然达到了右神武大将军、康州团练使,与杨延昭等边关宿将同级。并且在公元一〇一六年他死的时候,追赠他为“节度使”,还在景灵宫里为他塑像,这更是那些傻大兵们做梦都得不到的殊荣!

这都与那个教他“道术”的那个人有关——该道士姓赵……以上两大传说结合,再加上赵恒前几天做的梦,就让赵玄朗与赵道士还有那块疯狂的黑石头联系到了一起。赵道士就变成了赵玄朗,赵玄朗就变成了“九天司命真君”,黑石头也有了正规的官名,叫“神告帝统石”。

如何,系统完整缜密,前后衔接顺畅,让宋朝的神授血统从此有理论有依据,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造神运动中立于不败之地。但这仍然只是个开头。

重头戏在半年之后上演,公元一〇一三年的十一月六日,宋大中祥符六年十月十一日,伟大的从所未见的超级烧钱的玉清昭应宫终于建成了。此宫在存留人间的有限日子里,被宋人心情复杂地讴歌,其中亲眼见过它的人曾这样写道:“……宫宏大瑰丽,不可名似。远而望之,但见碧瓦凌空,耸耀京国。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则不可正视。其中诸天殿外,二十八宿亦各一殿。梗楠杞梓,搜穷山谷,璇题金榜,不能殚纪……冠古今之壮丽矣!”

有没有夸大?不好说,但时代进步了,工艺在发展,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建章宫在起步上就相形见绌,而且玉清昭应宫在建造中穷奢极侈,只要稍微有一点点的不完美处,就会把整座已经建好的房子全部拆毁重来,丝毫不肯妥协,从施工精神上就十全十美。

更绝的是全国一盘棋,它也只不过是个装东西的盒子而已。时间拿捏得极其准确,这边房子盖好,另一边建安军(今江苏仪征)也把玉皇、圣祖、宋太祖、宋太宗的铜像铸好,赵恒命令丁谓、李宗谔等人用四条大船把铜像运抵京城,良辰吉日,举国欢庆,恭迎四位神仙进驻新家……

以上就是继“天书降”之后的“圣祖临”的全景实录回放,应该说从计划到实施都极度的完美无缺,但是打住,没有最好只是更好,以上行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只是个学前班。

因为你只实践了,还没有总结,必须得要升华一些,再来些形而上的,才能算是上档次够品味。

到最后,这些都要融入到宗教之中去。这是个奇异又温暖的大家庭,就算是现代人,一样都需要它的心灵抚慰。

首当其冲是道教。这是有历史根源的,从唐朝起,道教就像是李氏的家庙一样受尊崇,别看着那时候各位大和尚玩了命地长途旅游,到印度留学,或者过海到倭国传经,那都是逼的。不这样,佛教根本没有发展的可能。

但是道教随着唐朝的覆没而衰落,讲究白日飞升、肉体成圣的道教,成功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佛教宣称肉体只是臭皮囊,要修炼心性,只要“开悟”就可以万事无忧,这是多么的平民化和可操作啊。所以在五代十一国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佛教反而大肆昌盛,把道教给比下去了。

到了宋朝初年,道教只能缩在四川和江西一小片地域,真切地面临了生存危机。可是别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外来的和尚们就算再会念经,比如说想尽了各种方法,一定要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拉上关系,硬说太祖陛下曾经在他们弟子开的菜园子里偷吃过大白菜都没用。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都对和尚不感冒,这是不争的事实。

赵匡胤当年曾在佛像前问当时的名僧赞宁:“朕该拜吗?”似乎问得有些多余,在赵匡胤之前,中国有过无数的皇帝向佛像下拜,你算老几?敢说不拜?

但赞宁的回答却是:“如来是过去佛,您是现在佛。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赵匡胤哈哈一笑,就此一揖了事。

算赞宁识相,就在不久前,宋朝大雨不止,赵匡胤曾经派人到龙门广化寺无畏三藏塔前对佛宣言——如果雨再不停,定拆此塔!

并且在他一次战胜回京时,全城百姓都出城迎接,一个叫辉文的和尚却置之不理,带着女人喝酒。赵匡胤勃然大怒,把辉文活生生打死,并且把一寺僧人都痛打一顿,然后发配流放。

这就是太祖陛下对和尚们的态度。可是世道变好之后,和尚们却对赵匡胤不爽了起来,因为佛教的祖训就是“沙门不拜王”。除了释迦牟尼之外,不敬任何世间凡人。一个小小的赵匡胤,真是狂妄的匹夫!

可是在紧接着的赵光义一朝,这些人就加倍地老实了起来。

赵光义是不轻易发火的,而且和蔼可亲,万事都有商量。于是当时有个和尚找到他,说希望为佛祖盖一宏大庙堂,落成之日,他愿焚身以报。

赵光义看看他,行,同意了,只是派了工程队干活儿的同时,吩咐负责人说:“记着,‘事了’才可回报。”然后开工、建成。建成之日,负责人在庙前点了一把大火,来,请你焚身!

该和尚吓傻了,超强的想象力也只想出了一句缓兵之计:“请让我回京城,到皇上面前再焚吧……”负责人理都不理,直接扔和尚进火坑,然后回京报告:“臣‘事已了’”。君臣相视一笑,各自默契于心。

但万能的和尚们不这么讲,他们能列出一连串的名单条目来证明宋太祖、太宗兄弟对佛教的重视和友善。比如说哪些年造了多少庙、剃度了多少僧侣,比那个万恶的灭佛魔王柴荣强一万倍还不止,赵氏兄弟完全是佛祖转世,是佛教的亲人……可只要跟宋朝修的道观、整理的经书数量等一对比,立即就会知道当时的主流到底是哪一边。

尤其是到了赵恒的时候,他一边强调“儒、释、道”三教并行,不分厚薄,一方面却在“圣祖临”之后,在公元一〇一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十九日,亲自到亳州(今安徽亳县,相传老子诞生地)去祭奠道祖、玄元陛下,加尊号为“太君混元上德皇帝”。紧跟着再把天上的神仙来了个排排座,把老子的位置从最高等降了下来。

中国本地神仙系统的最强者变成了“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也就是玉皇大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个名号。赵恒对于道教的贡献可以说是创造性的。

事情截止到这里,已经过去了整整近十年。一代新人已经悄然成长,当年风华正茂的已经开始老化,一些人甚至死亡。澶渊之盟变得像是久远以前的模糊记忆,新的历史时刻就要来临。这十年中,宋朝的政治、经济等国家大事也都有着复杂、精密的演变。

第二十四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