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断狱-第8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云放下酒碗,站了起来,朝郭东甲道:“用力厮杀,给我打开城门吧,如果你想不眠不休,练武发汗,以此来挥发药力,那也是不能的,因为这是内家秘药,需要沾染血腥,发泄心中杀气,单纯练武是没法子发掉药力的。”

    “若你仍想着当蒙古蛮子的走狗,也不是没办法,把你家弟兄都关起来,杀个三天三夜,直到你那些个走狗都杀光了,药力想必就该挥发完了。”

    听得宗云如此说着,郭东甲也是心头发凉,难怪宗云能够降服和镇压厌胜军这样的邪魔,义军之中形形**的亡命之徒,都不敢对他有半点忤逆!

    “言尽于此,还望郭统制好自为之吧。”宗云将碗里的酒喝干,而后站了起来,走到门口之时,又朝郭东甲道:“哦对了,谢谢郭统制的状元红,若当年你没有投降蒙古人,说不得这状元红就能用上了。”

    古人若生了儿子,会将好酒埋在桂花树下,待得儿子长大成人,参加科举高中状元,便会将地下的酒挖出来,这便是状元红。

    若是生了女人,埋在地底的酒就会在女儿出嫁之时挖出来,与亲朋好友分享,那酒唤作女儿红。

    宗云的话,让郭东甲心头一震,比喝下九阳淬骨丹,还要更加难受。

    是啊,如果他当初没有投降,或许他的儿子眼下就不会混迹在军伍之中,努力巴结蒙古人,即便没有考上南宋的状元,靠着父荫,或许还能混个出身,又岂会如此的苟且?

    他当初投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差点一夜白头,在蒙古人的统治下,连一些将官都深受其辱,一些将官的妻女,因为貌美,让蒙古人强占,自己却敢怒不敢言,这种罪比鞭打炮烙还要难受,当汉奸的痛苦,也是无人能够体会的。

    眼下宗云给了他这个无从选择的选择,郭东甲该何去何从,确实要好好思量。

    宗云从府衙离开,并没有马上出城,他知道郭东甲这样的人,他是没有勇气去死的,否则早在当年,就该选择去死,而不是投降。

    这样的人或许更容易适应这个世道,也比别人活得更久,但他们心中的罪恶感会越来越淡,羞耻心也越来越少,往后所做的一切,似乎都那么理所当然。

    所以必须要在关键时刻,推他们一把!

    想到这里,宗云便往城头方向走去,街道上虽然人来人往,全都是搬运军械或者运送尸体或者物资的军士,但却没有人阻拦宗云。

    一来城中已经宵禁,寻常市井百姓不敢随处走动,但凡走在街上的,都不是简单的人物。

    二者,宗云穿着道袍,街上不少僧侣和道人,都是给守军祈福或者超度的,自然没有人阻拦。

    因为蒙古人很是迷信,即便行军打仗,都带着神职人员,便是成吉思汗出征,遇到难题,第一个询问的不是军师,而是天师,他们敬畏天意和天命。

    这种传统也就流传了下来,加上宗云气度非凡,一看就是道门之中有真本事的人,他又走得光明正大,没有半点心虚,仿佛在自家后院散步一般,试问谁敢拦他?

    想要推郭东甲一把,让他有信心造反,充当内应打开城门,宗云却是知道该找谁,更清楚该做些什么!

 第六百九十四章 宗云首领的大野望

    宗云心里很清楚,似郭东甲这等见风使舵的软骨头,没有人推一把,想要做出生死抉择并非易事,既然想让他转舵,就必须给他吹一口风,而且还是狂风!

    洛阳由古至今都是名都名城,史上也发生过许多战役,而洛阳等大城,但凡将名字留在史书上的大战役,几乎都与围困二字挂钩。

    那是因为城中粮食充足,人口又多,可调配的资源并不缺乏,城高池深,想要一蹴而就地攻陷,并不太可能,也就只能三五个月,甚至一年半载地围困起来。

    宗云的义军虽然有弗朗机炮,但这十几门炮的射程有限,若是县城府城那样的小要塞,摧枯拉朽地拿下,也是情理之中,可面对洛阳这样的大城,想要靠着十几门小炮就攻破,实在有些困难。

    别的不说,寻常小城四面也就各置一个城门,可洛阳和长安等古都,一面就有三座城门,城头上楼垛箭塔不计其数,各种防守军械又齐备,就算是南宋的临安城,也有大大小小十数座城门,而且这些都是旱门,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水门,专门防备战船从水路攻击,炮火想要轰塌洛阳的城墙,必须拥有极大的威力。

    似弗朗机炮这样的,只怕要在城下开炮,才能发挥足够的威力,而无法在守军射程外射击,如此一来,就需要大量的步卒来护卫炮车,需要弓手来压制守军的箭雨,作为掩护,才能让弗朗机炮靠近了再射击。

    这也就是义军遭遇到的困境了。

    他们毕竟没有深厚的底蕴,全仗着一股子冲劲儿,以战养战的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补给,朝廷方面已经开始施压,任何能够为义军提供补给的渠道,都让朝廷给切断了。

    这是他们在逼迫义军,想要宗云接受诏安,也借此削弱义军的实力,以免义军造反起来,朝廷打不过。

    没有大后方的支援,义军只能靠掠夺蒙古人来搜集补给,数量上虽然提升很快,质量也跟得上,但补给却成为了大问题。

    河南府让蒙古人统治了十几年,地方经济也在汉人官员的管理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早已不是战后那种贫困空白的状况。

    洛阳作为重镇大城,城中物资堆积如山,本来就是蒙古军队四处征战的后勤补给基地,宗云虽然压得洛阳守军抬不起头,可他们像缩头龟一般死守不出,义军是如何都耗不过的。

    在加上洛阳的战略地位,与开封府互为犄角,义军攻打洛阳的消息,很快就会引来开封的援军,到时候两面夹击,义军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

    义军能够势如破竹,屡战屡胜,靠的就是这一股连胜的士气,若在洛阳折了戟,对义军的打击可就大了。

    衡量一支军队的真正素质,不是看他们打胜仗的能力,而要看他们能否承受败仗。

    只有那些吃了败仗却仍旧能够绝地反击的,才是真正强悍的军队,似宗云的义军这般,成军不久,还很年轻,很有斗志,很有冲劲,打连胜的顺风仗,肯定气势如虹。

    他们可以做到屡战屡胜,却无法做到一支真正铁血之师才能做到的,即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直到取得最终的胜利!

    宗云身为主帅,这支义军是他一手创建起来的,即便到了如今,那些加入义军的人,他都必须亲自筛查,绝不容许有人滥竽充数,更由不得细作在自己的军队里浑水摸鱼。

    所以他对这支义军的优缺点,也是非常清楚,正是清楚义军无法承受败仗,所以宗云才冒险入城,一旦拖下去,义军只能铩羽而归!

    虽然演绎和戏文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节,古时作战,有无双勇将,于乱军之中横冲直撞,四处冲杀,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但现实之中,匹夫之勇在军中是行不通的。

    想要凭借一个人,改变正常战役,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可以说是万中无一的。

    宗云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义军也跟宋军,或者蒙古军都截然不同,他们甚至采用杨璟的军纪管理法子,推行很是前卫的练兵方式,但这样做也直接导致宗云的战略观念,比其他将领看得更远。

    他跟杨璟一眼,心里很清楚,刺杀敌将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付出的代价太高,尤其是主帅亲自出手去刺杀敌将。

    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蒙古军队的管理制度,确立了将帅毋庸置疑的权威,以及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刺杀敌将,价值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再者,也忽盖是个自大狂,又以残暴冷酷的铁腕治军,为了压制郭东甲等汉军以及新附军的将领,更是将军权捏得死死的。

    眼下宗云已经搞定了郭东甲,刺杀也忽盖,也就值得去冒险一试了。

    街道上的守军行色匆匆,他们根本就没心思理会宗云这样一个道人,即便有人拦下盘问,宗云也早早做足了准备。

    早先他北上哈尔和林,听得杨璟懂说蒙古话,回来的路上便抓了一个汉人通译,回到两淮之时,蒙古话已经说得很流利了。

    作为主帅,他必须懂得蒙古话,如此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盘问的士兵见得他说起蒙古话,自然不会再深究。

    后世满清的康熙皇帝,非但精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