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遭了殃及鱼池的,这些人平时怀才不遇,也有一些恪守着理念心怀不满的,更有人熟知新政之害,而担忧国家的。
现在终于,叶春秋的一份认罪供状,等于是将这把火点燃起来。
中官有害啊,那安化王为什么会反呢?这里面最大的缘由还是中官祸害。而镇国公原来也是因为反刘瑾方才做出那等惊天动地之事,固然此法不可取,可是不管怎么说,叶春秋都已经认罪伏法了,甚至没有为自己辩解,寻求原谅,人家既然连这样杀头的大罪都甘愿认了,那么这供状,不啻是一封讨刘檄文。
檄文一出,振奋人心。
一方面是叶春秋骂出了大家的心声,这姓刘的一个阉人,算是什么东西,居然骑在大家头上,真是岂有此理。
而私底下,大家似乎认为,叶春秋与陛下关系甚好,若是其他人,或许不会引起陛下的关注,可这一次叶春秋却有所不同。
这给了不少人胜利的曙光。
杨廷和就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东阁大学士何其清贵,就是靠名声在撑着的,没有这个名声,就什么都不是。所以他率先发难,慷慨陈词,倒是没有牵涉刘瑾,而是直接引出了中官五大害,洋洋洒洒,颇有敢为天下先的味道。
接着翰林戴大宾在筳讲时出班,戴大宾可没有杨廷和这样的斗争艺术,年轻嘛,自然敢言,于是直接痛斥刘瑾,说他任用私人,祸害国家,大有一副势不两立的姿态,恨不得当场将刘瑾撕了。毕竟……我年轻,我胆大,我官儿小,可是我弱我有理。
朱厚照是怎么也预料不到,好端端的一个筳讲,会闹出这种事。杨廷和的言论,他还可接受,可是戴大宾就差指着他的鼻子骂了,于是朱厚照大怒了,直接将戴大宾赶了出去,要交付有司议罪。
刘瑾感到不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接下来,以邓健为首的二十三个御史联名上奏,要求废新政,裁撤中官,并且追究刘瑾,终于……这团火熊熊地燃烧了起来。
都察院已经沸腾,邓健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容易啊,平时眼里本来就容不得沙子,心忧国家,眼看着刘瑾这样的人胡搞瞎搞,这位佥都御史本就辗转难眠,食不甘味;现在倒好,叶春秋那家伙发出了最强音,用实际行动的矛头指向刘瑾,邓健激动了一夜没有睡好,次日清早就开始招呼人弹劾了。
“你上奏不上奏?现在连小小翰林戴大宾都如此敢言,你怎么可以不说话?你还是不是御史?你有什么资格自称自己是御史?你是不是和那某某人一样,也是刘瑾的爪牙,你是也不是?”
这显然是一种道德上的裹挟,而且很有效果,都察院热心的御史,已经开始搜肠刮肚地准备上奏了,其中年轻的御史多一些,而那些老而弥坚的,却显然不愿触这个霉头,可是很快,他就遇到了道德上的问题。
御史清流啊,何谓清流?清流在于敢言,清流在于道德上的完美,现在大家都不惧死,你却做了鸵鸟,你怕什么,你就这样在乎你的乌纱帽?你也配做御史?
更有甚者,私底下不免有人在议论,据说某某人和刘瑾走得很近。
那些想要安生的人便禁不住打哆嗦了,御史被传与宫中的阉人走得近,这几乎等同于找死啊,那些明目张胆和阉人勾结的人,从古自今,就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哎……作孽啊,到了这个地步,还是写吧,不骂刘瑾几句,不议论几句新政,这名声可就毁了,毕竟外头的清议已经沸腾,无数的读书人都盯着朝中,据说南京那儿也有了消息,那儿闹得更大,各部堂的官员都在磨刀霍霍,反正他们的政治前途已经止步不前,不骂白不骂,而且法不责众,怕个什么?
在都察院这儿,邓健这佥都御史竟颇有些像是左都御史一样,神气活现,他一瘸一拐地在都察院的仪门前这挂了牌子,上头记录着一个个上奏御史的名录,谁上奏,就添一个名字上去,算是广而告之,几个差役想要拆,邓健便怒气冲冲地上前道:“谁敢拆一个试试看,怎么,你们也是刘瑾的党羽吗?这是清流榜,谁敢拆,本官就撕了谁。”
几个差役便唯唯诺诺起来,再不敢动手了,为首一个,则是急匆匆地跑去了左都御史刘宇的公房。
邓健心知那几个差役肯定是刘宇指使的,不过他却是不在乎。
呵,你刘宇算什么东西?这都察院不是其他地方,官大一级压死人?笑话,我邓某人这辈子还真就没怕个乌纱帽比我大的。
《
第九百八十章:为国除奸(第三更)
《
都察院如此一闹,京师又沸腾了,紧接着,南京那儿,雪片般的奏报也到了。
这南京各部和都察院,是最有意思的,他们都属于热心人士。
别看大多数人都被送去了南京,可是对于京师的许多事,他们反而最是关注的,说穿了,作为后备的官员,他们属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那种,巴不得朝中政局动荡呢。
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刘瑾若是垮了,就会有一大批人跟着遭殃,那么谁来补缺呢?这估计就是引起大家心里活跃的最大原因!
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太明显了,而一旦关系到利益的事情,大家还不踊跃参与吗?
所以一听到消息,南京那儿便是墙倒众人推,针砭时弊的时候到了哇,做忠臣的时候也到了哇。
那杨廷和和戴大宾,已是名噪一时,清议之中,都将这二人列为了典范,甚至连最新出来的一集太白集,更是开始趁机登载了杨廷和和戴大宾的文章,那多是从各处搜罗来的,有他们考试时的八股,也有殿试时的策论,而真正让人眼红耳热的时候,那戴大宾不过二十出头,年纪轻轻,可是在刊载他的文章时,下头的简介却是翰林修撰戴公。
戴公啊。
什么人可以称为公呢?除了太监之外,至少在读书人的圈子里,这个字可不是随意的称谓,若是胡乱称呼,不但被称呼的人不敢去接受,要自称惭愧,少不得还要被人讥讽一番,内阁和六部的部堂,这样的高官,可以称之为公,先人可以称之为公,年纪老迈道德高尚者亦可称呼为公,戴大宾被称作公,竟没人觉得违和,这是道德高尚,是因为他的壮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是真正的一举成名天下知,故而杨廷和和戴大宾的美名便开始在各州县传播,他们的文章一时成为所有人读书人争相一睹的目标,各大书店直接挂了牌子,杨公与戴公文集已到,只需一日,所有的书便销售告罄了。
顺天府某判官,居然跑到了大街上,去烧制成刘瑾的草人,自称是为国除奸。
在国子监里,因有读书人非议新政,有博士不满,训斥了几个监生,于是被无数的监生堵在了公房,差点连公房都被人拆了。
这种道德上的绑架是最厉害的,它最令人可怕之处就在于,某些道德洁癖或是某些想要扬名立万的人第一个跳出来,接着便是寻求认同,你不发声,就是你心里害怕,你为什么害怕呢,那是因为你畏惧权奸,你畏惧权奸,所以你道德有问题,你是圣人门下,怎么可以害怕呢?
若是你还不肯,那么你就肯定是想要攀附阉党,你龌蹉,你无耻,你卑鄙,你下流。
同僚取笑你,读书人痛斥你是****、阉贼,你的家里无缘无故会被人喷粪,走到哪儿,都会被人指指点点。
叶春秋打响了第一枪,杨廷和和戴大宾将事情推向了高潮,而邓健、陈蓉、张晋人等,则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或是在都察院,或是借助于诗社,真正地将这件事彻底地闹得人尽皆知。
甚至在最新的一场廷议之中,朱厚照并没有参加,而主持廷议的内阁大学士居然被人当场质问,刘公对此有何看法?
几个内阁大学士也是哭笑不得,却是发现满朝的大臣都是向他们看来,刘健很清楚,这个回答若是不好,就有可能会导致天下人的非议,想要积攒名声很不容易,可是想要让自己的名声被批倒斗臭,却也只是一夕之间的事,面对眼前的情况,刘健也不禁在心里骂了一句,那个姓叶的家伙,还真不是东西啊。
不过,刘健面对质问,只是轻飘飘地来了一句:“祖宗之法不可轻废。”
没有正面回答,却是立即让许多人狂喜起来。
何谓祖宗之法,其实就是个招牌而已,太祖皇帝的法是祖宗之法,建文一上台就废了,于是文皇帝高举祖宗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