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东阳听着,就差给气得吐血了,你该是正常人的反应吗?
真是无耻啊,卑劣啊,为了自己的私利,竟是求之不得起战事?
这些人,卑劣,无耻。
李东阳已经无法用什么词语去形容这些无耻之徒了,只继续冷冷地看着这些令他感觉和他格格不入的人,看到那许多商贾都是喜气洋洋的,热烈地讨论着买卖。
物资肯定会涨一波,这就是银子啊,而一旦朝廷反击,势必需要大量的军需给养,无论是纱布、布匹、钢铁,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啊。
不少人喜形于色,听到这战事境况,便知道这买卖更好做了。
显然,青龙这儿不比其他地方,其他地方多是小农经济,越大越穷,可是这青龙的人,却是晓得金钱的本质在于流动,只有让无数的银子流动起来,方能挣来更多的银子!
只要有点商业头脑的都知道,一旦战争开始,需求就会增大,需求的增加,导致许多物资的价格的上涨,那么工坊就不愁没有订单,不愁商品没有销路,匠人们也能从中得利,因为对他们来说,战争一开始,又是新的一轮缺工潮,大量的作坊主为了紧急生产,不得不提高薪金,招募更多的人来进行生产。
那些牧场主们,之前也是一再抱怨,草地不足,许多人想要扩大牧场,可是真正受镇远国控制的牧场,多是关塞附近,也就是说,沿着青龙和长城,往外一两百里属于绝对安全的范围,可是一旦再深入草原一些,就不免风险会增大,一些铤而走险的牧场主,也愿意深入进去,可成本也是极高,毕竟需要更多的护卫,更多的牧人,而且一旦遇到了紧急的情况,还可能血本无归。
所以牧场主们急需得到更多的牧场,他们是最渴望与鞑靼人决战的,工坊主们希望更多的物资,通过战争消耗出去,加大市场的需求,所以他们也是希望战争的,管他什么战争,能打就行。
商报多是一些工坊主和牧场主们幕后控制的报纸,所以几乎在这报纸里,经常有一些喧嚣战争的字眼,他们恨不得自己都是赵日天,打到楼兰去都在所不惜。
而新军,更是摩拳擦掌,新军采取的是军功制,一群精壮的家伙,每日只能关在营地里,日夜的操练,一个个早已是饥ke难耐。
随着消息的传播,整个青龙,竟都在欢呼战争的开始,甚至处处鞥看到许多的商铺直接挂上了条幅,那上面都是鼓舞人心的字眼,酒肆和茶楼都已经喧闹开了,这些大商贾们,这些年来疯狂的叫嚣和鼓吹,而前台的读书人便是他们的工具,所以青龙的读书人,尤其的好斗,拼命鼓吹。
这些红了眼睛的人,居然早忘了青龙也可能是鞑靼人进攻的目标,为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利润,早已自觉得自己刀枪不入了。
李东阳听着这街上无数的欢呼,还有此起彼伏传来的爆竹声,真真是目瞪口呆。
由一开始的鄙夷,渐渐地,他有些吓坏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蛮夷啊,这才是真正的蛮夷啊,只有蛮夷才会如此啊。李东阳深深地觉得自己的文明和这些完全格格不入,他鄙视他们,轻蔑他们,可是……他依旧还是感受到了一种恐惧,感受到了一股如暴风雨将来的恐惧。
这些人……简直是疯子。
只怕谁挡了他们的路,他们就会像饿狼一样将他们撕碎。
李东阳算是看明白了,他看得太明白了,他看到了每个人心底深处的贪婪。这种贪婪战胜了一切的懦弱和胆怯,每一个人都手舞足蹈。
一些退役的老兵开始出现在了街头,没错,都是穿着旧军服的老兵,他们成群结队地出现,令李东阳又吃一惊的是,这街上顿时又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呼,许多人向他们行礼,发出欢愉和鼓舞的声音。
他们招摇过市,许多人拥簇着他们,宛如这些人,便是得胜的将军。
李东阳看着这令他无法理解的一切,心里的恐惧更甚,他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他甚至因为害怕,而身躯情不自禁地有些颤抖,这些丘八,这样招摇过市,可是沿街的人……
他看到本是空荡荡的戏台子上,突然有戴着纶巾的人跳了上去,然后人群朝那高台聚拢,这生员开始滔滔不绝地控诉起来,控诉鞑靼人的凶残,于是无数人发出咒骂。
这读书人被激动的人群所感染,显得更加激动,他颐指气使,口里念念有词,最后,他握紧拳头,发出怒吼:“杀到楼兰去。”
于是人群激动起来,纷纷发出高吼,声震九天。
《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礼崩乐坏
《
随即青龙里所有人的欢天喜地,印刷工坊的传单开始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四处散发,大街小巷都是这样密密麻麻写着字的纸片,连女人都出来了,或是从沿街的楼宇里推开了玻璃窗,探出头来,跟着叫嚣。
李东阳看得傻眼,他是亲眼看到一个女子,瞧她样子,似乎还未嫁作人妇,可是……可是……她居然冲进了人群里,捋起了袖子,露出了粉拳,大叫什么报仇雪耻之类的话。
李东阳差一点就要瘫坐在地上,这……
恐怖,太恐怖了。
他的脑子里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念头,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礼崩乐坏了啊。
镇国府的安民书似乎已经张贴出来,开始疯狂地传播,新军那儿,在城外的营地开始放炮,轰隆隆声不绝。
从李东阳的眼里看来,这完全是一个光怪离奇的世界,接着,许多人开始前往镇国府陈情,出面的多是一些大商贾,还有一些读书人,甚至还有一些戏子。
他们就在万人拥簇之下,浩浩荡荡地在李东阳身侧走过去,快步到了镇国府门前。
镇国府这儿,已经有一文一武的官员在门口等待了,然后人群中,一个看似德高万众的老者排众而出,开始拿出了早已准备好了的陈情开始摇头晃脑地念,大抵是说,驰援锦州,已是迫在眉睫,为支援镇国府,愿献布匹多少,粮食多少之类的话。
李东阳知道,这只是台前的人物,在幕后,那些真正幕后的人,只怕已经开始和镇国府的军政高层,坐在了镇国府亮堂的厅堂里,开始磋商了。
看着这人潮汹涌,李东阳只后悔自己走出这里,看着这些,只有他没有发现自己就像一个傻子,默默而呆愕地看着这一切,最后悄无声息地躲了开去。
………………
这几日的等待,实在是个煎熬。
民情已经压不住了。
虽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叶春秋一直呆在京师里,可他早知这里的扩张主义已经风靡,在这商贾占了主导地位的青龙,这些商贾们,已经尝到了许多次战争的好处,他们从不害怕战争,而是毫不犹豫地和战争拥抱一齐。
这样,对于青龙当然是有好处的,青龙处在四战之地,若是没有足够的士气,是根本无法生存的,因为有人鼓吹,也导致新军的地位极为崇高,也使大量人以能进入新军为荣。
一旦有了战事,这些年鼓吹扩张主义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为动员作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不过这舆情似火,有时候,却也有些稳不住啊,整个青龙就像是沸腾的开水,战争叫嚣的声浪已经一浪高过一浪,若是镇国府无动于衷,反而可能会被这席卷起来的滔天民意所捆绑。
叶春秋此时也知道事情有些压不住了,可他依旧还在耐心地等待,等待着消息,这几日,他去新军巡了营,一些老兵已经召回,而今新军的规模已经到了万人,其中包括了两三千,倭国的新军。
所有的弹药给养,自然是充足无比,似乎一切的都准备都妥当了,现在叶春秋要等的,不过是个契机罢了。
这一日清早,终于有斥候送回了最新的战情。
叶春秋这一次没有找李东阳来,他可不想又自找苦吃地再找那个明显拉自己后退的人来,倒是据说那李东阳又病了一场,这一次,竟像是真病了。
不过叶春秋并不在乎他,他更多的心思放在这场非常重要的战事上。
将所有人都召集了起来,接着当众宣读了消息:“二十万鞑靼铁骑,将锦州围了个水泄不通,攻城十余人,未能破城。”
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议论,让人松了口气。
不管怎么说,锦州只要能够固若金汤,一切就好办了。
叶春秋脸色却是显得很是凝重,道:“从这些迹象来看,鞑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