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6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错,野兽同样会思考,但人懂得使用和制造工具,使用和制造工具,可以说才是人和兽的真正区别。”

    “工具能替代我们的双手。。。。。。”

    长安。

    李世民忙碌了半天,吃着长孙皇后亲自烹饪的饭菜,挺满意的。

    “今天的饭菜好吃。”

    “陛下的意思是臣妾以往做的饭菜不好吃了?”

    “没,只是觉得今天更好吃了。”李世民笑道。

    长孙皇后道,“那是因为食材好吧,陛下从灞上李家带回的那些食材,都非常不错。”

    “这个李超,小日子过的非常让朕羡慕啊。”

    “陛下,你就把承乾那么扔灞上了,也真舍得。”

    李世民放下汤碗,抹了把嘴,“臣妾这孩子也不小了,得抓紧教导。他平时跟着李纲、裴矩、马周他们学习,功课倒还是不错,可朕总觉得差了些。整天呆在宫中,不见世面。就如李超说的一样,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不外民间的疾苦,不了解世间百态。所以朕这次把他留在灞上,一来这孩子天天上学也挺辛苦的,让他在外玩几天放松一下。二来嘛,让李超教教太子,在灞上学点跟李纲他们学不到的东西。”

    “靠谱吗?”

    “臣妾就怕承乾在灞上学野了,文远这人,有时挺正经的,可有的时候又很随便。”

    李世民呵呵的笑道,“放心吧,承乾怎么说也是文远的女婿呢,他还会对太子不好?肯定是会非常用心的,朕也不希望文远一本正经的教太子学问这些,教儒家经典圣人语录这些李纲他们就可以了,朕就是想文远教教太子一些其它的东西。身为太子,太唐的储君,将来的皇帝,眼光得远,眼界得宽。”

    夫妻俩聊着天,内侍送来一封奏报。

    李世民打开看了,忍不住摇头。

    “怎么了?”

    “没什么,是关于承乾的。承乾在灞上,你猜他现在干吗?”

    “干吗?”

    “在跟着李超一起做一个打谷机。”

    “太子跟着李超做打谷机?做个机器?”皇后听到这里,眉头皱起,面色不太好看了。说好的让太子去长见识开眼界呢,结果跟着做起了工匠,这算什么?

    “皇后勿急。”李世民笑着道。

    他把太子留在灞上,当然不可能真的就扔下不管了。灞上还留下了许多侍卫和内侍呢,这些人时刻盯着太子呢,基本上那边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眼中,然后又都奏报到宫内。

    李超带着太子做木匠,这是出乎李世民意料的。

    做的那个打谷机,看样子是个不错的东西,这些李世民其实也不太在意。但是听了奏报上关于李超对于太子说的那些话,李世民觉得还是很满意的。

    虽然他不完全赞同李超的这些,但起码也是有道理的。

    儒家的东西,不完全是对的,可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很重要。但做为皇帝,不能偏听,得有自己的判断,起码对于儒家以外的东西也得了解。

    不管工匠也好,技术也罢,甚至是商贸易也好,这些应当都是治理国家的一部份,如何拿捏,如何把握,这是皇帝应当考虑的问题。

    李超总是那么另类的。

    “技术是生产力!”“以人为本!”这些话倒是挺有道理的,如今大唐就是缺人啊,有好的工具,好的技术当然是好的。

    但士农工商,主导地位的还应当是士,士是思想,是头脑,对于李世民来说,土地、耕种、税收、商贸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应当还是士。士就是吏治,是人事,是管理。

    不过让太子也开开眼界,也好。不能只盯着高处,也处看看远处,看看脚下。

    等长孙皇后回去了。

    李世民拿着奏报,看着上面附上的打谷机图纸,反复的看着。

    这个打谷机,有点意思,居然还有这样省时省力。若是朝廷拿到了占城稻,以曲辕犁深耕细作,加上肥料,再加上这个打谷机,那到时水稻可以在江淮大面积推广啊,朝廷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嗯,这个李超,脑子里整天在想什么?

    上次发明了曲辕犁,好东西,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一头牛也能比两头牛耕的深和快。现在又弄出了个打谷机,大大提高了脱粒的效率。

    放下了这份奏报,李世民拿起了另一份奏报。

    这是份李超上的奏报,李超回灞上前上的,已经摆在他桌案上好几天了,李世民几乎天天都要看上几遍。

    他一直犹豫未决。

    李超的这个奏章,丝毫不比上次他提议对佛寺管理事情小。

    李超提议迁都,地址都选好了,在襄邓之间营建新都。这些奏章很详细的列明了迁都的原因,以及选址襄邓的原因。

    一二三四五,一条条列举的很清楚。

    说的李世民很动心。

    关中立都,好处不少。西汉立都关中长安,二百余年天下。

    但自汉以来,关中也有许多缺陷。

    比如说经过这么多年,关中的人口一直很多,垦殖过度,水土流失严重,关中平原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其实,大唐的疆域极大,唐已经不是汉时以关中以及中原一代为主了。东南,也不断的开发,如今甚至在帝国占有极大的比重。

    当年杨广营新都洛阳,也是为了让帝国的中心处于天下的中心,更好的管理天下。

    如今,大唐一统天下,东南在帝国的格局中越来越重,大唐立都长安,距离东南太遥远了。

    甚至离东北部,也一样的遥远。

    再加上,关中距离草原太近,战略上也不太安全。其次,还是粮食问题,依靠关东转运粮草税赋,太难,而且关中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口。

    若迁都襄邓,一来可以提高大唐朝廷的安全,二来襄邓处于天下中心,新都东移,那么对于东北、东南等地的控制力无疑能大大增强。

    其次,襄邓间周边的山川地理形势也不错,防御上也一样还行,而且襄邓又是一个大平原,能够开发的土地也多,又有水运优势,转运方便。

    再则,迁都襄邓后,必然带走大量人口,那么关中人口压力减轻。而朝廷迁都襄邓,还能带动江汉荆襄等地的大开发。

    这些地方可是还有大量未经开发的好地。

    如此种种,似乎迁都好处许多。

    只是,再建一个新都,花费不少,而且迁都,也必然会很麻烦。当年杨广营建新都洛阳,可是大兴土木,弄的劳民伤财。

    这长安城,其实也才不过营建几十年而已,现在抛弃另建一个新都,总觉得有点太耗费。

    许多天了,李世民还是没能拿定主意。

    迁,还是不迁?


第544章 吃李大户去

    迁都那是大事,之前太上皇的时候都已经讨论过了,那时就是当今一力反对。

    可是现在,皇帝却把李超的奏章交给宰相们议论,却是有再次考虑迁都的意思了。

    政事堂。

    “李超又开始折腾了。”

    “上次说不能迁都的是他,这回说要迁都的又是他。”

    “反正李超那张嘴,怎么说都有理。”

    “迁都,不说其它的,有钱吗?”

    “谁知道呢,我倒是想看看,他奏章上到底怎么说的。”

    “嗯,对,先看看再说,说不定李超还真的说的有依据呢。”

    “呀,还写了挺长,这一二三四五,一条又一条的,迁都的好处,都写的清楚,长安不适合再做都城的原因倒也写的清楚啊。这奏章,很有李超风格啊。要是我尚书省的那些官员们写奏章报告能写的这么简洁明了,就省心了。”

    萧禹扫了一眼奏章,不由的真心赞叹。不管内容如何,首先这奏章的写法就非常的好。

    “是啊,张超说话,总能打动人心。”

    政事堂里,宰相们一人拿着一份张超奏章的抄本,都在那里一边看一边议论。

    一开始,大家还挺轻松。

    迁都?那是那么好迁的?

    可看着看着,气氛就不太一样了。

    李超奏章里写的很详细明白,这长安城已经完全不能符合大唐帝国的都城地位了,太偏,太小,太落后了。

    “说的倒是很有道理的。”

    “嗯,之前李超反对迁都,说是因为大敌当前,朝廷迁都时机不对,而不是不应当迁都。现在吐谷浑、突厥都安抚住了,而朝廷也收复了朔方,如今局势正稳。朝廷无外忧,也无内患,此时迁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