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因商人究竟还是地位不足,因而心中底气也就不足。而这些乡绅们,哪一个没有一些背景的?
见二人进来,众人就都站起了身来,向张县令行礼。
“诶!莫要同我行礼,诸位且来拜见侯爷。”张县令让开了身子,将夏鸿升介绍给了众人,说道:“此乃大唐泾阳县侯夏侯爷,还不快来拜见!”
众人看看夏鸿升,顿时一惊,连忙过来躬身行礼拜见。
“诸位不必多礼。”夏鸿升摆了摆手:“请坐。”
众人坐下之后,当即便有一老者又站起身来,对夏鸿升复又行了一礼,笑道:“呵呵,老朽刘泰拜见侯爷。侯爷之名,老朽早已是如雷灌耳。侯爷文武双全,文有才名冠绝天下,格物之道犹如神技。所做之诗歌长短句皆为天下文士所推崇,开文坛之新风。武有建军校,破突厥,荡灭倭国之功,天下而皆知。又在泾阳筑书院,不问尊卑苦寒,一律皆许入学,尽授格物之道。老朽慕名已经,今日终得有幸能一睹侯爷之风采,着实足慰平生了!”
夏鸿升可没有被这一同马屁给拍晕。想到他的名字叫刘泰?心中就立刻明白了。这恐怕便是张县令方才所说的夔国公之本家亲戚。看他年纪,比刘弘基要大不少,只怕家族之中,还是刘弘基的长辈。
他先开了口说话,再看看其他人看他时候的神色,夏鸿升就就你知道的太多了这群人是推举了他来领头了。
夏鸿升哪里会不明白这些人的小心思。无非就是担心夏鸿升压榨他们罢了。
于是夏鸿升笑了起来,摆了摆手,说道:“老先生谬赞了,些许虚名而已,不足一提。”
“却不知道,今日侯爷召集吾等前来,可是有何吩咐?”那刘泰又问道。
夏鸿升抬手示意,请他坐下来,然后扫视了一圈诸人,又笑着说道:“今日本侯召集诸位前来,的确是有几件事情,须同诸位相商啊。”
堂中诸人相视一眼,然后又纷纷看向了夏鸿升,等他继续说下去。
夏鸿升又笑了一笑,说道:“方才刘老先生也说了,本侯在泾阳筑书院,不问尊卑苦寒,一律皆许入学,尽授格物之道。其实,本侯书院中所授,并非只有格物之道。只是以格物为主罢了。其他儒、墨、纵横等诸子学问,书院中皆有所授。格物之道,本侯亲自教授,而儒有当世之大儒颜相时、盖文达、于志宁等诸位先生,墨有当今墨家钜子及墨家传人,纵横有莒国公之传人……凡此种种,泾阳书院之中百家争鸣,实乃学问之圣地,亦是本侯所做之事中,最令本侯高兴的事情。本侯素来有一志向,欲为往圣继绝学。今日召集诸位前来,正为此事。”
………………………………
第857章 开口要钱
听了夏鸿升的话,众人都诧异而吃惊,纷纷互相对视起来。只见其中一人站了起来,对夏鸿升行了一礼,说道:“这……侯爷,草民等都是大老粗,若是行商,还能说道出来那么几句,可这治学……不怕侯爷笑话,草民是商户,自己大字不识几个,侯爷召集草民过来,也无甚子用啊!”
此话一出,看着随声附和的那些,就都是泾阳县中的大商户了。
却见之前那个叫刘泰的老者对那些商人们抬手压了一下,示意那些商贾们安静下来,然后自己又问道:“为往圣继绝学!侯爷果然好志气!只是,不晓得侯爷今日召集咱们来,却是要咱们做什么?”
夏鸿升笑了笑,说道:“《论语卫灵公》之中有云,子曰:有教无类。不知道老先生对这句话,作何看法啊?”
听到夏鸿升问他,老者笑了起来,捋捋胡须,说道:“圣人有教而无类,不以出身之贵贱而教之,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甚至于蛮夷之人,愿随听讲者,皆可听先贤传道授业。”
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是啊!孔圣人之前,学在官府,唯有贵族子弟可以得入学堂,受到教化。因而唯有贵族子弟才可做官,才可读书识字,才能学习道理。然而孔夫子创办私学,兴办教育,以培养贤才。孔夫子所言之“有教无类”,便正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且看孔夫子弟子三千,却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皆因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平民百姓亦可入学受教。”
夏鸿升看看众人,又说道:“圣人如此胸襟,我等后人承其遗志,亦当有教而无类,使得天下人皆能入学受教啊!”
刘泰一听,不禁问道:“侯爷的意思是……”
“本侯在封地的庄子上,建了一座学堂。学堂之中,一应费用全免,支出开度皆由庄子上的产业及本侯所处。凡是本侯庄子上的庄户,家中孩童一旦年满六岁,不论贵贱男女,便必须到学报名入学,进入学堂之中学习。若是有阻挠孩童入学的,当即收回庄子给他家中安排的一切事务,然后逐出庄子。孩童入学,乃为强制,即只要年满六岁,不管他愿不愿意,都要进入学堂之中学习知道和道理。这么几年过来,本侯庄子上的少年郎们,没有一个不识字,不通道理的。先前陛下曾驾龄本侯庄中,对其赞不绝口。诸位试想,那些少年郎如今再不济,也都能识字读书的,日后他们成了家,他们的后代自然也要随之读书认字。这么几代人下去,哪里还有不会认字读书,不会明白道理的人呢?”夏鸿升对堂中的众人说道,说罢之后,又转头看了一眼那些商贾们,复又继续说道:“会读书,懂的道理,那就是读书人。学到的东西多了,有了底子,就可以去有学,去拜师,乃至于入仕,就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那些商贾们一听这话,顿时就都抬起了头来,紧紧的看向了夏鸿升,竖起了耳朵仔细听了起来。
商人子弟不得参加科举,不得入仕,甚至于不能够进入官学,想要学东西,只能自己请先生来家里私塾教授。而那些儒林闻名的文人,又如何会肯屈膝于私塾之中,为商贾之子教授呢?
这是商贾们心中永远的痛啊!
见堂中众人神色有变,夏鸿升笑了笑,看了看张县令,示意他可以说了。
张县令清了清嗓子,对众人说道:“事情是这样的。诸位有所不知,两年之前,陛下驾临泾阳,到了侯爷的庄子上面,看了泾阳书院,又看了看庄子上的学堂。听说庄子上出钱出力办学,庄户们的孩童都必须入学进学,且分文不取,于是亲自前去。陛下看了学堂之后,遂大为心动,欲以此法使天下孩童都有学可入,有书可读,有师长教诲,而启发民智。故而令在泾阳县内先行试验,看看此法可否能推及开来。这两年来,县衙主持修建了两所学堂,然若在泾阳试行普及教育之法,却至少须五所学堂才是。五所学堂既成,则泾阳县内之孩童便如夏侯庄中的孩童一样,将要不问出身,不分贵贱,更无关贵族或商贾,皆须入学读书学习。年限既道,之后若是学有小成,则可录入夏侯的泾阳书院就学。而泾阳书院是何地方,是何地位,想必本县不必多说,诸位都是清楚的。诸位家大业大,家中哪个没有小辈的?此事,与诸位也息息相关呐!可,这泾阳县的资财,诸位也是清楚的。县衙无力同时兴建五所学堂。故而今日将诸位请来,实在是县衙没法,想请诸位慷慨解囊,施以援手,帮助县衙将这五所学堂给兴建起来!”
众人一听,俱都是一惊,却没想到是这种事情。
见众人有些愣住,夏鸿升又说道:“兴建五所新式学堂,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故而将诸位请来,一起商量。”
堂中众人一听是县衙想要问他们要钱,顿时就没有了声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都不说什么。
刘泰也有些意外,看看堂中众人都不说话,想了想,自己上前对夏鸿升行了一礼,说道:“侯爷,您宅心仁厚,欲使泾阳孩童都有学可入,有师可从,这是天大的好事儿,是在为泾阳百姓谋福!按理说,老朽等应当尽力支持才是。只是……”
“只是,这正如方才侯爷您所言的,并非是一比小数目。盖因这五所学堂,侯爷想要盛下整个泾阳的黄发孩童,那想必规模定然不小。这,话说得不好听些,老朽等花费那么大的功夫,却也并无所得,这……老朽等得要思量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