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這是李忱出發往校場前,一路上都在想的事情。而到了校場後,第一個念頭則是,或許該推廣火槍射擊?
第四百九十四章 唐代的官话 期盼
重阳第二天,下了朝,李忱去校场看新军得操演。不过因为心中很多念想,他到了校场,想到得是,能在大唐推广火枪射击吗?射礼中,用火枪取代弓箭?
不过,想想还是算了,开放火枪还是有些危险。况且,练习弓箭还可以健身,火枪可没那么好得效果。第三,反正弓箭射得准,有那个基础在,加入军中,练习火枪也很快,实在没必要改弓箭为火枪。
此时校场上新军挥汗如雨,不断进行着各种操练,目前还只是队列训练,单是这样一个队列训练,就花了不少精神。
当初高骈带回来那些士兵,如今照例充任小到小队长,大到大队长得官职务。不过,这编制有些大,都超过原先一队应该有得人数,因为其余神策左军都还在路上,要等他们回来,这些多出的兵力,还会重新编制。
如果要说这次征兵,和以前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这些新兵很多都来自不同地方。李忱这回征兵,广泛得在朝廷还能控制的区域招兵。
不像以前,通常是单一地方。这些士兵,有来自蜀地得,有陇西得,有关中,有扬州,甚至洛阳等地。
兵员来自四面八方,口音更是夹杂不清,单是要他们听懂号令就很难。矫正了半天,总算让他们学会听号令。如今他也算体会到,为什么古代军队很容易形成军阀。
虽然个中原因很多,不过李忱就说一个问题,通常一只军队得主官,是哪里人,军队大部分来都是从那里招募来的。又或者,主将看中哪里人,固定从哪里招募。
很简单的原因,口音就是各大问题,当初招募蜀兵,就碰上这种问题,如今更是人来自天南地北,口音更是天各一方,李忱还把他们打散,混编。更是增添不少麻烦。刚招募时,就有不少人因为口音问题,打了起来。很多人被关了小黑屋后,才安分不少,不过冲突时有所闻。
嗯,你说,唐代没有官话吗?统一说官话就好了阿。很抱歉,唐代得官话,不是给人说得。错了,正确来说,不是给普通人说得。
唐代的官话,真的就是话,只有当官得会说,一般老百姓还不说这个。不像明朝,朱重八直接把自己的口音,凤阳一带老家得口音,当作官话。清朝就是北。京话。
唐代呢?官话是依据一本书,切韵,而成得。不是老李家起家得关中口音。说起来,关陇一带,明明出了两代皇家,隋朝杨家也是出自关陇集团,可是呢,总是被视为没文化得代表,太粗俗。
虽然关陇集团能打,可是当初北周,就是因为文化比较落后,才分裂出去得。就算打出了天下,那些文人还是可以从文化上鄙视你。像唐初,排定天下家族得名望,李家被排在后面,让李世民很不高兴。别看你得了天下,文人总是有方法来鄙视你。
那么,关陇口音不行。北方有所谓五大姓,卢氏啦,崔氏之流,在隋唐这可是显姓,哪怕遭受打压,还是大家族。用他们那一带的口音呢?
照样上不了台面,也许表面不说,其实心底还是自卑得。因为当初晋室东渡,一些大家族都跟着去了,留下得都是些小家族。南朝那怕是最后被征服,些南方大族,什么朱章顾陆,还是敢鄙视北人。
最后,在一个月黑风高得夜晚,一群酒喝多了,发起酒疯得文人,编纂了一本切韵,变成官方语言。
其实隋代,有很多关于音韵得书了。不过在某一天,几个文人聚在陆爽家喝酒,喝多了,发酒疯。
人家是文人发起酒疯,也是很文雅。他们开始讨论起当代得口音,不胜唏嘘,认为现代得口音,都已经变了调,念起古诗都不押韵了。然后又开始讨论各家韵书得长、短处。
最后,陆爽找来他儿子陆法言做纪录,把今天讨论的事情记录下来。而陆法言,之后十数年时间,慢慢请教一些人,才逐渐把那本书完成。本来呢,他试作为传家之用,却不知道何时传了出去,最后变成官订得韵书,甚至一直延续到近代,哪怕近代口音早已和那个时代天差地远,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历代都有增补。
喔,对了,说了半天都没说到,这切韵,到底是哪一种话呢。其实,虽然说是复古,恢复古汉语口音,其实那个时候,大家口音都花了,北方胡化,南方呢,也夷化了。
因为迁徙到南方,跟当地百姓杂处,即便南方家族自以为掌握了正统得河洛音,其时也都变质了。所以,最后折腾出了一套,几乎没人说过的话。以南迁家族掌握得洛下语,洛阳官话,参考洛阳本地目前胡化过得口音,定出了一套专供士人用的韵书。
这种语言,有点近似现代得闽南话,和粤语,以及客家话。只是近似而不是一样,应该说,这几种语言都保留了唐代河洛话得部份语音,但是都与当地夷民口音混合了。
所以了,你要想说以这套书去推广官方语言,实在有点难。最后,统一的军中口音,则是以关中地区,关陇口音为准。毕竟一开始,招募得就是关中子弟。后来虽然招募了众多蜀地百姓为兵,可是教官还是那些人。
任何士兵,都要听懂以关陇口音发音得号令,反正军队里面,真正用的就那么些口令,用旗帜都能代表了,更别提语言了。
经过最初得混乱,目前新军正在紧锣密鼓得训练中。一部份人正在走队列,左右不分的情况,比起语言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难题。
另外一部份,正在练习刺枪术。会练习这个,是因为刺刀也发明出来了。刺刀得出现,代表了火枪可以脱离其他兵种得保护,独立成军了,不再是那种需要长茅手配合,或者需要令配腰刀得军种。
刺刀术,有几个关键,一个关键是钢材要过关。不然这刺刀只会害死士兵。其次,就是至少要有一定得精度。目前大唐采用的就是,在火枪顶部装置卡榫,与刺刀尾端能符合。对准,装上,一转,就可以固定在火枪顶部,还不影响射击。
刺刀,在中国出现的挺早,据说在明朝,就有在火枪上插上短茅用于刺杀。可是西方,最早得使用纪录要等到一百多年以后了。不过,中国人始终都没有发展出可以射击也可以厮杀的刺刀,也真奇怪。
欧洲国家,大概要等到十七世纪中,才有正式的使用刺刀纪录。在此之前,一直都是长茅配合火枪手进行作战,最有名的就是西班牙方阵。
而到了十七世纪末,发展出了套在枪管外面得套筒型刺枪,正式标志了火枪的广泛运用。又过了十多年,十八世纪初,法法与普军得战斗,法军首次用刺刀冲锋,战胜普军后,刺刀被广泛运用在火枪上,长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军也是一样,本来李忱用长枪取代陌刀阵,用强弩、长枪和刀盾得组合,来建立新唐军。可是火枪发展得大幅度跃进,让这种改变,变得很没必要了。
不过,好在努力也没白费,李忱这样乐观得安慰自己,反正长枪是刺,刺刀也是刺,当初训练长枪,没白费功夫。还有队列训练,还有纪律的要求,也不是作白工。
当然了,最重要得就是民族精神得灌输,让士兵知道自己因何,为何要战。这是一个尝试。尝试看看唐人,能不能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一只类似于现代那种,枪尖上带着主意得军队。如今看来,是非常成功得。
如今那些士兵,刚好都可以成为一个个种子,扩军之后,正好把这个小小地火苗,传递给其他人。
‘圣人。’‘石老将军。’,李忱来到校场,没有通知任何人,不过还是惊动了负责操演得石雄,向李忱来见礼。李忱挺担心他的身体,进来越发不好了。
说实话,当初如果没有他和刘沔这两位老将,当初神策左军根本不可能建立。李忱不过是纸上谈兵得主,小虎他们虽然在神策左军混过一段时间,也看过一些兵书,可是真正让他们自行操练,就想练出一只强军,根本不可能。
多亏了两位老将军,依照他们多年丰富得经验,拾遗补缺,才让神策左军快速成军。如今,刘沔过世了,石雄身子也差,李忱很担心两人走了以后,找谁来主持。
‘老将军多保重身子,小虎他们也快回来了,以后这些事情,就交给他们来办就好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