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有这个贷,是王巨不想让朝堂大臣再说什么收买民心的话。
另外有这个贷,就可以将牛交给需要牛的人手中,让他们爱惜耕牛,不然很可能花了巨大代价弄过来,说不定成了桌上餐。
郑宣和来到剑川购马牛,为了方便,第一个便找到了杨家子弟,给了他们好处,请他们帮忙。
王巨与大理开战。郑宣和只好留在剑川,不过一年多交道打下来了,他与杨家不少子弟关系皆不错,于是整天里与杨家几个子弟吃吃喝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况且他是一个商人身份,倒也过上好一段悠闲的时光。
这天,他来到一个茶肆吃茶。
刚坐下,就被一个杨家子弟将他请到杨家坐客。
进了杨宅。那名子弟说道:“我叔父回来了。”
“那个叔父?”郑宣和纳闷地问,这可是一个超级大的大家族,这名杨家子弟叔父可不要太多。
“大理的那个叔父。”
“杨公?”
“就是他,他要见你。”
“杨公怎么见我这个人小人物。”
那名子弟也不解,杨公就是杨义贞,郑宣和表面上的身份就是一个马贩子,两者地位相差太大。
进了中厅,郑宣和恭敬地施了一礼。
“不错,果然是王少保家的门客。”杨义贞赞道。
让杨义贞揭破了身份,郑富和也不惧。从容地答道:“杨公,过奖了。”
“坐吧。”
郑宣和坐下。
“你家王少保出兵乌蛮,有何打算?”杨义贞让下人退下,问。
“少保出兵乌蛮,也只是乌蛮,杨公莫要误会,之所以针对乌蛮,乃是乌蛮的支持,巴蜀大江南岸诸蛮始终动荡不安,不能让我朝很好的专心对付北方。”
“你家少保对大理不感兴趣?”
“感兴趣的地方多着了。但能管理得过来吗?不过杨公请放心,如果论富饶,大理可及占城国?毕竟占城临着大海,有大海之利。然而大理呢。难道将粮食运到开封府吗?”
这也是一个说法。
实际若无真腊,王巨说不定也乘势将占城拿下了。
然而杨义贞哪里能想到?并且现在看上去,王巨对大理也不感兴趣,只是一心在经营乌蛮。等到乌蛮稳定下来,王巨恐怕早就调到其他地区了。
不过杨义贞不相信,呵呵一乐说:“若此。你何故接近我家族中的子弟?”
“为购马牛方便也。”
“郑宣和,开门见山,如果你家少保条件不高,某会同意,但条件高了,某就不会答应了。”
毕竟生活在蛮人地区,这样绕啊绕的,杨义贞不满了。
“向宋朝称臣,割让石城东川二郡。”
“好大的口气,你可知道这二郡有多大吗,那可不是你们宋朝的二州。”
面积确实是不小,几乎能相当于大半个福建路了。不过郑宣和仍从容说道:“难道杨公喜欢这二郡吗?”
面积虽大,可这里生活着的可是你们杨家最不喜欢的一群人。
杨义贞又是呵呵一乐,说:“虽如此,某还是不能答应。”
“少保可以替你牵制高家……”
足矣!
杨义贞沉思利害关系,杨家不能再败了。
“不过少保又让我带一句话给你,大功告成后,莫要做黄雀。”
“仅是这个条件还不够。”
“实际少保占领二郡,就是最大的条件。杨公若不同意,相信高公会十分开心地看到这个局面。”
高公就是高智升。
杨义贞意思不仅是牵制,最好让王巨主动地分出一部分兵力,在边上直接出兵协助他。郑宣和岂会答应?
不过他咬得越紧,杨义贞反而更相信了,又想了想说道:“我同意了。”
许多话都没有明说的,也不用明说,王巨都将门客在一年多年就派来了,相信那个王巨比什么人都懂。
这就是约定。
郑宣和辞别杨义贞,也不逗留了,立即返回,见到王巨后,将两人对话一一转告。
燕达惊奇又佩服地说:“真有黄鹂啊。”
王巨当时说出这个黄鹂计划,燕达还有点不大相信。
姚麟说道:“少保,你真神了。”
但这个与金手指无关,王巨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杨义贞,只是随着借助买马为名,王巨广派斥候,这些斥候将大理的各个情报一一反馈,王巨分析出来的。如果知道另一个时空那段历史,王巨说不定会有更妙的布置。
因此王巨自矜地说:“你们还是说错了,杨义贞不是黄鹂,尽管在这盘棋中,人人都想做黄鹂,但杨义贞注定是一只螳螂。”
现在看,王巨进攻大理,大理段氏与乌蛮成了蝉,事实上,大理段氏与乌蒙在这盘棋中始终是一只蝉。
但时间一久,二郡虽与宋朝打通了,还是等于孤悬于海外,因此必然收复之,所以王巨看上去扮演的是一只螳螂的角色,顶多是眼下捞了一个大便宜的螳螂。所以在杨义贞心中,他扮演的将是一只黄鹂角色。
王巨绕了一下,几将有些糊涂,不过迅速明白过来,燕达道:“原来如此啊。”
“乌蛮一倒,段氏完了。”王巨轻声说了一句。
乌蛮倒了,段氏完了,有想法的人多了,大理也乱了……(未完待续。)
第681章 给我一把伞
“大理可图也。”姚麟说道。
不管怎么说,宋朝都是一个外来者,但大理乱掉,失去正统存在,宋朝进入,就不会引起大的反抗,也能顺利治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几将多少都受了王巨影响,特别是姚麟,他随王巨多久啦?从郑白渠到庆州,现在又到了南方。
王巨的思路就是我能治理,我才去占领,不能治理,就不去占领,就象占城一样,虽将他们灭国,但又主动放弃了。或者换一种说法,另一个时空那一个朝代疆域最大,非是唐元清,而是天朝,余下三朝疆域吓死人,可实际控制的疆域有多少?但清末是很可惜,科技时代的到来,才是国家能控制偏远地区真正的原因。在那个时间段,守住了就也守住了。然而清朝没有守住,于是天朝变成一只瘦公鸡……
王巨道:“姚将军,还是不能轻视啊,大理终是一个文明国家。”
这个文明有多重要,放在中原说,可能大家不大清楚,毕竟眼睛盯着的是辽国与西夏,虽然这两国文明不及宋朝,但也不能算是未开智化的国度。即便生女真,也早开了智化。
然而到了南方,那才知道文明存在着多大的悬差,居然还有上古书籍上所说的钻木成火的存在,甚至有的土著都不知道吃熟食,真正的饮毛茹血……
不过王巨为了加深几将的印象,刻意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吐蕃,现在吐蕃是指以河湟为中心的吐蕃人,但熙河地区的吐蕃人身上的汉人血脉可能超过了吐蕃血脉,他们也清楚,因此秦州吐蕃与汉人最亲近。湟州吐蕃身上流着的吐谷浑血脉胜过了吐蕃血脉,六谷部吐蕃则可能有铁勒人、回鹘人与汉人的血脉,蜀西的少数吐蕃人则多有羌人血脉。因此他们都不能算是正宗的吐蕃人,正宗的吐蕃人在吐蕃高原上。为什么那群吐蕃人象是消失了一般?”
“如果观看史书,原因则是吐蕃人口少。唐朝衰落时,他们扩张太快,加上宗教等因素,导致吐蕃四分五裂。由是河湟吐蕃与高原上的吐蕃不怎么往来了,更不会受他们节制。其实非是如此,吐蕃是从松赞干布时崛起的,但扩张时则是从论钦陵扩张的,固然是因为论钦陵用兵如神。可实际的原因乃是唐朝下嫁文成公主,后来又下嫁金城公主,两次下嫁,唐朝送去几万名工匠,这些工匠带去了文明带去了技术。不过后来就没有了。如果吐蕃高原与青海能紧密联系起来,这个国家依然会强大。但是大非川等地水土恶化,不适合人类生存了,由是两地隔绝,加上前面的因素,吐蕃四分五裂了。并且因为与中原文明彻底隔绝。从此吐蕃高原上各部末落,也不可能重新融合在一起了。至于文明,也彻底倒退回隋朝时的辰光。”
这个末落时间很长,一直到天朝,才将这里彻底改观。
“这就是文明造成的影响。”
如果是原来,几将可能对吐蕃高原上的情况很是陌生。
不过王巨买马,大家都有些了解了。
从大理买马,分成四种,大理地区或者往西的马,还有东川郡以乌蒙地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