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没到全军覆没的那一瞬间,谁都不到这场战争到底谁输谁赢。
最终,一万精骑全军覆没。
可突干也没能占到便宜,勉强赢得了这场战争之后,他赶忙撤了兵。
第347章 增设五道
转眼就到了九月。
这两年以来,塞外一直下雪,导致关中地区降雨稀少。
降雨稀少,粮食减产;关中地方的粮食价格直接翻了三倍。
物价上涨过快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跌。
这个时候玄宗准备把帝都迁到洛阳去;洛阳一直以来都是粮食产量的重要区域之一,迁都洛阳有利于保证粮食的供给。
可是长安是整个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洛阳也是首都,但文化发展跟长安还是有些差异的。
玄宗犹豫了,于是召见诸位大臣和他们商量一下,到底该怎么办。
京兆尹裴耀卿持反对意见,他说:
关中是本朝帝业兴起之所,在此地立都已经百年之久。无论怎么样也不应该搬迁到其他地方。
东都洛阳虽然也是三都之一,但是和长安不可同日而语;贸然迁都,恐怕会引起朝堂动荡。
长安地处山地,正是由于这样导致长安耕地稀少;耕地本来就稀少,再加上今年降水稀少,才导致今年的谷物收成低。
以前太宗、高宗时,所需禄米不多,每年由东都运来一、二十万石,这些粮食就足够长安居民的供给。
但是现在,人口增长迅速,连官员的数量都增加了一倍。
需要的粮食也比之前增加了数倍,但是依然不够。
我认为,如果能将司农局征收的粮食全部运送到洛阳,然后再由东都转运到关中,只要关中经常保持数年之储,就不担心水灾、旱灾了。”
玄宗点了点头。
裴耀卿接着说:
但是,还需要陛下在渡口设置一个大粮仓。
由于吴人不习惯在黄河漕运,粮食运到河边,便久停不再前运;唐朝开始,整个国家的耕地集中在南方、仰赖南粮北运。
在渡口边停留的时间越长,遭受贼人惦记的概率就越大;往往这个停留的时间最少也需要七到十五日。
这简直就是在为贼人提供机会,之前的时候也出现过粮食丢失过的情况。
我认为,应该在汴河和黄河交汇的地方设置一个大粮仓,用来储备粮食。
然后让商船把粮食卸在这里,他们把粮食卸下之后就可以离开了。
这个时候,国家派遣船只把这些粮食运往洛阳。
既可以保证粮食的安全,又可以快速的运往。
但是洛阳到长安,一路上水运条件不好;最难过的地方在三门。
我认为,应该在三门东,西再分别设置一个粮仓,作为中转仓。
到时候船只如果到了这个地方整个赶上水流湍急的时候,就把粮食卸在这里;等到水流平稳下来之后,再继续前进。
如果遇到急需用粮的时候,还可以从这边儿另辟山路,用马车运送。
等到粮食到了黄河、渭水交界的地方。汉朝、隋朝时废弃的粮仓还可以修复以后重新利用起来。
再往前,就是一片康庄大道,可以一路直到长安。
玄宗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在这些地方设置粮仓,以备粮食不够用时周转粮食用。
今年十月,玄宗下令把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
在此之前,唐朝把天下分为了十道。
公元六二七年二月,太宗巡视了全国的州县,将把整个大唐版块儿分为了十道,即:
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把原本的郡县制改成了州县制,每条道下面,管辖若干州。
这个十道制度整整使用了一百零六年。
今年,玄宗觉得原有的制度太过于老旧,再加上他这两年巡视洛阳及周边地区,觉得需要把这些地方再细分一下。
于是,决定分天下为十五道,设置采访使。
十五道分别为:
京畿道、都畿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淮南、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是原有的江南道分开的、黔中、剑南、岭南道。
全部洗牌之后,驻所所在地也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原本没动的那些,驻所所在地不变,增设的那些需要重新定义驻所。
经过玄宗以及文武大臣们的一致商讨,定下了十五个区域政治中心。
京畿道是西京长安,都畿道是东都洛阳,关内道由京官领、不设驻所。河南道依旧是汴州、河东道仍是蒲州,河北道由幽州改为魏州,陇右道仍然是鄯州,山南东道驻所定在襄州,山南西道定在了梁州,淮南道定在扬州,江南东道是原本江南道的苏州,江南西道定在南昌,黔中道定在黔州,剑南道依旧是原本的成都,岭南仍是广州。
采访使作为最高监察人员,均以“六条”检察非法。
除了京畿道、都畿道两畿用御史中丞担任之外,其他的由刺史担任。
非中丞、刺史官有迁免,则采访使无废更;也就是说采访使一但罢免,不会再重新录用。
采访使如果想要变革旧的规章制度,只需要提前申报就行。
至此,具有浓重的唐朝色彩的区域分化正是完成。
“道”并非行政区,故采访使非行政首长。
唐行政区依旧是州、县两级,“道”的数目有多有少,道的辖区有分有合,然州、县区划一直不曾改变。
至于都护府、都督府、节度使、元帅、总管等等,虽然各自有各自辖区,但也是有州、县组合而来。
第348章 泰州地震
十二月,疏勒下了一场冰雹。
原本有些房子就是木制的,房顶都是茅草,冰雹直接把那些茅草的屋顶砸出来好多窟窿。
陶任忙得焦头烂额,我自告奋勇去跟他帮忙;除了日常驻守的兵力之外,其他人都去帮忙修缮房屋。
我感觉,以后疏勒的士兵出门儿都能当泥瓦匠了;来到之后不是在修房顶就是在修房顶。
把居民们的房屋修缮完之后,已经到了年关。
年末的时候,王绪来了。
王绪比十二年前的时候黑了不少,脸上也有了些皱纹儿。
他现在都四十岁的人,他是带着他闺女和他老婆来的。
他老婆赵森婵比传闻中的更加美艳动人,明明已经三十多岁,看起来却宛若十七八岁的少女。
王绪的怀里抱着一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小丫头一看到我还吓了一跳,直到王绪跟她说,我就是她一直念叨的干爷的时候,她忽然笑了,甜甜地叫了声“阿爷”,伸手让我抱她。
她长得更像王绪,俗话说得好,女儿随爸爸,男孩随妈妈;她的眼睛更像她的妈妈,眼睛大大的,在阳光下亮晶晶的。
我赶忙走过去抱起了她。
她比看起来的还要轻,整个人跟没什么重量似的。
“阿爷,琳儿和阿爷阿娘来看你了。”她“咯咯”的笑,伸手拽我脸上的胡子。
说实话,我真心不习惯留胡子。
但人都是有惰性的,懒着懒着,胡子就蓄下来了。
“琳儿!”王绪赶忙呵斥她,看起来没少遭受她的摧残。
“端辞兄,让她玩儿吧,无碍的。”我笑道,抱着她颠了掂,“在阿爷这儿留几日?”
“好啊!”她笑得眉眼都弯成了小月牙,拍着双手高兴的说。
整个春节,我带着她在疏勒玩儿了一圈。
疏勒等新年虽然不如长安隆重,但是也是有些活动的。
过年的时候拔河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就是吃饺子。
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坐在一起,比一个人过年有意思多了。
原本以为他们会待到上元节,没想到刚过了正月初五,他们都启程告辞了。
这时候我才知道,他们是参加王晙的葬礼路过这边;虽然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才能从河北省那边路过到安西的。
转眼间,到了第二年。
今年看起来特别正常,风调雨顺,连粮食长势都喜人。
结果,暴风雨到来之前都是平静的。
二月十日,秦州发生了大地震。
这场大地震在后世我曾经有所耳闻,据说这次地震达到了里氏七级以上。
最开始的时候,秦州的百姓听到了秦州西北的地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