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撤退中的蒙古部队的士兵们被一批批接着一批地打退,且撤退的方向,还被张德兴及上路的六百多名民兵控制着,即只要与他们在上路面对面接触的,都是格杀勿论;凡是敌军的中路部队或者是下路部队有一名士兵敢到上路的,也都格杀勿论。
而苏择东领导的中路军,以及刘振明、程泽亨指挥的下路部队,也完全配合上路的张德兴领导的民兵作战,中路是控制性打压,只要蒙古部队的士兵不一个劲地往上路或者是下路逃跑,他们就不会下死手,只是让其奔袭得越快;
下路军的任务跟上路军的差不太多,只要蒙古部队的士兵老老实实地在中路跑动就好,只是下路军有了刘振明和程泽亨这两名东振府邸的大佬助阵,使其稳住了阵脚;
再加上,上路军的卓越表现使下路军的士兵也得到了鼓舞,则其进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部队的人员、兵器的损失自然也没有上路那么严重。
蒙古部队的士兵们就算再怎么的不济,他们也算是能上到战场上,能组织起一场正正规规的对抗战;
更何况还成功地占领了高邮城南门的部队,虽然他们使用的不是武力的手段,但就其部队的组织能力上来看,是没有一点问题或者是瑕疵的,这还跟蒙古部队的士兵们受到过专业的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在这一场硬碰硬的运动战当中,两支部队都是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训练的,而蒙古部队的士兵们在此时此刻却是丑态百出地像是一个没有意识、也没有所谓的主观能动性被张德兴所领导的民兵所“驱使”,这还真得不得不将其归结为训练的目标和方式,以及人才、将才方面的原因上。
今夜,与苏择东、刘振明和程泽亨等人领导的三千名民兵打面碰面的运动战的对手是蒙古的部队,而不是蒙古部队。
这其中的主要差别便是其部队内部的兵种上的分配问题,即蒙古部队就是蒙古人的部队,部队中的从军官到士兵,都是清的一的色蒙古人。
而蒙古的部队,里边的士兵则不一定都是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甚至是被元朝廷划分为“第四等公民”的南人都有可能在里边,则这人员上的不一样所造成的部队的与其敌军的对抗能力方面、行动能动性、战术和战法的运用能力等都是大打折扣的。
但对于这个问题,元朝廷和蒙古军队两者都没有办法啊,毕竟高邮城是江南,方圆百里都是汉人或者是南人,南方再上边便是中原即后世中所谓的北方,则蒙古人想在这一块调令、指挥的都是蒙古部队,其成本和现实都不实际!
则换句话说,高邮城的张士诚部队和苏择东的鬼兵队、民兵等实则是在主场作战!
所谓的主场作战并不意味在高邮城内即汉人和南人所聚居的南方,就是一定是主场作战了,若高邮城已经被蒙古部队的千军万马攻陷了,其四周的城市、乡镇、农村等地方都被蒙古部队的士兵所占领了。
那么高邮城乃至南方不止不会再是鬼兵队及张士诚部队的主场,而成了沦陷地或是危险地带!
而真正意义上的主场作战则是需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且这三者不仅是缺一不可,且还是相互关联,互相作用的。
而苏择东、刘振明、张德兴等人便是占据了这三个极好的因素,在冷兵器时代,天气并不是战争的主要原因,毕竟是拿着铁制的或者是钢铁甚至是石头都会被战士或者是民兵们扛到战场上,则就不会像是火器或者是火枪一样,需要使用者等到天气好的时候,才能发挥其作用。
天气对火枪和火器牵制的作用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的末年,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今夜的高邮城虽然月亮被大火而冒出的浓烟给熏得躲进了黑云之中,尽管大有准备要下雨的意思,但就现在的战况上看,其造成的影响尚且是甚微的。
至于地利的方面,由于南方地区大概是平原地带,没有太多的坑挖地带,而南方虽然多山,但高邮城并不处于四周都被高且耸立山围绕的地带,则很适合骑兵与步兵的协同作战,只是蒙古的部队战斗力并不能胜任苏择东所带领的三千名民工那样的强悍,则其优势发挥不出来,就只能被其打的份!
人和方面,在张德兴的带领和鼓舞之下,已经调动起他们的斗志和狠心,即人和便在整个部队的高度调动之中,大致达到了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有了同一个目标的大致方向。
第两百零二章:嗷嗷叫的部队(求收藏)
又有了足够的实力和勇气了之后,就成了一只嗷嗷叫的能打胜仗的部队。
且他们的长官还是苏择东、刘振明、程泽亨等时代的武功高手的带领之下,想要取得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
差不多过了一刻钟,看着蒙古部队的士兵们按着他们的意愿,朝着预定的方向和地点逃出鬼兵队和民兵的进攻范围,而蒙古部队的工兵所临时搭建起来的防御工事则在士兵的急流勇退的时候给弄得一团糟糕!
很多的事情,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官场、商场等各种场合、地点,总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做的都是与集体的利益或者目的相冲突,其中的原因有主观也有客观。
但大部分都是主观的,而他们今夜很不幸,被客观的因素即鬼兵队与民兵的协力合作之下,被打得体无完肤的,且还没有一点脾气。
前方,蒙古部队的士兵虽然在人数上和位置上占据了一定优势,甚至就连实力上,整体来说也是平均的,但是他们在气势上被死死地压制住了,这就是其没有最终落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不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蒙古部队中的汉人长官及将领等,没有一个有张德兴武力或者是有一半武力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毕竟逃跑和战略性撤退是蒙古部队的统帅以及大将军的统一决定,既然军队的大头都作出这样的选择了,那些做部将的无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或者是这只部队中的大部头即色目人,除了之前余洪亮在项泽宇的面前喊了几声以及在军营中一起乱了一下之外,等他们知道了敌军很强、行军很快之后,就没有更多的人敢在做项泽锋的面前作出任何叫唤。
这也不能说是他们做将军的没有勇气与苏择东的鬼兵队和民兵相对抗,只是因为蒙古中的部队,无论是否是轻清的一色是蒙古人,还是由各个社会等级的人混杂在一块的即蒙古的部队,都遵循着打运动战,强调的是能动性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
则整个蒙古的军队给人的最大影响就是进攻的能力很强,且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几乎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与蒙古军队硬碰硬,一百个契丹人都要被十个蒙古人消灭了,这可能有一些夸张,但绝对不会是空穴来风!
而在防守上,蒙古部队就很像后世的巴西足球队的踢球风格,进攻能力强到可以将放手上的缺陷和不足掩盖过去,即用强大的冲击力和速度,对敌人或是攻城人进行有效地进攻,从而弥补其在防守上出现的问题。
但现在敌军既然这般厉害,那他们自然要选择撤退了。
当苏择东、程泽亨、刘振明等人杀到高邮城南门的时候,项泽宇和项锋等人都已经撤退完毕了,留给他们的只是一座燃烧着的城门、军粮备用处以及兵器营,还有一群尚且不知道死活的蒙古部队的的后卫军。
余洪亮逃跑出来后,心情很高兴,情绪也很是激动,因为鬼兵队等人的进攻速度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基本上是他们众人前脚一逃出高邮城的南门,后脚他们就跟上了。
他们这些当将领、统帅的可不顾得上普通士兵的死活,让他们当“垫背”的成本也很低,顶多事后给他们多一些抚恤金罢料。
华夏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与近现代的热的兵器战争,在形式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在撤退的兵员安排上,他们的选择大致是一样的,即撤退的时候将军、将领先跑,普通的士兵们在后边跟着打掩护,想着都是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士兵可以再找,想找多少都可以;但能带兵打仗的将军就不同了,除了那些有钱有势,家族又有地位,进到军营当中当长官乃至是将军。
只是为了显摆的人之外,很多能做上将领的,都是有着真正实力的,不然其顶头上司即大王或者是君王就是在拿他自己的江山社稷在看玩笑,在拿士兵们的生命在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