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台湾评议会,经过短暂的商议后,便接受了郑成功的提议,表示愿意投降,乘船撤离台湾。
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二十六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台湾又回到了大明的治下。
六月底,南京城楚王府内,王彦正与户部、礼部、宗人府的官员进行商议。
兵部尚书陈邦彦,拿着一本奏折,急急忙忙的走进王府,到了客堂之外,然后问守卫在外的王府侍卫道:“殿下可在里面?”
“殿下正与王阁部等人商议公务。”侍卫抱拳一礼,“陈阁部稍后,卑职这就进去禀报。”
陈邦彦闻语留在门外等候,不多时侍卫便请他进去,他一只手托着折子,一手整理了一下衣冠,便迈步进入堂中。
外堂内,几名端坐的青袍官员,立时站起身来,给他行礼,而陈邦彦微微挥手,便疾步走进内堂,他见里面的人都停下交谈,便行礼说道:“殿下,福建来的捷报,陈大人与郑国姓,已经击败荷兰夷,夺回了大员!”
说完,陈邦彦便将折子呈给王彦,内堂里坐着的几名大员脸上一喜,纷纷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王彦面漏喜色的接过折子,展开观看,微微皱了下眉头,思索片刻后,合起奏疏,抬头问道:“陈大人与郑国姓奏疏中所言,欲与荷兰夷讲和,陈阁部怎么看?”
议和这样的大事,自然要朝廷说了才算,所以福建将奏疏快马送来。
兵部事先看了奏疏,陈邦彦已经有所考虑,拱手道:“殿下,陈大人主持两广,郑国姓主持福建,朝廷经营南洋、台湾,主要靠他们去施行,现在两地督抚大臣,都建议讲和,而朝廷夺回大员后,也避免了满清和荷兰夷勾结,下官以为朝廷应该尊重两位封疆大臣的意见!”
“你们也看看!”王彦想了想,将折子递给王夫之,后者立刻起身上前接了过来,展开观看。
王彦伸手让陈邦彦先座,等下面几位大臣都看了一遍,便开口问道:“几位有什么意见?”
“殿下,奏疏上议和的理由很充分,况且朝廷以将三万人马送到朝鲜,想要发挥威胁满清的效果,必然需要一支水师进行配合,才能随时渡海攻击关外,北直和山东沿海。”王夫之行礼说道:“现在湖广水师、浙江水师肩负江防重任,调动不得,那便只能调福建水师或者广州水师去朝鲜,而不管调谁,都需要朝廷先停下南海的战事,所以下官赞成议和。”
“下官也赞成王阁部之言!”
“下官附议!”
王彦听了,点点头,奏疏上理由很充分,有关与贸易方面的考虑,而朝鲜确实需要一只水军坐镇,无论抽调福建水师,还是广东水师,南海暂时都不能再打了。
“那便按着福建和两广的意思办,去令让郑功成将荷兰人送来南京,酌理藩院、户部、兵部与荷兰夷讲和,并将贸易税率定下来。”
“我等领命!”
荷兰人的事情解决,毕竟是一件高兴的事,而且王彦发现,这一件事件解决后,等于为其它矛盾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其他许多事情,也立时跟着便有了解决之道,他心中不禁有些振奋。
“方才宗人府不是说宗藩对于孤王不满,想要拿回封地吗?”王彦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现在台岛以复,国朝多出数千里之地,正需要开发,朝廷现在艰难,宗藩想像以前一样肯定不行,而且苏阁老之前改革宗藩的政策,朝廷也不会改变。不少宗藩的土地,现在已经被百姓占据,贸然拿回去,必然引起民间动荡。孤方才想了一法,不如换地,你们以为如何?”
(感谢大家的订阅、推荐,月票,创世据说十号封推,那我十号在加更吧)
………………………………
第854章迁藩
相比于中国历代的汉家王朝,明朝有两大积弊,一是庞大的宗室累赘,一是家国一体,财政不分。
家国一体,表现在皇帝派太监四处收税,税收进入内库,而不是主管国家财政的户部来统一管理。
为了此事,整个文官集团,或为国家,或为私,一直在与内庭抗争,直到崇祯、弘光两朝覆灭,皇权大衰,中央威严扫地,内廷派遣太监征收赋税的情况,才彻底结束。
宗室累赘,则是宗藩不仅需要朝廷赋税供养,还侵吞了大量的民间土地。
王彦说宗室对他不满,便与土地有关。
“殿下的意思是将宗藩的土地换到台湾?”王夫之听了王彦的话,不禁开口问道。
王彦点点头,“苏阁老对宗室进行改革后,规定宗室爵位递减,每代降低一个等级,奉国中尉之后,朝廷只保留宗籍,不在发放俸禄,并且限制亲王、郡王子女受封的名额,超额者不给爵禄,允许宗室任官或从事士、农、工、商等行业。从长久来看,朝廷要向宗藩支付的俸禄必然大减,二十年之内必见成效,可这只是解决了一个方面的问题,还有宗藩封地,不纳税负的问题,却没有解决。”
吏部尚书严起恒站起来说道:“前些天浙江那边传来消息,越藩一个旁支,欲收回封地,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打死两人,重伤二十多人。朝廷现在给宗室的俸禄有限,他们便拿着以前的玉牒、地契想要收回封地,四处给朝廷闯祸!”
“我看宗室是见朝廷清算了士绅被满清夺去的田产,将部分田地归还了抗清士绅,而没有归还他们的封地,所以感到不满,因而凭着皇室宗亲的身份,自己下去夺田。”楚王府长史方逢年冷笑道。
“话虽这么说,但这些地契毕竟在宗室手中,那些地也确实是宗室的封地和田产,就这么让庶民占着,也不给个说法,也是不行啊!”荆王朱常巢是宗人府的官员,他得为宗室说句话。
“怎么没有说法,殿下这个换地之策,下官以为不错,可以避免争地引发矛盾,又能给宗藩一个交代。”王夫之开口说道。
土地回到宗藩之手,户部很难收上税来,但若在百姓之手,而百姓又没有地契,那边是朝廷之地,户部不仅多出数万顷土地,而且还能给百姓租种,收取赋税,户部的日子简直不要太好过,王夫之自然要力挺。
朱常巢说话没什么分量,但他毕竟代表宗室,得为宗室利益考虑,台湾在他眼中就是蛮荒之地,封地换到台湾,那和流放基本没什么区别。
“这个恐怕有失公平!台湾尚未开发,田地哪里能和江南、湖广相比?朝廷这是巧取豪夺宗室的资产。”
满清入关后,明朝宗室大量逃亡,封地成为无主之地,让满清贵族侵吞,或是被地方官府拨给了流民,而一些抗清士绅也随着明政权一路退向西南,丢弃了在江南等地的家业。
现在明朝夺回江南,南阳等地,那原来属于宗室和士绅的土地要怎么处理,便需要有个说法。
宗室不跑就死,这没什么好说的,但那些士绅,就像陈子龙、夏完淳等人,他们原本都是江南豪族,但为了抗清事业,不仅亲人抗清而死,家中产业也被满清侵夺,现在他们打回来了,光复了旧地,那原本属于他们的田产该怎么办?朝廷要不要给他们做主?
这是困扰南京朝廷的一个重大问题,毕竟这些土地,已经被其他人耕种多年,中间甚至出现了几次转卖,想要一刀切,全部收回,必然引起民愤,但士绅作为抗清的主要力量,以及大明朝的统治阶层,朝廷也不能说,让他们抛家舍业的抗清之后,连原本属于他们的资产都拿不回来。
衡阳王氏本身就是湖广豪族,大地主,王彦的出生决定了他代表着士绅的利益,所以在光复南京之后,南京朝廷便在光复之地,从新清查,将满清所发地契一律作废,由南京朝廷从新发放,并借机清丈土地,收回一部分投靠满清士绅名下的土地,还给持有地契的抗清士绅。
对于被流民散户种植的土地,则搁置暂议。
朝廷维护了抗清士绅的利益,但对于宗藩的封地,却一直未做任何处理,这便使得不少宗藩大为不满,不少人便凭借着皇族的身份,回到封地开始自行收地征粮,结果引发激烈的冲突。
小民图利,而且有些宗室封地,几年没人种,已经荒废,小民从新开垦,花了力气,早当成了自家的地,哪里愿意宗室收回去。
从法理上讲,这些地属于宗室,就像士绅的地属于士绅一样,不能说主人逃了,家产放在那里,被谁占了,就是谁的了。这便没了法度,社会也就没了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