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浓郁的甜香很快就满溢口中。
“滑而不腻,香中带甜,这樱桃肉味道确实不错。”
徐贯满意的咽下肉块,啧啧称叹。
谢慎心道这苏式菜肴和浙菜相近,果然合徐贯的胃口。
谢迁和王华闻言也试了试,无不交口称赞。
“贤侄有心了。”
“元一兄有如此贤婿,真是叫老夫羡慕啊。”
谢慎接着介绍道:“诸位老大人再尝尝这道小笼包。”
小笼包味道最独特之处便在于那鲜美的卤水。
谢慎淡淡道:“几位老大人可先将包子浸在醋碟中,再咬开一边吸食卤汁,品其美味。进而再将醋汁灌入汤包缺口中,夹起汤包整个送入口中。”
小笼包的前身可追溯至北宋年间的灌汤包。
但真正发展到后世那样的小笼包还是在清朝。
谢慎将这等人间美味提前带到了明朝中叶,也难怪几位大佬惊讶不已了。
这次王华是第一个尝试的人,他先夹起包子在醋碟中蘸了蘸,进而咬开一个缺口吮吸汤汁。
“这味道。。。。。。很鲜。”
卤汁的的味道十分鲜美,让王华不禁赞叹道:“还要再灌醋入包子中吗?”
他有些不忍心打破包子的原味,这味道太特别了。
谢慎却是笑着解释道:“这小笼包皮薄卤鲜,但若不加醋汁便是少了一番味道,老大人还是试一试吧。”
王华点了点头。
谢慎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若是再不试试就有些太矫情了。
王华将包子缺口一侧捻入醋碟微微一转,醋汁便灌入包子中。
“王老大人,这包子要一次送入口中。”
王华闻言也顾不得儒雅姿态,一口吞下汤包。
醋汁、肉馅、卤汁汇聚在一起刺激着王华的味蕾。
无需多言,王华此刻只想细细品味这味道的奇妙。
谢慎心中十分得意。
这小笼包中加入蟹粉会变得更为鲜美,绝对是征服味蕾的诀窍。
谢迁、徐贯将信将疑的学着王华样子夹起包子开吃,只吃了一半便都称赞:这小笼包的味道比灌汤包还要好出许多。
谢慎之所以选小笼包作主食,是因为它十分贴近江南百姓的口味。
而在座大佬都是浙籍的,能够在京师吃到家乡风味的包子,绝对是一桩美事。
而且小笼包完全是一种创新,以前从未有过。
那种难以用言语描述的快感让几位忧国忧民的大佬重新燃起了对美食的**。
谢慎见反响如此之好,便有了在京中开一家酒楼的心思。
小笼包是招牌,还可以加入一些私房菜。
反正这些菜的做法只有谢慎一人知道,也可以直接用徐府的厨子掌勺,应当不会短时间就被同行模仿。
不过开酒楼需要流水,还需要应付各种地痞无赖,短时间内很难筹措好,还需要从长计议。
谢慎正自想着,谢迁却是咳嗽一声道:“贤侄啊,这小笼包。。。。。。还有吗?”
。。。。。。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百六十七章 将酒楼计划提上日程
谢慎实在没有想到小笼包会这么火爆。
就连谢迁这样的大佬都“矜持”不住了。
稍顿了顿,谢慎笑着拱手道:“还有一笼,阁老若是喜欢叫人提回去便是。”
王华听到这里不干了,拊掌道:“贤侄啊,老夫这里嘛。。。。。。”
“额。。。。。。”
谢慎为难道:“不如两位老大人各分半笼可好?两位老大人有所不知,这小笼包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这一时实在是蒸不出更多的了。”
谢迁笑道:“这个不急。等过几日贤侄叫府上的厨子到老夫那里教上一番即可,便不用次次都劳烦元一兄和贤侄了。”
虽然谢迁说的一本正经,可谢慎却认为这位老大人的笑容十分狡黠。
便在为难之际,还是徐贯站了出来岔开了话题。
“于乔兄,别光说这小笼包了,快来尝尝这绍兴女儿红,味道极正。”
谢慎感激的看向徐贯一眼,连忙替谢迁和王华斟满了酒,心道这么一坛子好酒还堵不上你们的嘴吗。
小范围的宴会气氛总是祥和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谢迁和王华便相继告辞。
谢慎将两位老大人送出了宅子这便折返回来,向未来老丈人致谢。
“方才若不是老泰山解围,小婿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徐贯笑着摆了摆手道:“别说,这小笼包的味道还真的不错。”
谢慎早就有开家酒楼的想法,便趁热打铁道:“小婿想在京师中开一家酒楼,主营小笼包和各式私家炒菜,不知老泰山以为如何。”
徐贯听后微微一怔。
开酒楼?
他宦海沉浮一生,还从来没有考虑过开酒楼。
非但他一人如此,身边的好友也没有人存着这个想法。
谢慎好歹也是堂堂翰林修撰,怎么不在替朝廷、替陛下分忧上花心思,反而想着开酒楼牟利呢?
被徐贯看的有些发虚,谢慎咳嗽一声道:“圣人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小婿之所以突然有了制作小笼包的想法,还是孔圣托梦于小婿的。”
孔圣人?
徐贯这下真是哭笑不得了。
孔圣人确实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怎么就托梦于他谢慎了?为什么任何事情到了他谢慎口里就变得一本正经,挑不出来错呢?
徐贯仍自怅然,谢慎却接道:“孔圣人虽然并未言明这小笼包制作之法,但小婿一觉醒来脑中却突然出现了这制作的法子。小婿心想既然是孔圣人的嘱托,自然要全力完成。”
在尊孔尊孟的大明朝,把孔圣人搬出来做挡箭牌绝对是最合适高效的。
不管别人心里怎么想至少在明面上不会跳出来对你进行攻讦。
徐贯疑惑的问道:“贤婿想在何处开店呢?”
既然要开酒楼,总要有一个完善的计划吧?
徐贯不是一个古板的人,但要想让他点头需要逻辑缜密的计划。
谢慎却是心中大喜。
“老泰山有所不知,酒楼的地点小婿已经看好了,就在崇教坊文正街,紧邻着国子监。在那里开店,一定可以让孔圣的教诲被更多读书人知晓。”
既然谢慎做小笼包缘起是孔圣人托梦,那么在国子监开店,让国子监监生都能领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圣教诲绝对是最合适不过的。
当然,谢慎之所以在国子监旁物色酒楼,是因为看中这个消费群体。
论受教育程度,除了进士出身的朝廷大小官员就是这些国子监监生最高了。
这些监生大多背景深厚,家底殷实,早已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换个清淡口味反而会欣喜不已。
而小笼包的口味恰恰符合国子监监生的追求。
只要谢慎对小笼包稍稍进行一番包装,以高端形象示人,绝对可以大赚特赚。
一旦在高端目标人群中打开了市场,不用谢慎宣传京师中就会刮起一片小笼包热,上行下效后便是普通百姓也会念叨着这等美味尤物。
餐饮业从来都是流水最高的行业,在这块做好了,就可以疯狂的扩张,进而给谢慎和徐家带来巨大的利润。
谢慎现在虽然已经有了茶铺、书坊、棉花种植三块经济来源,但因为本金的积压现钱流水并不算多。
这就相当于绑死了手脚,在很多时候都处于被动。
在大明朝除去丝绸织造、贩盐,现钱流水最多的是钱庄,其次就是酒楼了。
钱庄的话需要打点的地方更多,酒楼只要有了本金,盘下来临街旺铺即可,相对来说容易不少。
谢慎相信小笼包这种拳头产品一定可以抓住京师百姓的味蕾,在京师餐饮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徐老大人完全不知道谢慎心中所想,只点了点头道:“如若是这般,倒是可以试一试。不过贤婿还应该多关注些《会典》编纂事宜。”
谢慎愕然。
自己未来的老泰山不是刚刚回到京师吗,怎么连朝廷下令编纂《会典》都知道了。
但转念一想,谢慎便顿悟。一定是刚刚宴饮时王华与徐贯说的。
他怎么忘了王华就是《会典》总编修。
“老泰山教训的是。”
徐贯这话是政治正确。
毕竟谢慎是翰林修撰,主职就是编修典籍,若是典籍编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