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周贤婿-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置需要进行调整。

    随着李墨的这一份奏折送进了京,胖子是真有点慌了。原本他对李墨虽然动了一点不好的念头,但对李墨的能力还是肯定的。但现在就连李墨都表示没有十足的把握……两个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不能渡过眼前的难关,不光光是李墨会倒霉,最倒霉的还是他这个皇帝。

    到了这时候,他心里那点小心思是不得不收起来了,对于李墨奏折中所提的事情,他也第一时间将群臣给召集过来一同商议。

    其实商不商议并没有多大区别,现实就是那样,李墨手头人手不足,京城虽有禁军二十万,可京城也需要人防卫呀,一旦禁军抽调走,多了对京城稳定不利,可少了又是杯水车薪。同意吧,但愿得事情真能如李墨所说那样,最后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束。

    朝廷同意了李墨的建议,但也只是同意了江南一地可以民间结社自保,至于其他地方,朝廷不提,自然就是不同意。李墨也不会去管其他地方,他的任务是平定江南,保证朝廷的赋税可以继续从江南收上来。

    在得到朝廷的许可以后,江南各地豪商纷纷慷慨解囊,组织乡勇保卫家乡。为啥那些豪商如此积极,一来是李墨前期的准备工作充足,朝廷给出的酬劳极为诱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可以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些许钱财又有什么舍不得的。二来就是这些豪商害怕了,打仗其实说白了就是打钱,虽不能说谁钱多最后就能获胜,但钱多的一方确实胜面更大一些。

    不管是宁王军还是摩尼教,造反都是要钱的。可为了争天下,他们不能去动老百姓,真要动了那就真成了叛军而不是义师,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不能动,可打仗又急需用钱,结果那些豪商就成了宁王军跟摩尼教眼中的肥猪,此时不宰,更待何时?

    别说捐出一部分家产破财免灾,打仗就是一个无底洞,扔多少钱进去都不见得能听到一声响。更何况真要是把钱给了叛逆,到最后叛逆造反成功还有可能落个好,可万一要是失败了,那朝廷是不可能不秋后算账的。

    无论是从眼前还是从长远考虑,站在朝廷这边的胜算更大一些,而且花钱招募乡勇保境安民,胜利以后还能得到朝廷的封赏,这不仅仅可以保住家财,更有名誉上的好处。要知道商人虽富,但其社会地位却不是很高,朝廷对商人的压制也极为严厉,有段时间甚至不允许商人子弟参加科举,眼下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可以改变身份地位的机会,大多数有眼光的商人自然不会放过眼前这个难得的机会。

    而随着江南各地豪商出资组建乡勇,李墨也终于下令大军南下,直扑杭州。当然在前往杭州之前,李墨还需要率军拿下宣、湖、秀三州,唯有拿下这三州,才能确保江宁府的安全。不指望那些乡勇可以击败叛军,只要能守住城池,那就算是大功一件。至于消灭叛军这件事,自然是由李墨的五万朝廷正规军来办。

    ……

    宁王柴勇自常州突围以后便屯兵苏州,不过后来包道乙与摩尼教方鼎达成共识,决定两家合兵抗击朝廷以后,宁王便率兵撤出了苏州,退至了广德。两家合兵一处,但势力的划分却不可避免。有朝廷这个共同的敌人在,柴勇也不愿在这时与摩尼教扯皮,双方议定,两浙路归摩尼教所有,而江南东路则归宁王所有,至于其他地方的归属,等消灭了朝廷大军之后,两家各凭本事。苏州位于两浙路,宁王自然不愿为了摩尼教的地盘而浪费兵力。等到摩尼教的先锋抵达苏州以后,宁王就率兵离开,到达了广德。

    与摩尼教合作只是权宜之计,柴勇可从没想过要与摩尼教平分天下,只不过眼下有李墨这个外部压力在,两家才被迫走到了一起。柴勇相信不仅他是这么想的,摩尼教也是同样打算。

    在广德待着的时候柴勇也没有闲着,除了命人加固城防外,更是抽调出了一部分精兵强将南下,要将江南西路收归囊中。原本柴勇是想要让人去夺福建路,把摩尼教限制在两浙路之内的,可摩尼教里也有能人,比他下手还早,当他的大军进入福建路到达建州城外的时候,发现城头已经挂上了摩尼教的日月旗,只得大军转向向西,进入了江南西路。

    得知此消息的柴勇不得不下令大将张威、徐方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摩尼教之前进入广南东路,将摩尼教向西的出路彻底封死。

    对于柴勇私底下的小动作,摩尼教高层自然是心知肚明,在生气柴勇鼠目寸光的同时,也暗自庆幸柴勇的好对付。两家当前的大敌是李墨,而等解决了李墨,朝廷暂时无力南顾的时候,摩尼教的下一个敌人自然就是柴勇,而柴勇越是变现的急功近利,那对摩尼教日后就越是轻松。除了命刘瓒、邬福抓紧时间,争取在柴勇之前拿下广南东路外,摩尼教并未做出什么过激举动。不过两家私底下的小动作也给日后的合作埋下了隐患。

    互不信任,自然就容易叫第三方有机可趁。就像现在的势力划分,摩尼教不会去管江南东路的事,而柴勇也不会插手两浙路的事。看上去是两家互为犄角,但真要是李墨强攻一家,另一家会不会真心实意的出兵相助,还是个未知数。

    时迁的谛听营知耻而后勇,对宁王与摩尼教之间龌蹉打探了个一清二楚,及时送至了李墨的案头。李墨见后大喜,不怕对方人多势众,就怕对方抱团,那样对付起来损失颇大,与之后的战局不利。

    一边是宁王,一边是摩尼教,先打哪家?

    宁王主力驻扎广德,有兵五万,而摩尼教这边主力却在杭州,苏州虽有十万之兵,但摩尼教的教兵战力低下是可以想见的。原因很简单,训练的再刻苦,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永远都只能算是新兵。摩尼教兵虽多,但在起事之前藏于暗处,根本就得不到多少锻炼,要说优势也就只是人多,其真实战力甚至还不如人数偏少的宁王军。

    按理说柿子要捡软得捏,可摩尼教的教兵战力虽低下,但随着时间的拖延,新兵是可以变成老兵的,越是往后就越是难对付。宁王则不同,别看他现在的战力是比摩尼教要强一些,但他手底下的那些兵前身多是江湖好汉,即便再训练也脱不了那一身的匪气,比起摩尼教的兵上升空间不大,哪怕暂时先不去管,短期内也不会有多大的进步。

    而李墨决意先对摩尼教动手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宗教擅长蛊惑人心。为了理想,人是真能不怕死。柴勇的宁王军对朝廷来讲不过是一伙叛军,只要消灭了宁王军的主力,余者差不多要么顺从,要么远遁深山。可摩尼教就不同了,那些被摩尼教所描绘的美好未来所蛊惑的人,不是三言两言或者一阵杀戮就会动摇的。为了理想,那些摩尼教教众会死心塌地跟朝廷对抗到底。江南富庶,人口更是稠密,一旦让摩尼教在江南一地站稳脚跟,恢复了昔日的盛世景象,那最后李墨所要杀的人可就不是几万或者十几万了。如今趁着江南百姓还在摇摆犹豫,必须先将摩尼教的气焰给打压下去,让尚有畏惧之心的百姓清楚的认识到信奉摩尼教会有什么后果。唯有如此,才能在将来少杀一些人,为江南多保留一分元气。

    以杀止杀,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对于那些“中毒”太深的人,李墨也没有好法子去救。因为那些痴迷宗教的人不可理喻,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纯粹就是对牛弹琴,任何善意的举动都有可能招来反咬一口。李墨不是个心慈手软的老好人,对于那些不可救药的“疯子”,李墨并不介意“为民除害”。

    此时的朝廷平叛大军以李墨为尊,既然李墨决意对摩尼教下手,众将自然遵从。自常州出兵,直奔摩尼教防备朝廷大军的重镇苏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的就是苏杭的美景引人入胜。可今日李墨却没心情去欣赏苏州的自然风光,要打仗了,这一战不光是夺回苏州,更是探查一下摩尼教的战力究竟如何,这时候哪有那个闲情逸致。

    摩尼教派驻苏州的守将有三人,守兵五万。不过守将贺从龙明显不是个甘心守城的主,或许是因为起事以后诸事顺利,而李墨的迟迟不动也让其有了轻视之心,当李墨大军抵达苏州城下的时候,他不仅没有紧闭城门,反倒亲自率兵出战。

    看到在两军阵前耀武扬武的贺从龙,李墨随口问道:“哪位将军出马去教训教训那厮?”

    话音未落,就见一将催马跃出,李墨定睛一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