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虎城大传(选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朝政府在强大的群众压力下,罢免了县官李体仁。“蒲城学案”的结果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斗争热情,也激励起杨虎城蕴藏在心里的斗志。给予怀有杀父之仇,富有反抗精神,正在寻找生存之路的杨虎城以很大的启迪。他从“蒲案”看到,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官府也可以被斗败。由此他联想到“孝义会”的目标有很大的局限。以前,孝义会只帮助会员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现在应该为解除压在农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和官府恶霸对农民的压迫欺凌而努力。他就与会员们商议,今后若有会员遇官府、地主逼捐逼债的,大家就一起出头帮他,共同应对。不但不给(也实在给不起)还要迫其交出捐单债据当众销毁,今后不得再行讨要。这样,“孝义会”的宗旨就由生活互助演变成团结抗捐。杨虎城领导“孝义会”进行了几次抗捐抗债活动成功后,激励了当地农民的反抗勇气。人们的胆子大了起来,许多人纷纷要求参加 “孝义会”。到1909年8月“孝义会”已经发展到有百余人。随着人员的增加和抗争内容、斗争形式的变化,成员们认为“孝义”已不能再概括反映他们的要求了,于是要求集会商议发展大事,改变“孝义会”的名称。1909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早上 “孝义会”的成员陆续聚集到了甘南村大郎庙前的一个高地上。当杨虎城到达时,已先到了上百人,他们在会场当中摆了一张木桌。集会中,在推举领头人时,大家鉴于杨虎城去过省城,有见识、遇事沉着、果敢、不憷头,又能体恤他人疾苦,就一致推举杨虎城当领导。
  面对众人的推举,杨虎城说:“要我当头可以,但咱们一定要立些规矩,定些条条,要有组织有纪律。”大家同意了他的提议。杨虎城说:“第一,今天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这个会就叫“中秋会”。第二,中秋会的宗旨是打富济贫,打强扶弱。第三,要严明纪律,见义勇为,不准欺凌妇女。第四,同生死,共患难,坚持到底。第五,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第六,不准泄密,破坏组织。违者开除。”这样,一个由丧葬互助开始的农民自助组织,在时代大潮的推涌下演变成了与旧社会制度抗争的具有一定规模与纲领的农民团体。因为当地一直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所以“中秋会”还寓意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清思想。杨虎城为便于领导,将“中秋会”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管理。由他直接领导8个骨干,由这8个骨干再分别去领导十几人。这样“中秋会”成立后很快就形成了严密的组织系统。在辛亥革命的前夕,陕西局势愈发动荡。蒲城县地属省东的四大县(蒲城、富平、临潼、渭南)之一,政治感觉敏锐,特别是经过“蒲案”,各种政治势力都在积极组合。因为“中秋会”组织严谨,纪律严明,确实为穷人撑腰办事。

  互助帮穷 中秋举事(2)

  蒲城东乡一带的农民纷纷要求加入“中秋会”,会员们也都要求扩大组织。后来经过全体会员商议决定:允许一个会员最多能介绍10个人入会,而且必须是贫苦农民,未婚的青年。这样一来“中秋会”会员到辛亥革命时已发展到了800人以上。由此,我们看到杨虎城在“中秋会”的领导权,完全是依赖他过人的聪慧、非凡的经历、尊重他人的民主作风而确立的。由于他鲜明的阶级性,非凡的组织领导才能,在抗捐抗暴的斗争中成长为当地青年贫苦农民拥护的农民领袖。这时他刚17岁,一场改朝换代的革命风暴即将向他们袭来。①于景祺:《回忆杨虎城在西安绥署步训班讲〈我的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丹心素裹》,第363页。


  第二章 辛亥革命的风暴

  风暴前的陕西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基本纲领。中国民主革命开始了由政党领导的新阶段。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陕籍学生有三十余人,其中就有以井勿幕为首的十多人都参加了同盟会。同年10月孙中山派遣井勿幕、徐朗西、张铣等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井勿幕、张铣等回到陕西,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孙中山的救国思想,联络进步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革命力量。他们在陕西发展了三十余人为同盟会会员。
  1906年,在陕西较早具有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的于右任先生到了日本,也加入了同盟会。同年秋天,同盟会陕西分会在东京成立。1908年冬,在西安又成立了同盟会陕西分会。从此,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反清斗争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比较一致的行动。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后,在东京创办了《秦陇》、《夏声》、《关陇》杂志。这些刊物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清朝政府的腐败与卖国。同盟会一面将这些杂志秘密运回陕西,一面在省内也办起宣传革命思想的《帝洲报》、《丽择随笔》等报刊;他们还建立起许多秘密团体和外围组织,有力地推动了陕西革命形势的发展。
  1908年“蒲城学案”的发生和最后斗争的胜利,充分体现了同盟会陕西分会的学生运动成果和影响力。1908年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时,就作出了要联络会党(主要是哥老会)、新军、刀客共同反清的决议,事后进行了一系列争取联络工作。
  1910年7月,同盟会、哥老会、军界、教育及其他各界的代表井勿幕、钱鼎、胡景翼、李仲山、张云山、万炳南等号称三十六兄弟,在西安大雁塔秘密集会,滴血为盟,共图大举。成立了反清统一组织“三合会”,为西安的反清起义作了积极的思想与组织准备。此时,陕西的同盟会已有近千名会员,群众工作也有了相当基础。当时在西安百姓中已流传着“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的民谣,甚至还出现了“八月十五举义”的传言。
  1910年,井勿幕从南方回陕,召集同盟会的骨干开会,传达了孙中山鉴于南方起义屡遭失败的状况,欲改在西北发动的方针。会上讨论和草拟了准备起义的文件。会后迅速向省内各地的会员进行了传达。起义的准备加紧进行,形势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辛亥革命在陕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反清起义,西安立即予以响应。10月22日清晨,同盟会、新军、哥老会首领秘密集合,共商起义大事。会议推举张风翙(时任新军一标一营营长)为首领,钱鼎(时任新军一标一营队官)为副首领,决定即日起义。上午10时许,陕西新军在张风翙、钱鼎、张钫(时任新军混成协队官)的率领下,分三路发动进攻。张钫带人首先夺取了西安城南门附近的军装局,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首战告捷。随即分兵占领了巡抚衙门。钱鼎率队进城,控制了城内的诸多制高点,并组织陆军学堂学生,攻占藩台衙门,保护起藩库(地方银库)。当时,清政府的一些军政官员正在咨议局开会。战斗打响后,驻防西安的旗兵统领西安将军文瑞从咨议局逃回了位于城内东北角的满城(满城面积占当时全城的1/4,是八旗兵及家属的驻地),立即下令紧关城门,布置防卫与革命军相对抗。就这样,在没有遇到大的抵抗情况下,革命军顺利地占领了除满城外的西安城厢。城里的百姓纷纷剪去辫子,臂缠白布,响应起义。当天晚上,张风翙等在军装局组建设立了革命军总司令部,商定革命军用“秦陇复汉军”的名号。
  10月23日黎明,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风翙率领革命军向清军在西安的最后堡垒满城发起了进攻。当时满城内的守军约有5000人(都是八旗兵),他们负隅顽抗。张风翙亲自指挥,哥老会头目刘世杰、马玉贵等冲锋在前,英勇杀敌。经过一天的激战,革命军终于攻占了满城,文瑞投井自尽,西安全城得到光复。经过多方协商,10月27日陕西“秦陇复汉军政府”正式成立,张风翙为大统领,钱鼎和万炳南为副统领。设立了军政、财政、教育、司法、交通等一系列机构,委派了一批大小官员。在西安首先光复后,各州县纷纷响应。数日之间,关中、陕北、陕南的安康、商洛等地五六十个州县也相继光复。只是汉中地区的光复费了一番周折。在革命军的进攻下,直到第二年的5月汉中地区才得到光复。11月22日,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了“中华民国政府秦省都督印”。12月9日,军政府改秦陇复汉军政府大统领为中华民国政府秦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