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红颜:杨贵妃-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安城春花如锦,气候向暖了,以关中的节序说,已进入初夏,但实际上却是残春。
  冬天时消瘦了一些的皇帝,体重回复,神志也清朗,做事的秩序再度建立起来。他每天上午治事,午后小睡,下午阅读军政报告,在黄昏之前,便在兴庆苑中闲步,陪同他的是杨贵妃。他回复以前的方式,黄昏前约一个时辰的时间,不做任何事。再有,皇帝也只闻大事,一般性事务都交宰相处理。
  因此,杨国忠依然极忙,兵乱发生之后,他努力学习着处治军国大事,短短几个月中,他有显著的进步;不过,他在朝中做事并不顺畅,反对派在暗中和他捣蛋,他用了十分气力,收效往往只有七分,如果不是皇帝的全力支持,可能连这一点收获也没有的。他很苦,但这种苦处又无处可以申诉。
  他每天都和皇帝单独相见,但是,李隆基已不像战争初起时事事躬亲,皇帝得知许多乐观的消息,他以为局面已在控制中。
  一项很特出的阴谋在进行中,经验丰富的李隆基也完全不曾觉察,那是太子系的人物争权的新战略,他们尽力宣扬安禄山的凶焰已消,官军强大,已到了反攻的时候。
  表面上也的确如此,哥舒翰在潼关已集中二十万以上人马,据说训练完成,士气很旺。此外,不论河北、河南,敌后地区和长安之间交通不绝,各种消息都能顺利地传入长安,传来的,又多有好消息。
  有一次,由河南入长安的官员,带来了天宝初年轰动长安的大诗人李白的消息——安禄山渡河时,李白在汴梁,狼狈逃难,作了诗,这些诗,也在长安流传。杨贵妃着乐工谱了李白的几首记述逃亡的诗,在宫中唱着。
  就在这样的时候,朝臣中不断有人向皇帝进言,把握现在的机会,展开反攻战。
  杨国忠反对自潼关出击,他一再表示,目前的形势虽然已较前好转,但反攻还不到时候。可是,请求哥舒翰出兵的人却越来越多,皇帝也觉得反攻的时机已成熟,他询问杨国忠,为何不主张由潼关出击,反攻洛阳?
  杨国忠举出哥舒翰的报告,安禄山回师安内,并不是主力部队,安禄山有一支重兵屯在陕州,监视潼关,他们不敢进攻潼关,但潼关的官兵,守有余,攻无把握,杨国忠请求支持,坚守待时,暂勿轻动。
  皇帝在有些淆惑中答应,可是,朝中请战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了!长安的官员们,忽然雄豪起来,似乎个个都有勇气出关杀贼。
  杨国忠坚持守关待时的政策,受到了直接的批评和攻击,甚至还有谣言的中伤,人们似乎忘记了朝中最早指陈安禄山会叛变的是杨国忠,曾竭力请求皇帝设法罢斥安禄山的也是杨国忠,现在,人们说安禄山的反叛,由杨国忠迫成,又有人说,杨国忠可能是两面派,和安禄山有勾结;再有人说,杨国忠不肯出兵反攻,居心叵测。
  谣言不断,朝中,请战的进言,也每天不断。
  杨国忠的处境非常尴尬,他在无可奈何中请皇帝出面压制反攻派,可是,皇帝被反攻的言论和每天递入的特别消息所迷惑了,他终于完全倾向于反攻派,杨国忠的请求,没有得到答应,皇帝真的相信,安禄山的大将崔乾佑在潼关之外的兵力不多,哥舒翰一出,必能将之击溃。
  杨国忠从来是顺皇帝的意见,这回,他力争,但是,李隆基却坚持着,派使者赴潼关命哥舒翰出击。哥舒翰很快地回奏,请求仍持守势,他认为安禄山在潼关之外,公开的前锋是一些散部,中心却是劲兵,不能轻敌!他建议由郭子仪、李光弼两人新建立,在作战中已有经验的部队出击,攻取安禄山的老巢范阳,然后,潼关守军再出师,两方面进迫,必能收复洛阳。
  哥舒翰的回奏,在朝中引起最不满的反应,官员们大力要求出兵,杨国忠再也无力阻止了。
  于是,皇帝严命哥舒翰出击。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日丙戌,哥舒翰在痛哭中向长安遥拜,出师反攻了,他明知这是冒大险而少有获胜机会的,但皇帝严命,他又怎能不出兵呢?

//


《杨贵妃》第七卷(18)



  哥舒翰以大将王思礼领五万兵为前锋,庞忠等将军分领十万兵继之,他自己领三万人马先到河北岸高阜处接应,兵出之后,哥舒翰又和大将田明丘乘舟在河中观察形势。
  六月初七日,两军相会了,安禄山部下统兵官:无敌将军、平西大使崔乾佑,的确暗藏精兵的,他的劲师扼守灵宝西原七十里的隘道间,五月来,按兵不动,目的在诱大唐兵马出击。
  六月初八日,哥舒翰发动了全面攻势,他希望以自己优势的兵众来压倒敌人。
  然而,崔乾佑在灵宝地区已有很周密的部署,哥舒翰的大军陷入了最不利的境地,前锋入了隘道,受到了火攻,中央大军遇伏而散,有几支兵进入了绝地,于是,潼关大军在一天中崩溃了,哥舒翰自率的三万人,闻变即归,受到狙击,军心慌乱,也逃散了,哥舒翰率残兵绕道首阳山逃归。
  十八万人出击,逃入潼关的军队只八千人,而不幸的是蕃将火拔归仁在最后叛变了,诱擒主将哥舒翰,向安禄山投降。
  六月初九日,安禄山的平西大使崔乾佑占领了大唐皇朝的天险潼关。
  哥舒翰于六月初四日出兵反攻,到潼关失陷,前后只有六天的时间,而潼关关外的防务,长壕堑三道,每堑宽二丈,深一丈,外加障体,弩箭设置,崔乾佑如正面进攻,无法攻下潼关的,然而,大唐的败兵狼狈逃回,在慌乱中跌入壕中,许多处尸体填平了一丈深的壕,敌人便踏尸而进,再加大军在崩溃无主中,潼关便轻易地被攻破了!但是,这可悲的命运如非火拔归仁的投降,还能挽救,哥舒翰仍留下一支兵守御要塞,这支兵在西关,当敌人入关时,有力反击再收复东关,因为乘胜追到潼关的敌人前锋,数目只有万余人,又久战疲累,但不幸的是内部有了叛降的将军。
  潼关的失陷,于相持阶段建立起来的一点信心也丧失了。潼关之西,大长安的外围地区,河东、华阴、冯翊、上洛四郡的防御使都弃职而走,各城的地方守兵,随之逃散。
  在长安,当哥舒翰出兵之后,宫中、朝中都密切注意前方的情形,十二月初五日以后,皇帝每天都亲自接见报告战讯的专使,乐观地等待佳音。
  潼关和长安之间,建立了最快捷的驿站和其他紧急通讯方法,每隔三十里路,即有一所烽火台,每天傍晚,举平安火,由东向前西,第一站的烽烟起时,第二站立刻相应,如此而传到长安,不过半个时辰。烽火,以前是传警的,但现在是报导平安,因此而称为平安火。
  初九日黎明,长安先得到潼关兵败的消息,早朝时,群情黯淡,杨国忠没有对时局发言,这位宰相的心情非常沉重。而大唐皇帝,心情一样不好,可是,皇帝以为兵败在关东,他估计潼关不会失守的。
  这天早朝中,皇帝把近来组训完成的监牧兵三千人,交领军李福德立刻率领赴前线。
  李福德的兵,是选禁苑中监牧五坊的闲卒训练而成,不是能战之军,但是,在情况不佳中,皇帝用这一着来缓和朝廷中的气氛。
  午后,兵败的消息不断地传到,杨国忠入宫两次,到了稍后的时间,杨国忠留在花萼楼,报使一经中书,就由一位当值的舍人陪入内廷报告。
  六月初九的傍晚,平安火没有燃起——潼关已失,近邑兵官逃散,无人管平安火了!
  高力士亲自入内报告平安火不至。
  皇帝和贵妃正在晚饭,高力士的报告,使得皇帝大吃一惊,他脱口而出:
  “力士,是潼关失守了?”
  “陛下,报告尚未到,以平安火不至而度之,大约是潼关出事了!估计,出事的时间或在今日午后——”高力士大胆地说出了忖测之词。
  皇帝沉沉地哦了一声,无言。
  杨贵妃低声问:
  “力士,平安火不至,是否会因其他原因?譬如偶然的疏忽或者耽误!”
  “贵妃,依照多年来的往例,那是不会有的!”高力士再转而向皇帝说:“陛下,是否召宰相?”
  李隆基沉吟着,尚未回答,此时,以杨国忠具名的急启,由值宿省中的舍人递入,杨国忠报告了平安火不至之外,又加上了自己的应急措施:派人驰赴渭南、灞上,监军备战,作内线集中。并且传命阻李福德前进,留军临潼以观进止。
  急奏由内侍呈入,李隆基看了,转交高力士,随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