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权将-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十七章 贾似道与李庭芝不得不说的故
朝廷上那些腐儒不是说我老贾只领工资不干活吗?度宗皇帝老儿嘴里不说,但估计心中也有想法吧?老贾最受不得的就是别人说自己怠工,反正几个鞑子头也欣赏够了,还是拿到朝廷上让那些腐儒的相公们看看吧,于是连忙上书,洋洋洒洒说起李庭芝功劳(李庭芝是他老贾提拔的,他李庭芝有功劳自己也少不了),当然贾似道做人还是挺讲义气的,不但认真详细说了李庭芝的功劳,顺便把范文虎狠狠夸了一遍,说他养了一个好侄儿,至于张贵,贾似道虽然起了爱才之心,但鉴于朝廷上资历为重、正统为重的看法,他贾似道自然不愿意引起争吵。
但还是有办法夸的,他不是在樊城出击的吗?先把吕文焕、牛富表扬了一下,然后把张贵算到底下,顺便表扬了一下,搞一个朝廷承认的统领,反正朝廷已有先例,也不算例外,当初高宗南巡时(也就是逃亡),还不是靠这些奋不顾身的义勇才能偏安?
至于让范文虎受制李庭芝,贾似道心里也清晰得很,若说跟蒙古人打,估计两个人都不是对手,但问题李庭芝是文官,文武双全,范文虎是武将,打仗哪里有文官上阵?若哪天这些狗日的守不住襄樊,难道还要我老贾亲自上阵不成?
这个例子可不能开啊,还是老范上吧,前几次都上了,也不差这一两次吧?
襄樊还是要救的,帝国可还不能就这样玩完啊,我老贾至少还要活上十几二十年,到时怎样再说。史书,还是要看胜利者书写啊,我老贾为国操劳,总不能让那些腐儒的相公搞得遗臭万年。
更重要的是李庭芝虽然是文官,但知兵事,真正的知兵事。早在嘉熙末年便弃笔从戎来到荆州,投奔当时赫赫有名的罕帅孟珙帐下,向其献策,并请求奋身效命。孟珙向来善于识别人才,见他相貌魁伟,谈吐不凡,知道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当下就留下了他(不知道是怎么看出来的)。
后来蒙古人入侵四川,孟珙便任命庭芝代理施州建始县的知县。小李子上任后就加强军务建设,训导百姓演练军事,选举精壮之士与官军一齐训练。一年之后,建始真的百姓“皆知战守,善驱逐,无事则植戈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
这可都是朝廷上承认的啊,我老贾当时还亲自动笔表扬了他一番呢。
到了淳祐初年小李子离任,不久就考中了进士(勤工俭学的代表),再次派到盂大人帐中主管机要文字;孟大人死后曾留下遗嘱推举我老贾代替,并且把小李子推荐给我。可惜当年小李子为了感激孟大人当年的知遇之恩,亲自护送其灵柩安葬于兴国,而且不顾众人的挽留,当即辞官还乡,为孟珙执丧三年。
后来,我老贾镇守京湖,起用小李子为制置司参议。小李子这次可真是为我老贾长了面子,表现极佳,受到朝廷的提拔,移镇两淮。两淮为朝廷防御的重点,小李子为了加强防在清河五河口设置栅栏,在淮南增设烽火台120处。这可是我老贾亲自同意的,朝廷的相公都说我老贾什么也不做,奶奶的,这都不是小李子跟我的功劳?
开庆元年,我老贾任京湖宣抚使,便留下小李子管理扬州。不久,蒙军进攻四川,小李子更是上奏朝廷请求但任峡州知州,以扼守蜀东江口。端得是好胆量啊。
后来,朝廷派李应庚为参议官,李应庚征调两路兵士修筑南城,但由于天气酷热,兵士难以忍受,很多都中暑死去。蒙将李氇知道李应庚无谋,便攻占涟水三城,不久又渡过淮河夺取了南城。此时,鄂州之围已解,小李子也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后来朝廷商议要选一个能镇守扬州的官员,当时理宗当着我老贾的面毫不迟疑地说道:“没有谁能比得上李庭芝。”于是下旨小李子停止守丧,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小李子迅速走马上任,率兵打败李嬗的军队,并且杀死其部将厉元帅,夷平了南城。
小李子可真没给我老贾丢脸啊。
第二年,小李子率部在乔村再次打败李嬗的军队,攻破东海、石圃等城。景定三年,李嬗降宋,并且将三城的百姓迁居通州、泰州之间。接着,小李子又乘胜追击,攻破了蕲县,杀死元军守将。
贾似道细细回忆,或许人老了,心也软了吧?不过,小李子可不单单知兵事,更懂民事啊。
当年小李子初到扬州,这里刚遭受战火之灾,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凋敝。扬州是以盛产食盐出名的,百姓也大都依赖产盐来获利。但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争,百姓根本无法安定,许多煮盐户都逃到城外。
这样,扬州盐业逐渐萧条。面对此种情形,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小李子下令全部免除扬州百姓所欠的赋税,同时借钱款给当地百姓重建家园,待百姓居舍建成后,又免除其贷款(这也是我老贾同意的哦)。
这样,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当地百姓与官兵都有了居室。不久,小李子又下令开凿河道40里,沟通金沙、余庆盐场,以省车运。同时,还派民夫疏浚了其他几条运河,减免亭户所欠的官盐200余万斤,亭户没有了车运的劳苦,又能够免除债务,因此纷纷归来,盐利也逐渐兴旺起来,渐渐地,扬州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能人啊,可惜就是资历差了一点。贾似道无不遗憾想道。
起初,扬州城外有个平山堂,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扬州城,一览无余,如果蒙古军队一到,就会在平山堂上构筑望楼,架设车弩向城中射击。
为了克服此弊,李庭芝又派人修筑大城包围平山堂,招募汴河以南的2万流民补充军队防卫扬州城。朝廷下诏将这批流民命名为“武税军”。此外,小李子为教化百姓,又大兴学校,让城这些流民百姓学习《诗》、《书》,祭祀圣哲,并与士子一道学习射猎之礼。
这还不算,贾似道越发对李庭芝喜欢起来。
小李子这人还特别重视人才,竭力网罗淮南的能人志士。当他听说盐城籍的进士陆秀夫很有才华时,就把他招为自己的幕僚,主管机要文件。陆秀夫这人我老贾也听说过,性情沉静,沉默寡言,很少有人与他合得来。但小李子发现他办事很得力,所以依然很器重他,后来即使自己的官职升迁了,也仍把他留在身边。
纵观小李子,此人不但知兵事,且能知民事,又是忠义之人,贾似道自问待他不薄,想日后自己能安享晚年,还是要寄托在此人身上啊。
第六十八章 李庭芝没有办法
鄂州西北李庭芝大营。
“恩相。”李庭芝捧着贾似道的书信,眼泪那个哗哗往下流啊:“恩相大恩大德,教祥甫如果能报啊,教祥甫如何能报啊?”
无论世人怎么误解唾骂,抛开人品的指责从李庭芝的角度去看,贾似道镇守京湖时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那是绝对的提拔之恩;随后贾似道调任京湖宣抚使,又把李庭芝留下来管理扬州,这也可从中看出贾似道对他能力和人品的放心,管理扬州带给了李庭芝厚实的政治资本,也给他人生在扬州战役最后的辉煌打了了坚实的基础。
李庭芝一生的荣誉,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不得不承认确实在很多地方与贾似道分不开,这次被朝廷任命为荆湖置大使,也是贾似道一手促成。这也难怪李庭芝一直对贾似道死心塌地,就算日后襄樊战役失败,李庭芝被罢官京口也毫无怨言。
实在是当日下的种子啊。
部将刘义虽然是一个猛将,但为人傲慢,桀骜不驯,看不习惯张贵范天顺等人立功,眼睛都红了,劝说道:“大人,既然朝廷圣旨,范大人也没有了借口,不如我们两军合一军,也好让鞑子尝尝我大宋十万将士的厉害。”
刘义乃南宋所谓四大中兴名将刘光世后人,将门世家,少时聪慧,双臂力大无穷,善使双戟。任岳州团练,向来自视清高,但没有与蒙古人交过手,对祖先刘光世在南宋时期被金国骑兵凑得抱头痛哭选择性忽视。
强大的阿Q精神。
范友信也是李庭芝的部将,为人稳重已经过了不惑之龄,只求无功但求无过,颇为担心道:“我看不容易?我军刚从江陵过来,不熟悉水性,且船只甚少,汉水又被蒙古人用火船,水栅等拦截。再者蒙古又有阿里海牙、阿术等悍将,我担心我军仓促行动,恐怕反而中了蒙古人的计谋。”
范友信是潭州知州,宝佑元年进士,他后台清白,从小史做起,勤勤恳恳,积功迁潭州知州,离岳州倒是不远。
李庭芝能文能武,但最厉害的确实他对人才的赏识,“得士最多者,淮南第一,号称小朝廷”,他个人魅力可见一番,恐怕有九十多了吧,就连一介江湖混混张贵等人也被他忽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