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滚落。
“姑祖母,孙女不相信这是真的,怎么会这样?”端宁公主把奏折扔到桌子上,敛眉咬唇。她这段时间常在大长公主身边侍候,说话随意,连敬称都省略了。
大长公主看了端宁公主一眼,长叹一声,拍了拍仁和帝的手,说:“若你没有把握证明真假,你就要相信强势的一边,这是上位者遵循的法则。不管这些奏折上写了什么,哪怕就是假的,你也就相信这是真的、对的,先稳住他们。他们在战场上拼杀,你再怀疑他们,他们一旦生二心,会是什么结果,你很清楚。”
仁和帝重重点头,“多谢皇姑母提点,朕明白了,可成骏他……”
“你既然相信这些折子是真的,就不要再提他。”
“朕怕皇姑母心痛,唉!朕……”仁和帝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他很难受,不只因为战败。连成骏是大长公主一手带出来的人,可现在竟然闹成这样,大长公主不得不取舍。战场舜息万变,取舍艰难,可大长公主在紧要关头却顾全了大局。
任谁都会承认大长公主是个铁腕女人,她铁的不只是身,更是心。
端宁公主刚想说什么,被大长公主挥手制止了。仁和帝见大长公主一脸憔悴疲惫,让端宁公主扶着大长公主到偏殿休息,又让执事太监传太医侍候。
“姑祖母,孙女不相信是真的,孙女……”端宁公主哽咽出声。
大长公主靠坐在软榻上,缓了一口气,轻声说:“端宁,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能断真假、知是非是好事,但朝堂和战场有时候不能是非太过分明。你把这一战的来龙去脉讲给本宫听听,说说你怎么判断的是非,回头再说给你父皇听。”
端宁公主回想了折子上讲述的情况,又斟酌诸多是非,思绪欲渐清明。
听说北疆开战,靖国公洪涛带其子洪桐不顾禁令,来京城请战,并拿出完整的对敌策略。几十年前,靖国公府被派驻到西北,无诏不能擅离或进京。此次他们父子未尊禁令,仁和帝和大长公主见他们请战心切,都未追究此事。
大长公主看他们的主战策略极为实用,就尽弃前嫌,同他们沟通。之后,大长公主又同仁和帝及内阁、兵部商议,认为策略可行。于是,仁和帝下旨调靖国公父子带五万兵马驻守西塞北,把原来驻守西塞北的柱国公府海家调到了西北边疆。这样换防就把洪涛父子的西北军控制在中间,战与不战,他们都必须坚守。
镇国公府连家一直驻守北疆,一旦有变,也能牵制靖国公府的兵马。连亘及其孙连成驭带十万兵马驻守东塞北最紧要的关口,连轶任塞北大营总兵,带十万机动兵马做增援之用。另外还有义乡侯府、楚乡侯府和关乡侯府各率五万兵马驻扎,随时补给。此次韩将军挂帅、连成骏为先锋开赴北疆,又带去了十万兵马。
这样算下来,东西塞北的防线上共有五十万兵马,又都是精兵强将,足以能将塞北的防线守得固若金汤,任北狄兵马骁勇善战,也休想攻破这道防线。
坚守了一段时间,连成骏按捺不住,他依仗自己熟悉神鹰山的地形,就想打反攻战。连亘为三军统帅,认为连成骏的攻略可行,就调集各大营的主帅主将们商量。这些主帅主将多数认为坚守更为稳妥,不支持连成骏的提议。
正在此事提而未决之时,连成骏一意孤行,偷了连亘的帅印,从靖国公府守卫的西塞北调了三万精兵,从总帅营调了两万骑兵,又伙同花旷带五万兵马向北狄驻军发起攻击,没想到十万兵马全部被困在山谷腹地,凶多吉少。
韩将军听说此事,让人报知连亘,并亲自带五万兵马前去增援,又中了北狄军的奸计。等连亘带兵马赶到时,先前的十五万兵马已全军覆没,韩将军和花旷战死,连成骏被俘投敌。趁连亘等人带兵在这边痛心懊恼之际,连成骏又指引北狄军攻向东塞北总营。连轶和义乡侯世子拼死御敌,才挡住了北狄的铁骑。
端宁公主把边关奏折上写到的情况回想了一遍,又看了北疆的布防图,长吁了一口气,“姑祖母,我有几个疑问想不明白,想请姑祖母……”
大长公主摇了摇手,说:“你本不该参与这些,就别多费心思了。”
“若连成骏不是投敌、而是战死呢?镇国公府顶着莫大压力,也会分心的。”
“是战死好还是投敌好?”
端宁公主想了想,说:“都不好,若二者必选其一,我希望他战死。”
“那就当他战死了,以后不要再提起他。”大长公主轻叹一声,说:“他要是觉得冤枉,自会回来和本宫说清楚,他要是不能回来,就算了,我们也没必要再提他。他怨也只能怨本宫不该把他带回连家,不如一辈子做山大王逍遥自在。”
“姑祖母,端宁觉得这件事……”
“你什么也不要说,先听你父皇的决断。”大长公主摆了摆手,喃喃道:“本宫刚刚睡着了,梦到了圣贤皇太后,又想起了小时候在开满鲜花的原野里奔跑。”
天亮时,端宁公主才陪同大长公主离开了皇宫。宫门外,端阳郡主和吴夫人率镇国公府女眷及合族子侄跪地请罪,听侍卫说,他们都来一个多时辰了。
大长公主的轿辇从宫门经过,她掀起轿帘看了看比她小几岁、同她一样头发花白的端阳郡主,双手忍不住阵阵颤栗,只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连成骏投敌叛国,并指引北狄兵马袭击了塞北总营,致使朝廷损失惨重。按盛月皇朝律法,连成骏犯下的是抄家削爵、满门抄斩的重罪。可边关几十万兵马不能一日无帅,没有人能取代连亘,也没有哪一个家族可以替代连家。
之前,大长公主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镇国公府必须要用,就要把连家和连成骏区别对待。端阳郡主和吴夫人带人来请罪只是个形式,她们虽在内宅,却也了解边关和朝堂的局势。她们来请罪就是要给朝廷一个台阶,事到如今,仁和帝和大长公主必须要下这个台阶,除此别无选择。
到了大长公主府门口,端宁公主亲自服侍大长公主下轿。看到沐川槿就躲在石狮一旁,若隐若现,端宁公主长叹一声,叫过身边的女官吩咐了几句。她知道沐川槿和沈荣华都关心边关的情况,可她能提供的消息有限,只能先安抚她们。
“端宁,你派人去找沈二姑娘,本宫想见见她。”
“是,姑祖母。”端宁公主仔细交待了心腹太监一番,让他赶紧去传话。大长公主不让人去传沈荣华,而是让她去找,都是传人,这其中区别很大。
早朝结束,仁和帝下旨简单通报边关的战况,印制在邸报上,下发各处。处理完政事,他又亲自到宫门外搀扶起端阳郡主起来,安抚连家众人。仁和帝此举就是向朝野上下释放了一个信号,连成骏有罪,但罪不及镇国公府,要区别对待。
连成骏投敌叛国其罪当诛,只要他敢蹋足盛月皇朝的国土,人人皆可得而诛之。镇国公连亘及镇国公世子连轶负管教不严的责任,大战当前,朝廷准许他们将功补过。连氏一族也拿出了态度,他们将连成骏除族了,从此再无关联。
其他战死的将士皆有厚重的抚恤补偿,坚守边境者都有赐封和奖赏。圣旨一下,又一次震惊的朝野,民众议论的风向也转移了。
那些战死疆场的将士的家族被愁云惨雾笼罩,家眷哀恸痛哭,令听闻者唏嘘感慨。人们怀念亲人,感念英烈,而连成骏作为卖国贼,自是被千万人痛骂诅咒。
京城最悲痛哀戚的地方莫过于保国公府了。今年三月,花晌被沈荣华一剑斩掉了脑袋,九月,花旷又战死在疆场。保国公夫妇已年迈,只有这两个嫡子,全死了。嫡系一脉无人,好在花旷还有两个庶子,这就是花家的传承了。保国公不相信花旷就这么死了,他把家事交给了老妻,就带两个庶孙蹋上了寻子之路。
……
沐川槿通过端宁公主得到了边疆一些简单的消息,就到蒲园来找沈荣华。连成骏兵败投敌的消息传来,沈荣华忧心焦虑,她不相信传言,连日寝食难安。若不是沐川槿和几个得力的下人阻拦,她都要去边关一探究竟了。
听说端宁公主亲眼看了来自边关的急报,确定连成骏兵败投敌,沈荣华伫立良久,才摇了摇头。听到确切的消息,她不象听到传言时那么焦急了,因为她知道连成骏还活着。消息真也好、假也罢,不管连成骏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