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是上天的照顾,三月末的时候,大于越府耶律仁先上书朝廷,太子已经成年,恳请皇上准其参政,耶律仁先身份崇高无比,在辽国北面官系统中,还有大于越府,设大于越,如秦汉之三公,无职掌,不常置,位在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为辽代的尊官。因辽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帮此官不轻易授人,终辽之世,得于越重任者,只有耶律曷鲁、屋质、仁先三人,谓之“三于越”。
如同当年王静辉拜韩琦为义父来娶公主一般,韩琦三朝老臣,这个面子是皇帝也无法拒绝的,而现在的耶律仁先算起来其地位比大宋当时的韩琦还崇高一些,况且耶律仁先上书所奏的也没有半点逾越规矩,完全是符合国家培养未来继承人的传统做法,是以耶律洪基在接到诏书后便同意了他的请求。此刻太子耶律浚终于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他还身居东宫的时候,外界便已经对他有着种种想法了,就是千里之外的王静辉都想从他的身上弄出点事情来,更不要说辽国国内的一些大臣了——年轻的耶律浚,他未来的道路并不好走!
当耶律官奴知道太子亲政的消息后,便加快搜罗证据的进度,并且开始写信给耶律仁先,准备联络亲太子的大臣联名弹劾耶律乙辛。
也许是耶律官奴太过急躁了些,其实在他扣留盐船的时候,马人华便已经知道事件正在按照他们预想的方向在进行,他当然也不会犹豫,带着非常厚重的礼物去面见耶律乙辛和张孝杰。恳请他们两人出面将这件事扛下来——走私私盐中也有他们两人地干股,若是连这种“小事”都无法搞定。他们两人今后拿什么来取信自己的同党?更何况耶律官奴早就在自己地身份证上打上了“太子”的烙印,现在太子刚刚开始亲政,“太子党”便开始来挑战耶律乙辛的权威了,这可是耶律乙辛所不能够容忍的!
耶律洪基继位成为辽国皇帝已经十几年了,但这个皇帝却很少真正的把握朝局。这倒并非是朝中有类似于曹操那种角色。耶律洪基并非是一个傀儡皇帝。实际上在辽国皇帝地权威是绝对不容质疑的,即使是在萧太后时期也是如此,辽国权力争斗异常残酷,叛乱也是此起彼伏。几乎每个皇帝都经历过叛乱事件,但能够成功的却没有,这本身就说明了辽国的皇权和宋朝地皇权有着很大的不同。
正是因为宋辽两国的皇权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在宋朝发生大臣与太子不合的状况,那在太子继位之后也拿那个大臣没有太多的办法,最多是贬斥;而辽国就不同了,那太子和大臣之间必然有一方血溅五步不可——不是大臣趁太子没有登基的时候干掉太子。便是太子登基成为皇帝后,将大臣家满门抄斩,中间绝对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耶律洪基在辽国拥有绝对地权威,不过可惜的是这个皇帝自继位以来便开始“倦政”,以至于继位之初便发生过皇叔耶律重元趁他外出打猎的时候起兵造反的事情。但是耶律洪基并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是我行我素的沉迷于游猎活动之中,把朝中大事的决断权全部交给了耶律乙辛。
耶律乙辛也并不是没有反心,但耶律洪基在平息耶律重元之乱后重新分配权力的时候,他只是拥有了对国家大事的临机决断之权。在文官系统中可谓是权势至极;不过他手中能够掌握的兵权却很少,这么多年悉心培植党羽也算是小有规模,但是不要说离他自己所期待地标准还差得远。就是连当年的耶律重元所掌握的兵权也比他多得多。他知道自己得罪地人太多,他日一旦失去皇帝的宠信。恐怕连埋骨地地方都没有,是以他对自己的权力格外看重。现在尽管不是太子授意,但耶律官奴正在写奏章弹劾他,但太子给他的隐隐威胁实在是让他坐立难安,他也一并把太子给怨恨上了,此时他也正式下定决心——只有自己坐上了皇位才可以保得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皇帝终究要死的,到时候太子若是真的顺利继位,那自己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耶律乙辛的动作也非常快,他不是个傻瓜,毕竟自己联合马氏走私私盐从法理上是违背辽国律条的,所以他干脆给兵部和三司主官各递上一张条子,来补办其中的手续。耶律乙辛和张孝杰毕竟还是贪财,二十艘盐船若是平安运送到大宋交易完毕,至少可以获利七八十万贯。虽然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会有两艘船从苏州出发而不是从来州就近走私,但此时也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反而还庆幸这次损失也就是两船盐,那十八船盐的大头还是保住了,所以向兵部和三司发文的时候,只是将那从苏州出发的两艘盐船变成兵部的走私船——以前辽国向大宋走私食盐的时候,都是由兵部主事牵头联合辽国贵族走私的,至于利润只是象征性的交付一定的手续费用,大头利润则由富豪所瓜分,官府所获甚少,当然官员也是从中中饱私囊。
耶律乙辛和张孝杰联手已经控制了辽国除大规模调兵之外的一切权力,其实他们不用补这个漏洞都没有关系,也就是出于面子上好看才这么做,当然这么做对他们两人而言并不费力,不过是写一张条子的事情,难道兵部和三司还能够和自己过不去不成?!
涅心在安排好马人华的行动步骤后便一直密切的关注事件的发展,当耶律乙辛的条子递出去之后便让他送了一口气——不用看也知道耶律官奴这次触动了耶律乙辛的痛脚,除非面圣,否则这件事将会成为耶律乙辛立威的一个好机会,至少耶律官奴说不定会被贬到更远的女直地区去当官。
马人华也按照涅心所安排的那样,装做惊惧不安的样子,天天带着丰厚的礼物到耶律乙辛和张孝杰的家中去“串门儿”,开始的时候是求保住自己的性命必有重谢,后面则开始慢慢的掉转船头,将抱怨发泄在耶律官奴的身上,再到最后隐隐指诧太子一系飞扬跋扈了……
第一第三百五十九章 责问
“殿下,这本书是一部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的通史,虽然这本书还没有全部写完,但大致的轮廓已经出来了,记叙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总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王静辉在草地上坐着,手中拿毒害一本书悠闲的对旁边的小赵煦说道。
现在的时间对于王静来说是非常惬意的,夫妇两人每隔几天就要被曹老太太召进宫一次,曹老太太和太后见的蜀国公主,而他则是要和皇帝赵顼私下对一些国家大事进行讨论,当然也有像现在这样悠闲的坐在皇家园林当中给小赵煦将故事。
现在原读书人都是信奉“十年寒窗,磨穿铁砚”的态度来学习或是治学,这份刻苦劲实在是让已经见识过后世高考一族的五静辉所佩服,可惜他并不赞同这样的学习方式____一帮书呆子就是引经据典再厉害有怎么样,这对治理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他以前也是引经据黄,但那是达成目地的一种手段,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目地,手段再好又有何用?
毫无疑问,就如小赵熙所表现出来的天才一般,他还只是五六岁的孩子,但却接受最为严格的训练,整天都是在书堆中几个宫廷老师渡过,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悲惨的,王静辉的到来让小赵熙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______可以不用拼命背书,只用听故事便可以张见识,当然少不了也要背一些东西,但总比不分主次的背那些大部头的经典书籍要好的多了。
在看过小赵熙的生活后,王静辉干脆将他从书房的书堆中解放出来,毕竟一个孩子将来就算是当这个国家的最高元首,再怎么严格地训练也是挡不住其童心对外面花花世界的憧憬。
“堵不如疏,真正地学问不是从书斋中就可以学到的,应该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我大宋的储君应该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而不是一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王静辉这么和皇帝赵顼解释道。
赵煦的年龄还小,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那份天赋就已经锋芒毕露,这也是王静辉决定介入的原因______三岁看到老,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王静辉也不希望当他接手的时候是一个小书袋,那样再来纠正可能就太晚了。
为了教导赵熙的功课,王静辉将司马地《资治通鉴》当成教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给未来的皇帝同时也民他的外甥传授历史的经验,也许赵煦的年龄还小,还不能够完全理解书中的“臣光日”但在书中所描写的枯燥的故事在自己的姑父嘴中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而书中的所记述的历史人物,善恶美丑一一活灵活现地表现在他地眼前的时候,小赵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