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主力却还在半道上迟迟未至。庵罗辰可汗虽是阿那瓌之子,但资历声望太差,无力驾驭铁勒诸部,正好本部主力又未到,说话份量更是不足。”
“按照原定计策,各部落大军在蒲类海集结完毕后,一部分兵力在蒲类海一带拖住突厥大军,主力则北上莫贺城,沿车师古道翻越天山,直杀高昌,乘着高昌国兵力空虚之际,一鼓而下,继而攻打伊吾,切断突厥人的物资供应,迫使突厥人暂时退却。到那时,隆冬来临,大雪封山,东突厥的军队将被阻于金山、天山一线,而西突厥的主力又远在葱岭以西,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放手攻打焉耆、龟兹、楼兰、鄯善等西域诸国,吐谷浑人也会趁乱而起,攻打于阗,西域大乱。”
“西域一乱,丝路彻底断绝,东西两部突厥随即陷入困境,这时分裂的种子会发芽,会爆发。突厥人一旦开始自相残杀,突厥汗国也就四分五裂了,大漠诸族随即进入称霸争雄的混战时代。”
“现在呢?”断箭急切问道,“铁勒人不同意这个攻击之策?”
“铁勒首领乙旃氏、副伏罗氏、奇斤氏等人要求合兵一处,攻打伊吾、莫贺城等要隘,阻止东西两部突厥的大军翻越天山和金山对我们进行南北夹击,争取在大雪来临前把战场稳定在天山和金山之间,伺机和突厥人决战。”
“为什么?”断箭惊讶地问道,“明年春天怎么办?到了春天,突厥人的大军准备充分,立即就会杀过天山和金山。他们是不是疯了?这不是找死吗?难道他们想逃到大周和大齐避难啊?”
“因为东部突厥的铁勒人正在集结,准备攻打都斤山,击毁突厥汗国的王庭。”淳于盛手抚长髯,缓缓说道,“这才是我们这个计策的关键所在。”
断箭骇然心惊,目瞪口呆。事情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自己的判断完全错了。
这场叛乱的重点不是在西部突厥的天山,而是在东部突厥的都斤山;叛军主攻的方向不是西域,而是突厥牙帐;叛军的主力不是柔然人,而是铁勒人。声势浩大的楼兰海铸、蒲类海叛乱其实都是烟雾,目的是为了掩护正在东部突厥草原上发动的那场足以摧毁突厥汗国的致命一击。
=
“铁勒人和柔然人要叛乱,都是因为和突厥人之间刻骨的仇恨。”淳于盛慢条斯理地说道,“铁勒九姓只是一个泛称,铁勒人其实有几十个部落,最大的部落就是北海的袁纥,其次是金山南麓的薛延佗,其它诸如都波、拔也古、同罗、仆骨等部落也大都集中在以北海为中心的漠北一带。”
“当年柔然汗国强盛时期,铁勒人阿伏至罗率众十余万西迁,在西域车师国前部建立了高车国,蒲类海一带有高车十二姓大部落。高车国被柔然征服后,数次叛乱,这间接导致了柔然汗国的分裂。正当金山南北的铁勒人准备代替突厥人雄霸大漠的时候,他们的小兄弟‘柔然锻奴’突厥人出卖了他们。阿史那土门在蒲类海一战中逆袭成功,掳掠蒲类海高车十二姓五万余众,实力猛增,但两族的仇恨却就此深种。”
“突厥人在统一大漠的过程中,和漠北的铁勒人也几度血战,铁勒人最后投降了,但他们从没有放弃雄霸大漠的理想。”
“此刻,蒲类海的铁勒人再尊柔然可汗为主,举兵反叛,突厥人当然要全力剿杀了,这时他们就疏忽了漠北的铁勒人。当东西两部突厥的军队全力攻打蒲类海的时候,也就是他们陷入分崩离析,走向败亡的时刻。”
断箭对这个计策惊叹不已。此刻室点密、燕都、佗钵、摄图等人都在高昌,他们或许正像自己猜测的那样,正把大军埋伏在天山和金山一带,准备攻击叛军。平叛大战一旦爆发,都斤山的突厥牙帐和东部突厥随即兵力空虚,而漠北的铁勒人将乘其不备,席卷大草原。
“淳于公,在这种优势下,铁勒人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而是选择退守蒲类海?”
“因为他们想在蒲类海击败突厥人,血洗前耻。”淳于盛无奈叹道,“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想听任我们的摆布,在大漠上形成铁勒人、突厥人和柔然人三足鼎立之势,他们想继匈奴人、柔然人和突厥人之后,统一大漠,成为大漠之主。”
断箭霍然大悟。
=
=
=
=
注释:
=
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
=
西域车师国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
=
铁勒的袁纥部:
隋朝称韦纥,隋大业元年,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骨、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
=
丁零、高车、敕勒、铁勒是同一个民族:
我国商周至隋唐历史上的鬼方、丁零、高车和铁勒,为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本书上起鬼方,下迄公元744年回纥汗国建立前夕,分列三编十四章,叙述此民族约二千年的历史。
鬼方对商周历史,是发生了一定的影响的。丁零对漠北匈奴国家的兴亡和中原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而高车对于柔然汗国和北魏,铁勒对于突厥汗国和隋唐,所起作用更是不容忽视。高车和铁勒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占据着漠北漠西广大地区;其足迹所至,更遍及今日我国新疆天山南北和内蒙、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政治动向,不仅同柔然汗国、突厥汗国盛衰兴亡关系很大,而且对我国北魏隋唐的历史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导致北魏王朝衰亡的六镇起义,高车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唐朝前期向北方和西北方的领土大扩展,铁勒诸部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高车、铁勒历史的了解和研究,是正确阐明这个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和环节,是金面深入研究北朝隋唐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
―――――引自《高车民族学研究》
第一章 惊波一起三山动 第五十一节
这个计策虽然设计巧妙、天衣无缝,但执行起来的难度却非常大。参予此策的不但有中土三国,还有大漠上的柔然、铁勒、厌哒等试图推翻突厥汗国的各族部落,葱岭以西的粟特杂胡也牵扯其中,然而,各方目标一致,利益要求却大相径庭,这导致计策在推行过程中阻碍重重,各种各样接踵而至的不确定性使得此策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目前对于蒲类海的铁勒人来说,固守于天山、金山两线之间,把战局拖到大雪来临,对他们最有利。他们既避免了主动出击的危险,保存了实力,又能在漠北铁勒人席卷东部突厥大片疆域、摧毁都斤山突厥汗国的可汗庭后,和他们联手共击,迅速雄霸大漠。退一步说,假如漠北铁勒人失败了,或者没能在预定时间内攻克突厥牙帐,和东部突厥的军队陷入了僵持,叛乱大计功败垂成,他们也还能凭借手中的实力,和突厥人议和,继续臣服于突厥人,保证自己的生存。
对于柔然人来说,则必须主动出击,抢在大雪来临前攻占高昌,继而以高昌为后方,南下进攻西域诸国,这样他们可以在西域占据一席之地,将来既能避免在大漠上和强大的铁勒人发生冲突,又能依靠丝路收益壮大自己,再度复兴柔然。假如漠北铁勒人失败了,突厥人节节胜利,他们在西域无法立足,还可以东撤到河西或者阴山一带,托庇中土诸国继续生存。
对于西方诸族和王国来说,不论是粟特人还是厌哒人,也不管是波斯人还是罗马人,都希望突厥人的大军撤出葱岭以西,这样他们就能像过去一样,在维护乌浒水流域稳定的前提下,平分丝路贸易权。
而对于中土三国来说,利益冲突更加激烈。大齐国试图利用突厥汗国的分裂,在自己北疆无忧的情况下,开始统一大河流域之战。大周同样雄心勃勃,他们一方面想分裂突厥汗国,遏制突厥汗国的发展,缓解来自西疆的巨大威胁,一方面又想继续保持和突厥人的盟约,借助突厥人的力量攻打山东。大陈限于自身实力的不足,在江左面临南北对峙之局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大漠上的突厥人来牵制齐、周两国,维护三足鼎立之势。利益大小直接关系到王国的生存,谁也不会轻易退让,谁都想利用大漠上的这场叛乱以最小代价赢取最大利益,所以激烈冲突不可避免。
所有势力都在算计突厥人,但所有势力也都惧怕突厥人,因此,漠北铁勒人为了自身生存考虑,他们是否会遵从约定,在天山叛乱没有决出胜负之前,举旗叛乱,攻打突厥牙帐?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决定这场叛乱能否取得预期胜利的问题,更是蒲类海铁勒人拒绝主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