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强汉-第3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损失过半。这场战役进行的是何等艰苦与激烈,自可想见。
其次,霍去病绝不是只有意气之勇的匹夫,而是一员既勇且谋、能够决胜千里的战将。前引霍去病“不至学古兵法”语虽不无偏颇,但从中也可约略看出他的为将之道,这即是不拘泥于习俗常规,重视战前的“方略”即谋划,同时又注意根据战场实际而随机应变。霍去病非常善于运用骑兵集团在沙漠、草原地带机动作战,他可以指挥骑兵进行短程奇袭.也可以指挥骑兵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可以用骑兵打运动战,也可以用骑兵打遭遇战,表现出良好的战术素养和高超的临战指挥艺术。
再次,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无论是800人的“轻勇骑”,还是l万人、5万人的大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士兵。如漠北之战时,“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作战勇敢,加上优良的装备,所以霍去病的部队很可能是汉军的精锐之一,战斗力远远强于“诸宿将所将士马”。此外,在霍去病的麾下,还汇集了一些投降汉朝的匈奴族校尉,他们熟知匈奴道里,可以引导汉军长驱直入而不迷失方向,还可帮助汉军取食于敌,使他们得以轻装“绝大漠”,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快速的优势,捕捉战机,创造战机。
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其中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当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并嘱他前往察看之时,霍去病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劝。
【霍去病胜利根本原因】
1。是国力的养成与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汉朝长期积储,府库充实,是武帝变和亲为征战的前提之一。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与匈奴打了十几仗,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决,汉朝还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边疆地区大开官田,补修长城,屯军达10万人之众。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动进攻战略思想的确立与坚持执行。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
3。是战术上大兵团突袭作战的正确运用与发挥:
1)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2)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两次河西会战,其所部兵马放弃辎重物资,轻装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稳的机会迅速发动主力决战。一举将其彻底歼灭,斩断匈奴右臂。所谓的就地取食,就是对匈奴后方进行抢掠,以补充军需物资。这一方略不但解决的自身的补给问题,而且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从而使汉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梦魇。但经过漠南、河西、漠北3场战役匈奴之患终于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这次汉朝向北推进到沙漠边缘,而且占领了全部河西走廊与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人的生存空间第一次大规模伸展,几乎夺取了匈奴两胡的全部边缘根据地。
后人对霍去病将军的仰慕和喜爱的情结,不光是对少年英雄的怀念与哀思,更重要的本质内容其实是对尚武精神的推崇与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它鼓舞感召着一代一代的汉族儿女;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更让无数性情汉子血脉贲张。正因为如此,霍去病成为了古代士人与将领共同偶像,人们竞相歌咏他、崇敬他、热爱他,自古至今延绵千年。
死亡原因
汉书上面有记载,一说是在与匈奴决战时染上恶疾(匈奴用染病的牛样污染水源),而后久治未愈。   
……(本卷结束) ……
第三卷:千里兵疯--第七卷《卷土重来》
第一第二百六十一章:平分汉国……?
毫不用掩饰,林斌看到汉国爆发内战的时候情绪复杂汉国十余年前爆发的‘七王之乱’虽然只有三个月,但是那场内战间接或者直接死亡的人口也将近十万,如果不是景皇帝利用手中的优势快速平息叛乱,如果那场内战不是只有三个月死亡的人口还不知几多。
当然,林斌并没有什么杞人忧天的想法,他只是潜意识的不希望中原死太多人,影响到接下来的融合政策。一直以来的错误还在延续,他是军人不是政客,想法新颖却是有些时候显得天真。
林斌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尽量牵制汉国内部的两个势力,让他们僵持下去,这么做的原因只是简单地想拖住汉国,赢取自己发展的时间,很坦白的讲这个动机从一开始就不好。他没有考虑过汉国的淮南王和天子双方积压久了爆发起来是不是会更猛烈,内战起来会有什么影响。
现在淮南王、庐江王、衡山王明目张胆的举旗造反,虽说是被汉国中央政权的步步紧逼之下才造反,但他们还是反了,反的是那么的彻底,直接告示天下:天子不仁,欲以腹议之罪强加淮南、衡山、庐江三王,行灭国杀叔之举;天子不孝,窦皇太后身体安康尚在,天子假传窦皇太后逝消息,是为大不孝,有逆道德……
刘安做的比谁都狠,他还将天子执政后的行为编册成书,大谈天子品行。连林斌也被拿出来做文章。
淮南王、庐江王、衡山王同时向天下各郡县发去文告,除了大谈天子不仁、不孝之外还谈起了天子的不义之举。
所谓不义之举便是拿天子刘彻对待有功之臣地行为大加抨击,其中大篇章的描述林斌在北疆的过往,言道林斌有功而不得赏;救驾公主而被诬陷;于国有大功而遭嫉恨;于民有功而被贬斥。大行名为林斌不平之事,实则扰乱军心民心之实,意图将天子塑造成一个不孝、不仁、不义的不道德之人。
任谁似乎都可以想象出来,在一个十分在意道德品行的大环境里,一旦某人成了违反道德的人。他还是一国之天子。民众会怎么想。门阀会怎么看……最重要的是各诸侯王国会怎么想,是不是从淮南、庐江、衡山三王身上看到自己的下场。
林斌地事迹在汉国广为传播引发了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地不信任态度,其中以纯粹地武将最为严重。边关守将对林斌的事迹耳熟能详,他们当然清楚林斌在过去的两年里都做了一些什么,曾经不止一次的郁闷门阀世家害国,他们不敢埋怨天子处事不公怠慢了功臣,以致一名原本应该在汉国发光发热的璀璨将星走上独立的道路。
中原大地的忠君早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无可否认谁都有一些小心思,拿大世家门阀为例,他们在乎自己地利益多于在乎国家的利益,看到中原又将起动荡不得不为自己多想想,这又引发了日后的几股效应,战争一旦爆发,会发生些什么事谁都无法意料。
目前淮南一系和中央政权的交战区发生了许多事情,值得关注的便是门阀世家被迫暂时迁出交战区。大世家门阀自然从容不迫。小世家显得紧张十足。他们无一例外的觉得中原又要大乱,每一个人都在思考何去何从,其中不乏被辽地政策吸引想要迁移辽地的人存在。其中又以寒门子弟想要奔走辽地避难的人最多。
刘安拿林斌做文章本也不是什么好意,他直接点了一把火烧烤两人,那两个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