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6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型集市贸易港
更加专一化的中型集市贸易港一般位于较好的港口。尽管鱼市仍然盛行,但水运和贸易成了集市贸易的最重要的作用。贸易港与前两者的区别是防御城墙和要塞较多。港口要塞通常驻有沿海守备武装力量,掌握着武装船只。贸易港还是当地沿海大部分绅士与政府官员家宅的所在地,也是商品生产与零售中心,它重商而轻政。船厂、堤岸或码头便于经商者、运输者和渔民停靠船只,上岸做生意。在岸上,绅士、商人和船工们聚集在茶馆和行会洽谈工作与报酬。职业行会是贸易港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些行会介绍船工、提供航海情况,一些行会则创办当地水上运输业。
大型商埠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有七大港口作为沿海与海外贸易的口岸。这七大口岸(原文如此——译者)从上海向南排列。它们是:上海、宁波、杭洲、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和广州。须知中国常常采取闭关封港制度,官府定期地关闭港口贸易是很正常的事。即使在这些口岸对外国船只开放或中国的商船允许远航别国时,贸易也要受到政府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限制。
当贸易对外开放时,中国人依靠前面提到的海上监督机构并根据进贡制的规定来管理对外海上贸易。这些海上监督机构以及地方上的行会和政府的海关部门是这些大型商埠的重要机构,它们专门负责管理贸易。例如,到十八世纪,在广州的外国商人可获得当局的准许,让一名中国的引水员登船引导外国船只沿珠江而上。当船只驶抵黄埔岛时,一名中国商务监督、一名买办和一名翻译被派到该船上分别负责检查违禁商品、装货补给、卸载和税务交纳等事宜。中国商船也同样要履行这些海关程序。
据十七世纪时的资料记载:
由厦门驶往台湾的商船从泉州防御司令部领取官方证明,此证明上记有船主和水手的年龄及个人情况和装载的货物。在大登门(一个位于金门与大陆联合军事检查站间的小岛),商船接受检查,看登记与申报的是否一致。当从台湾返回厦门时,台湾防御司令部对其人员的年龄等情况以及装载货物的数量进行检查,并发给一个官方证明。在台湾的鹿儿门,他们要经过联合军事检查站的检查后方可离港。
台湾和厦门的司令部均对进入其港口的船只进行检查。在进港时如发现有走私物品或其他违禁物品,则要进行调查。证明必须交有关司令部吊销。如有船只来抵港,而且官方证明长期未交和吊销,那么有关方面就要通知上一级机关,并进行调查了解。
这些大型商埠的特点是拥有众多的都市人口和活跃的商业运输活动。到十九世纪,这些城市的工业有了发展,并且成了商品批发中心。大型院校的建立使商埠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由于政治活动的需要,沿海大型商埠也集中了大量的政府官员,他们掌管各种政府机构。
沿海大型商埠由军队、要塞和城墙严密防守,常常是同时驻有地方武装和政府军。码头、锚地和良好的造船设施使得这些港口城市容纳着海军与航海的高级领导机构。
在中国历史上,沿海与河口地区的人民早就开始生活在船上。他们就是所谓的船民或鮓人。鮓人同从事捕鱼、水运、潜捞珍珠等一类职业的人一样被视为从事下贱职业的人。
鮓人所说的是他们的船只所在地的语言。尽管使用的语言与陆上居民一样,但他们却受到陆上居民的怀疑和歧视。陆上的人称他们是“水上一条龙,陆上一条虫”。
历史文献对船民(鮓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没有记载,但可以分析出其低下的原因是他们到处流动。船民生活在船上,可以迅速转移以逃避官府的赋税和徭役。他们也不象岸上居民那样备受绅士地主的地租盘剥。这些人未受过教育,同沿海地区的文化没有联系,因此也就不能参加全国的科举考试。所以,他们世世代代一直遭受陆地居民与官府的歧视和凌辱。
家族衰败也是鮓人与陆地居民相区别的一个特征。生活在小小的船上难以使家庭世世代代延续发展到中等以上的规模。这也是数世纪以来妨碍官府对鮓人实施控制的一个原因。
沿海地区的控制和人口登记
管理沿海地区老百姓的一种方法是保甲制。保甲制起源于北魏(公元386—534年),当时是作为使农民对邻居行为负责的一种手段。保甲制犹如一个庞大的治安网,将陆上地区组织成十户、百
户、千户的单位,对每一户都保持一份文字记录。保甲制使得官府能一直控制到个人,并掌握着人们的犯罪与守法行为。
从明朝开始,保甲制开始推行到沿海港口渔村、沿海岛屿和船上,例如,沿海地区和岛屿人口集中的地方组织为甲。10甲为一总甲(有100户人家),10总甲为一总保(有1000户人家)。每一户要填写一张表格,记载着家庭成员的名字、年龄和亲属关系。海上流动人口也同样组织起来,所有船只都指定一个船号和港口,刻在船壳上。每10艘船为一甲,每甲推选一个甲长。
有趣的是,1949年中国掌握政权后对此制度只稍作改变便加以使用。例如,每10艘渔船组成一个单位,只是政工干部取代了推举的甲长。正如在下文将会看到,由人仿效与沿袭的保甲制成了指挥现代海上民兵的一种措施。
蒙古人的入侵
十三世纪,北方蒙古骑兵的压力逐渐削弱了南宋的统治。到1206年,蒙古人已巩固了他们对蒙古的统治,25年后又征服了中国的藩属朝鲜。1227年,蒙古人又席卷了中国东北部,并在大都(北京)建都。在随后的10年中,蒙古人跨过了长江,一直沿海。他们在那里建造了兵船,学习海上作战以便打败控制着沿海岛屿和港口城市的南宋。1279年,蒙古水军任用越人为水兵、蒙古人为军官在广州附近的有鲀山的一次决定性海战中消灭了南宋王朝。
在这同一时期,蒙古人使用海上力量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1274年,蒙古人首领忽必烈派遣了一支4万人为远征军征讨日本,后因遇上台风而失败。7年之后,元朝皇帝又派遣了一支15万人的部队去攻打日本。但这一次也因台风而遭失败。约4000艘战船沉没了,约13万人不是被淹死就是在日本南部的九洲岛海滩上被打死。尽管水军遭受严重的灾难,忽必烈仍然坚信海上力量。从1283年到1288年,忽必烈亲自指挥了对安南(越南)的一系列海上进攻。1292年,他派遣了1000艘兵船去攻打爪哇(印尼)。
在这一时期,元朝首都大都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中心。在这里,蒙古人(元朝)制定出征服整个亚洲的军事战略。城市里集中了大量的部队以及踊跃支援军队的地方民众。向这些地区运送粮食以****膨胀起来的人口的需要已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自然灾害与连年战乱使得北方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因此粮食问题更加困难。
粮食运输:沿海航线与运河系统
在南方的粮食如何最有效地运往首都的问题上出现了争议。一派主张改进运河的水运系统,而另一派则主张使用沿海的运输船只。但是运河系统已经有几十年没有疏浚,相比之下发展沿海粮船队比较经济。因此,皇帝下旨建造沿海运输船只。
朝廷选择了过去的两名海盗朱清和张魾负责建造船只召募船员。最初,这两人曾为蒙古人贡献出500艘海盗船,后来在帮助蒙古人消灭南宋中又立了功劳。从1282年到1329年这57年中,他们运粮卓有成效。例如在第一年中,他们的一支146艘船的船队总共由上海向天津运送了600万磅粮食。在此之后,尽管受到运河派的强烈反对,他们仍然提高了年运量。1292年已达1680万磅。到1309年,超过了3亿磅,1329年高达4.2亿磅。
但这时又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朱清和张魾如此成功以致个人完全垄断了粮食运输业。于是,他们开始牟取暴利。他们在长江流域以3两银子一担的价格收进的粮食,运到北方后则向政府索取每担8.5两银子的运费。据这一时期的史料记载,当时货币稳定,物价低廉。江南米价是3两银子一担。每担米运费8.5两银子,几乎是米价的3倍。运费每年在9、10月份偿付。船主然后用这些钱购买造船材料。每艘1000单位(容量6吨)的船只的造价只有100银锭(相当于5000两银子,约合现在3000美元),但运输1000担米,他们就得170银锭。有这么高的利润,人人都想造船以从事运粮业。
朱清与张魾同朝廷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造成了地方上强大的经济势力,影响了首都与地方利益集团之间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