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雅骚-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会有持续的大面积的旱灾,至于“冰河说”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历代史书的天文志、五行志去查找,也可从西洋人的《三千年气候变迁图说》、《冰河灾异志》等书籍中得到印证,至于官员们找不到这两本书,那不关张原的事,谁让他们孤陋寡闻呢,苏轼敢在殿试中杜撰尧与皋陶的故事。连主考官欧阳修都被蒙住,他张原杜撰两本西洋书籍有何不可?

既然提出了“冰河说”,就应该要有应对之策,于是兴修水利、推广耐旱的农作物自然而然就提出来了,《泰西水法》里的龙尾车、玉衡车、恒升车和修建水库的方法,以及甘薯、土豆、玉米这些耐干旱的农作物,这些虽然不能根本改变晚明农民的生存现状,但可以缓解、可以让农民灾年不至于饿死。中国的农民最是善良。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想到抗争,即便是后来张献忠、李自成的流民大军。为首作乱的也都是马贼、逃兵、乡村无赖,真正走投无路的农民都是被裹挟的,为了是混一口饭吃——

张原在策文最后部分提出了自己关于救荒赈灾的见解。那就是官府赈灾与民间救荒结合,富民对其佃户有救助的责任,对于协助官府赈灾的民间富户要请敕奖谕,授予的官职也应受到社会尊重,自古救荒无善政,到了这一步,都不会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关键是要前面做好。增加储蓄,提高百姓应对饥荒的能力——

在策文结尾处,张原写道:

“——昔时苏轼对宋仁宗言‘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如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如泰山’,当此国家多事之秋,臣愿圣上莫视臣言如鸿毛。臣俯拾刍荛,上尘天听,不胜战栗之至——臣谨对。”

写完最后一个字,搁下笔搓手,这才觉得天色已经暗下来。一包宫饼是何时放在案边的也不知道,转头四望。大殿上空空荡荡,其他考生都已考毕出场,只剩他一个人,其余读卷官、执事官默默在殿边遥看着他——

张原站起身收拾考篮,高高瘦瘦的吴道南缓步走过来,离他十步远站定,不能走得太近,否则会有监试官说他看张原的考卷好通关节,吴道南微笑道:“张原,再有半刻时天就黑下来了,那你可要被强行扶出了。”

张原躬身道:“学生对策写得入神,不知不觉就已日暮。”自己翻了翻十二张正卷,竟然差半张就全写满了,每张卷子八百二十字,他这篇殿试策文就是将近一万字,从上午巳时初刻开始笔不停书,一直写到黄昏酉时初,足足四个时辰,万言书啊!

受卷官工部王主事来收张原的卷子,“咦”了一声,问:“张原,你没写草卷?”皇极殿上的读卷官、执事官都认得张原,这个张原素有捷才之名,今日殿试却又是最后一个交卷,实在引人注目——

张原道:“回大人的话,晚生怕来不及誊真,直接就写在草卷上了。”

王主事看了看,又是“咦”的一声,十二张卷子几乎全部写满,大明朝开科取士两百多年来没有比这更长的策论了吧,这还用弥封吗,读卷官们都知道最长的那篇就是张原的——

张原将那包宫饼也放进考篮,独自一人出皇极门、午门、端门和承天门,暮色下,金水桥头,张联芳、张岱,还有文震孟、黄宗羲等八位翰社考生都在等着他,让他心头一暖,快步走过去,张联芳笑问:“介子,今日你怎么最后一个交卷了?”

黄宗羲知道廷试策很对张原的路子,张原定是写得兴发了,说道:“张社首今日是大发宏议了,写了几张卷子?”

张原道:“十二张卷子快写满了,大约近万字。”

众人皆惊。

张联芳皱眉道:“写得多、写得深刻未必是好事,皇帝喜听谀词,就连言官指摘时弊言词激烈一些都有可能被责罚——”,张联芳是相当圆滑的人,不管对错,先立于不败之地再考虑其他,明哲保身嘛。

张原道:“没考虑那么多了,策文所写也是我以后为官为政的根本,至于皇帝肯不肯察纳,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众翰社考生不知张原的万言策论究竟写了些什么,但敢于在殿试直抒己见、针砭时弊,这种勇气就是值得敬佩的,众人一道出千步廊,他们的仆从都在大明门外等着,商周祚在马车里等着妹婿张原,马车边站着的是穆真真和武陵——

今日殿试比较辛苦,各自回去休息,翰社诸人相约明日中午在大隆福寺附近的酒楼聚会,终于考完了,传胪大典要等三日后,这两天可以好好轻松一下。

张原坐上马车,商周祚问了他殿试的情况,听说张原写了万言策文,微笑道:“介子总有惊人之举啊。”

回到东四牌楼,商周祚见张原把宫饼拿出来给景兰、景徽还有穆真真、芳华几人分食,这才知道张原一天没吃东西,水也没喝一口,赶紧让厨下上酒饭,张原笑道:“考试的日子我只想食八宝粥,待我自己去煮。”

张原煮了一大钵八宝粥,景徽也过来与张原一起食粥,非常快活,张原也是分外轻松,用了四年时间,他把遥遥漫长的科举之路走完了。

……

三月十五日的文华殿,灯火彻夜通明,受卷官王主事将收上来的三百四十八份考卷交给弥封官,弥封官盖上弥封关防印送掌卷官,殿试墨卷不须誊录成朱卷,直接送到东阁读卷官处,以方从哲、吴道南为首的十四位读卷官的每个人都要在两天时间里把这三百四十八份考卷看一遍并写上简短评语,以分等级名次,还要盖上每个读卷官的印鉴,阅卷任务颇为繁重,要夜以继日,东阁有卧榻可供读卷官休息,只不许回家——

首辅方从哲特意找出那份万言书要先睹为快,叹道:“若这三百多位考生个个都上万言书,那这两日两夜我辈寝食俱废也读不完啊。”

礼部尚书刘楚先笑道:“还好还好,只此一位,大多数考生只千余言。”

众读卷官都知道这份考卷是张原的,相顾微笑。

——————————————————————————

书友们为介子的万言书投一张票吧,不容易啊。

 第三百七十五章 状元与榜眼

笑语片刻,东阁中逐渐安静下来,宫城春夜寂寂,案头香茶袅袅,十四位读卷官开始转桌阅卷,所谓转桌,就是一份考卷从首席读卷官开始评阅,盖上一至五等标识和读卷官印鉴,然后转给下一位读卷官评阅,一份卷子十四位读卷官都要评阅并加盖等级标识,最后加以总核,四、五等标识多的必列于三甲。

张原的万言廷策有得看一阵,方从哲坐在圈椅上微微向后仰着头看卷,起先脸上还带着笑意,渐渐的笑容敛去,神情严肃起来,单这一份卷子就看了将近半个时辰,看完后凝思片刻,盖上等级标识和自己的印鉴,转给次辅吴道南——

吴道南见方从哲给了张原二等,不动声色阅卷,其他读卷官早就开始评阅另外的考卷,不可能这么傻等着,半个时辰后,吴道南读罢了张原的廷试策,只觉心潮起伏,用什么言语来形容呢,晋主伐吴,利获二陆,丙辰科能取中张原这样的才俊,就好比西晋权臣张华说晋武帝司马炎伐吴,最大的收获却是得到了陆机、陆云这两位才士——

礼部尚书刘楚先接过吴道南转来的张原考卷,见两位阁老一个评为二等一个评为一等,这都是很高的评价,两位阁老的评卷意见肯定会影响到其他读卷官,就看是评一等的多还是评二等的多了,一等的多就能进一甲前三,二等的多也能列为二甲前茅——

文华殿静谧安详,殿角两只镀金双鹤口吐异香,在阅卷的摩挲声中,时光慢慢流逝。

……

东阁里的读卷官闭门阅卷,京城里的那些会试榜上有名的士子已经开始纵酒狂欢,且不管殿试名次如何,不管传胪大典尚未参加,这进士是跑不了啦,人生得意须尽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啊,但也有乐极生悲的,今科中式年龄最大的士子名叫张绍简,虚岁六十五。白须飘飘,也跟着一帮同年踏青游玩,老夫聊发少年狂,不慎跌足,似乎摔断了大腿骨,这下子麻烦了,后天的传胪盛典他还怎么参加呢?

十六日中午张原与另九位中式的翰社同仁在大隆福寺附近的祥福酒楼聚会。十人按年龄排序依次是文震孟、孙际可、黄尊素、夏启昌、许观吉、阮大铖、倪元璐、洪承畴、张岱、张原,众人举杯言欢,相约不忘翰社宗旨,匡扶济世,展生平之志,留青史美名——

……

三月十七日午后,东阁的十四名阅卷官把三百四十八份考卷全部评阅完毕,最后由两位阁老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