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锦衣卫和东厂同时存在于这个世间开始,这两个权势同样滔天的机构便开始了长时间的没有结束的明争暗斗。
锦衣卫和东厂两个机构在很多地方的权力都是重叠的,而且两个机构也都想要扩大自己的权势,所以这便直接的促成了两个机构之间的对抗。
在大明的初期,由于东厂的成立时间要晚于锦衣卫,所以那个时候东厂的权势要弱于锦衣卫。但是在封建时代真正决定其权势大小的还是和皇帝的关系的远近,虽然锦衣卫指挥使也是时常出入皇帝身边的红人,但是他毕竟不能够和一直和皇帝相伴的东厂厂公相媲美。锦衣卫向皇帝报告时需要具疏上奏,而东厂却可口头直达;而有些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所以靠着自己独有的优势,东厂很快便后来者居上,渐渐的追上乃至压制、控制了锦衣卫。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这是两个机构之间整体上的对抗,就拿细节来说,比如当时锦衣卫和东厂的很多收入的来源都是当时京城里面一些商铺的上供。在最开始这些商铺都是将银子交给锦衣卫的,没东厂什么事,但是后来随着东厂崛起了之后东厂开始慢慢的蚕食了属于锦衣卫的生存空间,很多的商铺不再听命于锦衣卫而是转向东厂了。
这只是双方利益冲突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他却最直接的表明了锦衣卫和东厂之间的巨大利益冲突与矛盾。
从成祖成立了东厂到二十年前的宪宗朝,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已经从平级变成了上下级的关系了,在这个漫长的对抗之中,锦衣卫已经直接落败了,像宪宗朝东厂和西厂横行,锦衣卫就是在自己家里也得小心翼翼的。
如果从那个时候起之后一直都是这样的话或许大多数的锦衣卫会直接认命,毕竟已经习惯了。但是偏偏从二十年前发生了变化。
孝宗是明朝里面一个很特殊的皇帝,不单单是他亲近贤臣为政清明,更是他是明朝少有的对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机构感到厌恶的皇帝。所以在他党政的二十年里不管是东厂还是锦衣卫全都是被打压的。
所以在这二十年里,之前东厂和锦衣卫那种上下级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了,也就是说趁着共同遭到打压的机会锦衣卫再一次获得了和东厂平起平坐的机会,虽然大家全都权势大不如以前,但最起码现在咱们是平起平坐的不是。
二十年的时间所有的锦衣卫的人都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关系了,但是从今天起,锦衣卫便要很有可能要再次沦为东厂的下属机构了。
把属于锦衣卫的任务交给东厂,它的意义并不是这一件事情本身,它的背后还意味着朱厚照对东厂的信任远远的超过了锦衣卫。这和几十年前锦衣卫落败的原因何其相似啊。被东厂控制了之后的锦衣卫是个什么情况锦衣卫的人如何不清楚,东厂让你生你便生,让你死你便死。
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对和自己相关的人或事产生影响,牟斌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即便是锦衣卫里大部分的人是牟斌的亲信,但还是对他产生了不满的原因了。将来可能损失的利益太大了。
牟斌可能成全了自己,但是他的成功确实建立在了损害了锦衣卫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这对于整个天下可能是好的,但对于锦衣卫来说却是不公平的,锦衣卫也是一群需要养家糊口的人组成的。
又或者这个世间本就没有所谓的公平,自己、亲信与外人,总是矛盾的生活在一起。
当天,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锦衣卫的下面的小旗、校尉和力士们开始聚拢在一起谈论一些对牟斌不满的话语,而那些千户、指挥佥事和指挥同知们也聚集在一起的次数多了起来。
不过谁对没有注意到在这群人之中正有一个人冷眼旁观的看着这一切的一切。
第二百六十二章 焦芳叛变
接下来整个京城都是一片人心慌慌的,在明面上投靠了张升的国子监生们和还忠心于朝廷的国子监生们相互不停的攻讦,都是文人吗,君子动口不动手,倒是没有出现什么直接群殴的局面不过一直不断的写文章如麻对方倒是不少。// //
京城里的普通的百姓们也感觉到了现在局势好像有点复杂了,当然他们都只是普通人接触不到朝廷里面的事情只能从京城里面沸沸扬扬的各种言论里面推断出来局势的不平静。打听不到倒地是什么情况普通百姓们自然有点担心啊,越是未知的,人们就越恐惧并且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总喜欢往最坏的方面去想。在巨大的担忧之中京城的百姓们算是看来一场激烈的舆论战了。/》
此战的结果自然是毫无意外的是朱厚照获胜了。舆论战吗比的就是谁更占理以及谁能够发动的宣传资源更多而已。恰好在这两方面张升都不如朱厚照。朱厚照做的那些受到张升指责的事情要说是个错他也的确是有点错的,毕竟杀的人的确是太多了,这个年代的大量儒生们的确是喜欢时时将仁义挂在嘴边而且也总是对外族比对自己人要好很多。所以在这种儒生的眼里朱厚照的确是有一点残忍的,残暴还算不上。而这也是张升敢去掀起舆论战去抹黑朱厚照的原因了。张升认为只要自己来大肆的宣传这些事情一点会让那些知识分子们对朱厚照不满。而这个年代知识分子却恰好真正的掌握着国家。只要能够拉拢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张升就认为自己便有与朱厚照进行长期较量的实力了。至于那些普通的大字不识一个的草民。人家张升根本就没看在眼里。
不得不说张升的想法实在是充满了理想化,所以也就注定了这一场舆论战一开始张升就输了。
先说那些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其实大多都是士绅阶层,因为只有这一阶层的人才供得起家族里的子弟们进学。大明的士绅阶层是十分的庞大的,从他们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所有地方边看的出来,不管是京城还是边关,不管是官吏还是商人,都是在士绅阶层的掌握之中。就像那些商人们一样,这个年代的商人都不是像后世那样的简单独立的商人,这个年代的商人大都是依附于那些官绅阶层的。又或者官绅家族里面有人直接的经商。就像很多人都说的在明朝末年的内阁都是商人的代言人一样,其实这种说法是正确但不准确的。明朝末年商业发达,但那些重要的商业却掌握在各个官绅家族的手中,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其实官绅和一般的大商人是混淆在一起的。商人依附于官绅、内阁依附于官绅。而如果不是士绅阶层人数的众多造成他们十分的分裂的话就是皇室估计也得听命于士绅阶层。皇帝掌控国家靠的什么。就是拉拢一批官绅,打击一批官绅。
明朝的官绅或者士绅阶层是庞大的,张升的威望放眼全国还是有点不够用,他没有向刘健或者马文升那样的在全国都十分巨大的影响力以及带动力。所以虽然张升宣传的朱厚照的残暴不仁得到了一些士绅阶层的认同,但张升却不被这些人瞧在眼里,而且张升也没有说自己掌权了会为他们带来什么利益,相反的朱厚照大肆鼓励商业、坚持扩张却能够为整个大明的士绅阶层带来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益。
所以两相比较一下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支持张升。在争夺士绅阶层支持上面张升直接就败得很彻底。而在争夺民心向背上面张升更是输的一塌糊涂。
士绅阶层虽然掌握了大明的方方面面,但他们确是依附在广大的普通的百姓身上的,民心的向背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那些普通人,因为他们占了这个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朱厚照对外战争是杀的人比较多。特别是在西疆的战争之中几乎所有西疆的青壮年全都不是被杀就是被贩卖为奴隶了,而其他的人幸运的留在原地的还好一些,被强制性迁徙的全都被贩卖为了奴隶了,而其他的战争之中杀的无辜的人也不在少数,加起来不再十万人之下。这种行为在读人眼里的确不符合儒家的仁义,但是那只是在读人眼里,普通的老百姓有几个读过的,大多数都是斗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你和这些人讲仁义,他们不打你才怪。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仁义。他们只知道曾经这些游牧民族在入侵大明的时候他们有很多亲人被杀了,而且他们的这些亲人也大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凭什么他们杀我们的普通人的时候你们那些儒生们不说什么仁义了,等到我们去杀他们的时候你们就跳出来了。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