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替太子说话,当然是与太子做成了一路。”
李旦想起李隆基欲打掉胎儿的事儿,心中顿时火起,然他在妹子面前实在发不起火来,遂说道:“妹子呀,你不要疑神疑鬼。三郎成为太子之后,没有得意忘形,日常好学不倦,处事谨小慎微,你不可对他有偏见嘛。”
“我疑神疑鬼?四哥,你不可仅看表面。三郎起事之前,对我们密不透风,竟然做成了惊天动地之事……”
李旦打断了太平公主的话头,说道:“罢了,我们不要扯远了。总而言之,太子监国必须行之。妹子,你就不要执拗了。”
太平公主何等聪颖,看到这个素常对自己很温和的哥哥今日很坚决,明白再说下去终无用处,弄不好又增加了其反感,遂缄口不言此事。
两人又聊了一些其他琐事,然后太平公主辞出。
二月初二,李旦下制曰:“皇太子隆基仁孝因心,温恭成德,深达礼体,能辨皇猷,宜令监国,俾尔为政。”
李旦为李隆基规定了权限,即由李隆基代管国事,六品以下授官及徒罪以下刑法,由李隆基全权处分;权限以上者,由李隆基与大臣商议之后,再报李旦核准。如此一来,李旦如愿以偿,从此摆脱了庶务,又返回了此前清静的日子。
李隆基正在惶惶不安之际,得知父皇让自己监国,不啻如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顿时喜出望外。他完全明白此举的寓意,此前流言说自己非为嫡长,当为太子;又有术士说“急兵入宫”,喻示自己有篡位之心。那么自监国开始,自己代替父皇处置国政,不仅表明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且具有部分国君的权力,别人再对自己说三说四,终归无用,且有犯上之罪。
李隆基为了表明自己的勤政之意,先是取得李旦的同意,然后令萧至忠在中书省为自己腾出一处静室,每日来这里办公。他这样做的好处,一来可以与各衙署相距很近,便于官员奏事方便,免了官员们奔波之劳;二来可以及时入宫向父皇禀报。李隆基之所以选择中书省为自己办公地点,其心中还有更深层的考虑:萧至忠为太平姑姑的亲信之人,自己的一言一行皆在萧至忠的耳目之下,如此可以表示坦诚之意。
自从李隆基监国之后,李隆基那明快干脆的办事风格为朝政带来了一派清新,办事的速度明显快了起来。这也很正常,李旦办事向来拖泥带水,臣下的奏书或者被压下再无回音,或者拖后许多时日后方有旨意。如此对比,官员们觉得还是李隆基有活力,办事也舒心。
李旦也同样舒心,其在宫内又回到昔日相王府时的日子。他不用再早朝,也不用应付那些琐碎的烦事儿,心境也就随之变得淡然。这一日,他偶然兴起,遂在静室里焚香一炉,然后取出那具相传为师旷曾经使用过的太古遗音琴,轻抚了一首《阳春白雪》。此曲系春秋时晋国的师旷所作,曲中既现阳春三月时的万物知春与和风涤荡之意,又有隆冬白雪的凛然清洁和雪竹傲然之景,其琴音舒缓悠扬,余韵悠长,向为李旦最爱。
李旦与李隆基父子皆谙音律之学,都会作曲,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李旦善琴,李隆基善鼓。
李旦抚琴一曲已罢,然兴致盎然,又索笔谱曲一首。这是一首精致的小琴曲,李旦将之定名为《问樵》,其曲调悠然自得,表达了一种飘悠洒脱的情怀。李旦曲成之后,又操琴将曲谱抚出,果然是令他非常满意的一首好曲子。
李旦抚完曲后,又在那里静默片刻,忽想起自己曾经让召姚崇与宋璟入宫,看到他们未来,因问黄门官道:“嗯?他们为何还没有来?”
黄门官道:“禀陛下,姚大人和宋大人已然来了。他们不敢扰了陛下的琴兴,一直在殿外等待。”
“让他们赶快进来。”
姚宋二人入殿向李旦叩拜,李旦令其平身。姚崇恭维道:“陛下,臣等蒙宣召,不意在殿外恭听了优雅的琴音,竟然听得如痴如醉。陛下的琴艺,愈发炉火纯青了。”
人皆愿听恭维之词,李旦闻言心里十分畅快,微笑道:“这一段为忙国事,久不操琴,已然有些生疏了。要说还是张说的主意好,若非太子监国,朕哪儿有如此闲情逸致?”
姚崇闻言,心想自己若与张说相比,就此被比了下去。看来张说摸透了李旦的心思,否则分权之事向为大忌,李旦如何乐于接受呢?
李旦又道:“朕今日叫你们过来,缘于你们皆为相王府旧属,说话就可随便一些,且尚书省庶务最多。朕想问你们,三郎这一段处置政务还算妥当吗?”
姚崇知道宋璟说话向来不拐弯儿,急忙接过李旦的话头答道:“太子初掌庶务,毕竟未曾历练过,处置事儿时不免有些生疏。然太子很勤勉,善于倾听大臣们的意见,如此就补足了生疏的缺憾,诸事皆为妥当。”姚崇知道,若把李隆基夸成一朵花儿,依实情说李隆基比他的老子要明快,李旦虽为淡泊的性儿,他肯定会不舒服。
李旦点头说道:“诸事妥当就好。朕这几天在想,若三郎果然把政事处置得井井有条,也可以把五品以上官员除授及军马刑政交由三郎处置,然后再奏闻给朕。”看来李旦尝到了摆脱庶务的好处,又在寻思继续给李隆基放权。
姚崇与宋璟对视了一眼,他们顿时了然对方所思。姚崇示意宋璟说话,宋璟遂禀道:“陛下,臣等以为太子尚未历练成熟,诸事还要由陛下来总大政,如此才算妥当。”
李旦斥道:“有什么妥当不妥当的?朕为皇帝从未历练,不是一样能做吗?”
姚宋二人现在反对李旦继续放权,缘于他们认为李隆基根基未稳。若骤然加之,他们深恐引起太平公主的激烈反对,所谓欲速则不达是也。且他们在李旦面前如此表态,表明他们心里首先想到的还是李旦,而非李隆基。
姚宋他们之所以如此为李隆基卖力,缘于他们越来越瞧清了:要想把国家扳回到清明政治的老路上,靠李旦绝对不行,李隆基才是希望所在。如此,他们也可借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姚崇急忙答道:“宋尚书之所以这样说,缘于臣等皆认为要循序渐进,过一些时日还是可以交由太子的。”姚崇说话比较圆滑,又极有策略,他话锋一转,说道,“陛下,其实太子现在对有些事儿尚未处置纯熟。这里面有尚需历练的原因,也有太子不敢放手的原因。”
“三郎不敢放手?不对吧,朕让三郎全权处置所有事儿,朕一概不问,他又何来掣肘呢?”
“陛下,太子之所以不敢放手,缘于他有所忌。陛下可能不知,太子处置事儿时,有大臣动辄说太平公主说如何如何,甚至有一次,公主竟然驾临中书省质问太子。太子毕竟为晚辈,他不敢违了公主之言。”
李旦知道这个妹妹爱插手朝政之事,她竟然当面质问三郎,如此就做得有些过分,其心中就有些恼怒,然忍住没有吭声。
姚崇继续道:“还有一节,太子之位是宋王辞让的。”
李旦插言道:“大郎又怎么了?”
姚崇道:“宋王沉静谦逊,极得人们爱戴,那是没说的。然宋王现任太子太师、扬州大都督、雍州刺史,可谓位高权重。太子每遇到与宋王有关的事儿,他对宋王感恩又极为尊重,其处置事儿时不免畏手畏脚。”
李旦沉吟道:“你如此说,还是有些道理的。嗯,朕回头找公主和大郎嘱咐一番,让他们不得问事。”
姚崇摇摇头,说道:“陛下如此做效果甚微。臣以为,要想让太子政令畅通,陛下须下定决心,要让太平公主和宋王离开京城,如此方为上策。”
“离开京城?宋卿,你也是这样以为吧?”李旦侧头问宋璟道。
宋璟躬身答道:“臣此前与姚仆射就此事已商议数回,觉得唯此法为上策。还有一事,万骑近来恃功横暴不法,亟需整治。臣等认为可将万骑改为左右龙武军,选择功臣子弟充实其中,另由皇四子隆范、皇五子隆业为东宫左右率,由他们亲典左右龙武军。”
姚崇与宋璟的这三点建议真正为李隆基着想,将太平公主与李成器迁到外地居住,那么京城之中李旦不问政事,再无掣肘李隆基之人。让李隆范与李隆业以东宫属官的身份亲典左右龙武军,从法理来言,左右龙武军实由李隆基亲自指挥。如此李隆基实际上又向皇帝宝座迈了一大步。
若换作别人,如此逐步削弱自己的权力,当事者早该恼怒非常。然李旦与常人殊异,他没有觉得这三点建议对自己构成了威胁,反而觉得让妹妹和儿子们各据一方,从此相安无事,如此甚好。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