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人的抗日ⅱ-第6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在派出地面部队的决策上一贯谨慎,相对于美国兵的生命,他们更喜欢出钱出装备。这便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南洋联邦的一些要求,包括一些关键军工技术的转让和买卖。当然,南洋联邦作为亚共体最有实力的国家,也承诺将负担起成员国的安全。

而在一九六二年,南洋联邦和中国的关系出现了意外的坎坷,这使美国暗自欣喜,对于南洋联邦同中国的贸易,以及南洋联邦承认中国,美国一直心怀不满,只是要依靠南洋联邦,又怕『bī』迫使得南洋联邦向“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没有作。现在,中、南两国爆了纠纷和争吵,自然顺了美国人的心思。

南洋联邦与中国的贸易打着民间『jiāo』往的旗号,一直进行得很平稳,而在香港则设有一个大机构,其实质是具有官方『xìng』质的办事处。而中南两国的纠纷就是这个办事处向上汇报的“逃港”风『cháo』所引起的。

进入60年代以后,中国的“大跃进”恶果全面迸。4∴⑧0㈥5赢话费)当时,珠三角一带的老百姓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纷纷致信香港亲友求助。香港亲友便把食物装入锌铁盒子密封起来,用『máo』巾或布把盒子包得严严实实,写上姓名地址,通过邮局寄回大陆。然而,国内zhèngfǔ出于政治考虑,一度下令禁止邮包入境,于是所有的邮包全数折回香港。人们没有饭吃,自然就寻思着往外跑。

更为重要的是,港英zhèngfǔ从一九六一年三月开始实施了新身份证申请政策(俗称“抵垒政策”)。新政策规定,给予那些可以成功抵达市区而又有亲戚朋友接济,加上本身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士签香港身份证。这样的做法,是港英zhèngfǔ为了解决经济高展时期劳动力短缺所提出来的,但实际上相当于变相地承认了非法移民的“合法”身份。

而一九六二年的“逃港”,主要生在那年的五月份以后,因此,当时的香港媒体曾以“五月大逃亡”冠之。据记载,单是在五月十六日那天,便有五千多人,由新界边界地区剪破铁丝网涌入香港。

当时,在宝安县由东至西长达一百五十公里的公路上,外流群众一『bō』接一『bō』,如同浩浩『dàng』『dàng』的“南下大军”一般,奔向边境线。这些试图闯关的人们,主要来自广东境内的广州、惠阳、东莞、南海、台山等地,也有从外省闻风跟来的,籍贯遍及十二个省区。宝安与新界『jiāo』界的梧桐山,是“逃港”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那段时间里,这里差不多每天都聚集了成百上千的偷渡者。同时,公安边防也在这里重兵布防。面对封锁,这些偷渡者自组织起来,常常是青壮年手执木棍在前面,『fù』『nv』和老人在后面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以示威的姿态强行冲关。

除了陆路,还有不少人选择海路。偷渡的地点一般是距离香港四公里的蛇口,这里的海边有大片的红树林,偷渡者往往会躲在林中,趁边防人员换岗的间隙迅下水。当时,中英两国以水为界,不论『cháo』涨『cháo』退,只要一下水,就出了中方地界,无权再管。

而与此同时,由于香港的大街小巷“偷渡客”陡然增加,给当地治安带来诸多问题,使得港英当局也不得不改变政策,严阵以待。警方出动大量警力,二十四小时巡逻,刻意加强了对无证人员的盘查,并准备将大量偷渡者遣返。

华山距离香港市区尚有一段距离,被亚热带树木遮住的山梁茫茫一片。深山老林中,人迹罕至,难得看到几户人家。

然而,在1962年的5月,当越境者的洪流冲到了山脚下时,这片寂静的原始山林,立刻沸腾起来。集结在香港市区附近华山一带的偷渡者,前后人数大约有三万。

华山由于位置正好在边境与香港市区之间,成为逃港者进入市区的一个中歇站。在经过了长途的艰难跋涉之后,疲惫饥饿的逃港者可以在山中稍得喘息,等候从市区闻讯赶来的亲人接他们下山。

逃港者集中在华山,还有一个目的有众多的人聚在一起,相互照应,就是香港警察来了,几百数千人抱成一团,一时也奈何不得他们。

的确,香港警方对于这些数量惊人的越境者,感到十分棘手。先,要驱赶成千上万的逃难者,警力显然不足。其次,对于这些手无寸铁的逃难者,强制的行动有违人道甚至法律,而不以强制行动又难以奏效。何况这些越境者大多都有着亲人、朋友在香港。稍稍处理不当,引起的法律官司会层出不穷。港英zhèngfǔ感到很难办。

据当时香港传媒的统计,以一人牵动十个香港的亲人、同乡、同学、朋友计算,华山的三万人就等于牵动着三十万香港市民的心。也就是说,大约每十个本来在高楼大厦中安睡无事的香港人中,就有一个人要为突然出现在华山山头上的亲人、同乡、朋友的处境担忧。

逃港者中不乏聪明人,他们通过记者,不断把消息带到了山下。《星岛日报》刊登了《百名难民寄语香港亲友》一文,列下了一百多名难民在港亲友的名字,呼唤这些亲友赶快上山来救他们。消息很快在全城传开了,整个香港的舆论更加沸腾,人人都在呼喊“火抢救华山上的亲人”!

当数千名军警被迅调到华山,准备开始大规模的驱赶和抓捕时,消息传来,工人放下铁钳,老板关掉店『mén』,菜农扔掉箩筐……他们赶去华山,去救自己的亲人!据统计,自五月十五日开始,前后共有十几万人次的香港市民,带着食品、饮水赶到了华山,与港英zhèngfǔ的强行遣返政策“对抗”!

在这场明地里的或暗地里的对抗中,香港市民用各种方法将华山上的越境者保护起来。接走、匿藏家中或市区者不计其数。据事后估计,华山上的越境者,大约有五成以上,在市民们的帮助下,最后得以进入市区。当然,这与许多警察的有意“抓捕不力”不无关系。

五月二十一日,港督训词切峻地下了严令,两小时后,在“不行动者作抗命论”的指令下,几千名警察终于开始执行命令,强行把一个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亲人拖开。一声声呼号、哭泣再次撕裂华山……

一批批的越境者被推上——不是,应该说是被强行拖上汽车。其时,上百辆汽车正排成长龙在山下的路边等候。看见亲人上车,圈外香港市民的队伍中又爆出山呼海啸般的痛哭声、叫喊声。成千上万的人又尾随着汽车的烟尘,形成一条条长龙,追向边境的集中营。

按照当时香港zhèngfǔ的决定,偷渡者在送入集中营后,给予两餐丰盛的免费餐,然后等第二天天亮,派车由罗湖桥送返大陆。夜晚,在集中营的外面,公路上、山边上,密密麻麻,到处坐着翘以盼的香港市民,收容营内关着的是他们的亲人、同乡、朋友……他们苦苦地守在营外。

夜晚,星星依旧闪烁,树叶依旧沙沙,墙外人望墙内人,墙内人望墙外人,繁华喧闹的香港今夜真的失眠了。市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都自动熄灯闭『mén』,对华山的事情表示同情。几乎所有的香港家庭都放弃了手中的事,坐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关心着难民营中那些可怜人的命运。

而就在这天晚上,要上『chuáng』休息的港督接到了一份英国伦敦的紧急电报,电报内容令他吃了一惊,“停止强行遣返,相已与南洋联邦总统蹉商完毕,由南洋联邦全部接收偷渡者,船只已在驶港途中……”

 第二百八十四章 吸引移民

对于高层的务实派领导人来说,逃港『cháo』一而再、再而三地刺『jī』了他们的敏感神经,促使他们竭尽全力扭转“极左”『jī』进政策,并最终带出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当然,这是后话。现在的情况却是南洋联邦突然『chā』手过来,抓住这个移民的机会,为新开的几内亚岛增加华人比重。

当然,南洋联邦能够得到英国的同意,解决香港偷渡者的问题,在外『jiāo』蹉商中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黄历认为是值得的。

从目前南洋联邦的版图和人口分布来看,最先得到展的是婆罗洲和苏『mén』答腊岛,工厂企业众多,基础设施完备,人口也集中在这两个大岛上。而几内亚岛归入南洋联邦的时间较晚,展度也很缓慢,主要是劳动力不足在制约着。虽然联邦zhèngfǔ也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华人移民,但相对于现在的生活水平和条件,响应者并不多。岛上华人数量不占优势,这一直是黄历所担心的事情。

南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