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庆兄,我们应该是老相识了吧!”张焕望着他微微笑道。
“不错,若没有张都督反戈一击,我韦德庆岂能有今天,张都督当年之恩,在下铭记于心。”韦德庆毫不留情面回击道。
“彼此!彼此!那我们就看谁笑到最后吧!”张焕向韦谔一拱手,转身便走了。
韦谔一直凝视着张焕的背影走远,他才咬牙切齿地对韦德庆道:“你要记住了,此人是我韦家不共戴天之敌,你若能夺回陇右,我便将家主之位让于你。”
韦德庆也望着张焕的背影,良久,他才缓缓说道:“家主之位,以嫡长子而居,德庆不敢妄想,但若要张焕的人头,德庆义不容辞!”
“咚!咚!浑厚而悠扬的钟声在大明宫上空响起,这是大朝正式开始的钟声,丹凤门广场上地人潮开始涌动起来,大臣们纷纷寻找自己的位子,不多时,数千人便排成了长长的两队,在两名侍御史的引导下,沿着龙尾道浩浩荡荡向含元殿走去。
今天的含元殿上已经被清扫得干干净净,琉璃砖光亮鉴人,大殿广阔而深远,两边早已按三省六部九监五寺的位置排好了坐位,另外,许多在京的地方官、没有担任职务地散官、皇族中人等等也一齐出席了朝会。
“太后、皇帝陛下驾到!”随着殿中监地一声高喊,大殿里顿时安静下来,紧接着,一队队的宫娥和宦官从两边走来,执着罗伞、举着团扇,簇拥着崔小芙和大唐天子李邈从后殿走出。
李邈今天是第一次参加朝会,他地小脸因紧张而没有一丝笑容,紧紧地牵着母后的手,崔小芙神色冷峻,她带着儿子走上大殿,低低叮嘱他一声,李邈便松开她的手,独自走到御座前坐下,崔小芙则坐在他身边,腰挺得笔直,头一昂,示意朝会开始。
“当一声清脆的钟声响起,殿中御史高声喊道:“见礼!”
众臣一齐躬身道:“臣等参见陛下、参见太后!祝吾皇万岁、万万岁!祝太后千岁!”
“诸位爱卿免礼!”大殿上传来的不是小皇帝稚嫩的声音,而是崔小芙冷静而略显得低沉的声音。
“谢陛下之恩,谢太后之恩!”众大臣起身,各自坐了下来,朝会自此正式拉开序幕。
第二百八十七章 朝战风云(中)
朝会已经进行了一个时辰,枯燥而冗长的三读到了尾声,“邺郡刺史裴伽为中书侍郎,可有人反对?”
大殿里一片寂静,反对又能怎么?在内阁新结构图未推出之前,所有的反对都是毫无意义的,除非能举出新任者的重大过失。
“邺郡刺史裴伽为中书侍郎,可有人反对?”
大殿里还是一片寂静,吏部侍郎裴佑见无人反对,便上前向崔小芙施礼道:“启禀太后,本次四品以上官员任命共十九名,全部以三读通过。”
崔小芙点了点头,“人事任免到此结束,下面各位爱卿可有本奏?”
大殿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太后,臣有本奏。”只见裴俊站了起来,大殿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吸引过去,无容置疑,他要宣布新内阁的构成,这个早上已传遍了群臣的消息,将是大唐最高权力机构的重组,三大内阁首臣,六位内阁辅臣,权力层次分明,他们之间的利益纠葛也一目了然。
张焕也和所有人一样,静静地等待着裴俊的宣读,在进殿之前,他已经给了裴俊两个名字,楚行水、崔寓,这是他所推荐的两个内阁辅臣,他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和崔寓商量,或许这就是裴俊所期望的。
张焕的目光向崔寓望去,恰好,崔寓的目光也在向他望来,两人目光一触,张焕微微一笑,向崔寓点了点头。他已经用眼神和表情将自己所想表态的意思传递给了对方。
“微臣欲提请太后修改门荫制度,恢复庆治以前的标准,扩大吏部考的录取名额
裴俊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几乎所有地人都没有想到裴俊上奏的竟然是门荫。而不是新内阁的构成,交头接耳之声开始在大殿里响起,谁也不明白裴俊为什么不提内阁之事,不!有一个人明白了裴俊的真实用意。
张焕地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他已完全明白了,裴俊天平已经偏向了崔小芙,在这个朝会上将不会有什么新内阁推出,即使是有。也将是朝会以后的事。
没有了内阁的存在,崔小芙的权力一下子变得无限大。她可以轻易决定或者否决一个提案,比如朔方节度使。
“门荫的本意是给予有功之臣的一种奖励,只是对我大唐吏制的一种补充,但时至今日,新官选任十之七八都是来自门荫。而进士得官者百中仅一、二,长此以往,不仅新官才俊者日益稀缺,而且民怨沸腾,阻万千士人子望,所以微臣认为门荫已到了非改不可之时,特提出本案,请太后批准。”
裴俊清朗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大殿里已是一片寂静。惊讶、疑虑、赞成、愤恨,所有地情绪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的提案,连吏部地官员没有听说过,这是裴俊的第一次提出,没有经过任何讨论,便直接要太后批准。
张焕依旧在冷笑不止。这还是崔小芙和裴俊二人在继续做戏。相国提出议案、太后直接批准,这就等于在告诉所有的大臣。今天在朝堂上,太后可以决定一切。
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布局,目标就是他张焕。
“相国所言极是,哀家听闻去年九十七名新科进士,录用为官者只有五名,这无疑是对大唐科举制度的严重损害,相国门荫改制一案,哀家批准了,转发吏部执行。”
崔小芙当场在裴俊地奏折上批了个准字,交给了旁边的宦官,裴俊深施一礼,“臣谢太后恩准!”
他眼一挑,迅速地瞥了崔小芙一眼,随即慢慢地退回了朝班,当年,崔圆提出新门荫制度,经过了激烈的交锋和幕后交易,好容易才最终得以通过,可今天废除当年的新门荫制度,却仅仅用了一盏茶的时间,只有裴俊和崔小芙二人的表态,便算通过了,这让许多人都惊疑不止,不知道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崔小芙有些得意的笑了,这就是今天朝会的精髓所在,没有内阁的制约,没有裴俊地反对,那么,一切就由她太后说了算,
她的目光扫了一圈大殿,落在了李勉的身上,下一个,就该是他提出段秀实任朔方节度使了。
“臣有本要奏!”一声响亮的呼声将她的目光向另一个方向拉去,崔小芙的眼睛陡然间眯起来了,她身体前倾,紧紧地盯着大殿上,张焕出列了,他是看懂了什么吗?
崔小芙身上所散发的强烈地敌意连她身旁年幼地李邈也感受到了,他不安地侧头向母后望去,崔小芙立刻便发现了皇上的不安,她地身体随之放松下来,笑着拍拍儿子的手,示意他不要紧张。
“张爱卿,请讲!”
“臣今天要说的是关于我大唐兵制的一些革新。”张焕不慌不忙地从怀里取出一本奏折,向众人微微欠身,朗声道:“众说周知,在天宝六年以前,我大唐实行府兵制,百姓半兵半农,自备衣甲粮草、就近而从军,朝廷则以无偿授田和减免赋税来补偿百姓,此府兵制实施百年,造就了我大唐强盛一时的威名,也使大唐的军队牢牢被朝廷控制,但后来土地制度崩溃,朝廷也无力约束士兵,使得府兵制最后名存实亡,改为募兵制,但不管募兵制也好,府兵制也好,毕竟朝廷都能控制近百万大军,可时至今日,朝廷手中能用的团练兵还不足十万人,且星罗棋布,有的州郡还不到五百人,连当地土匪人数都比不上,能被朝廷所控制的军队还不足区区十万人,传出去实在是让人笑话,可臣也知道若人数多了。地方官府又承受不起,所以臣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说到这里,不仅是大殿里的大臣。就连崔小芙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张焕虽然仅是指团练兵一块,回避了世家和军阀手中地军队,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并不是朝廷不想增加地方团练兵,而是负担不起,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锐减,由近五千万降到一千五百万。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数慢慢上升到了二千二百万。但自耕农的户数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其实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朝廷地财政收入更多的是依靠盐税、商税等来维持,而不是租庸调的赋税。
相对应的。就是地方官府的窘迫,土地上生产出来的财富都到了世家豪门的手上,所以七大世家能各自养兵数十万、数万,也就是这个原因。
地方官府无钱无粮,自然也无法募兵养兵,也就造成了团练兵数量的稀少,如果张焕能解决这个难题,倒也是一大本事。
张焕见众人地兴趣都被吸引过来,连裴俊也十分专注地听他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