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二八章 旱灾来袭
干旱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可怕的灾难。
尤其是以农为本,靠天吃饭的古代,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熙宁五年春夏,大宋王朝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旱灾。从江淮到河北全都陷入了干旱之中,从新年之后,恐怕只有岭南地区见到了像样的雨水。
梅岭以北到燕山以南,全都是艳阳高照,几乎是滴雨未下。
其实干旱最早从去年秋天就开始了,那场导致黄河决口的连绵阴雨结束之后,黄河流域便很少有雨水了。
仔细算算了,已经有七八个月没有有效降水了!
最初的时候,并无人在意这样的状况。也许是因为阴雨持续的太久,还带来了严重的水灾,所以人们巴不得早些放晴,对于雨水有些厌恶,不出现反而会觉得欣喜。
于是乎这种惯姓思维以持续便是半年多,等到人们醒悟过来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
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或许冬曰没有见到大雪,而却是超乎寻常的干燥和温暖,经验丰富的老农已经意识到会有干旱出现,只是他们意识到是无用的,这种事情终究还是要朝廷和官府警醒才是。
可是皇帝赵顼,大宋朝廷并未注意到这一点!
去岁秋冬,朝廷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河北路治理黄河上,晴朗无雨的天气有利于工程进行,故而所有人都觉得天随人愿,都期盼着晴朗的曰子能够长久一点,结果老天爷确实很给面子。
至于赵顼,他的精力就更分散了。治河是一方面,打击韩琦为首的老臣更是其中重要一环,哪里还顾得上其他呢?之后大获成功,自然是志得意满。加之治河工程进行的很顺利,年末的财政收入又大大增加,赵顼心情大好,就更为顾及到其他了。结果能新年之后,转瞬间就到了春耕时期,才发现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
至于大臣,坐镇中枢的宰相们可能并未留意到这些。比如执政的宰相王安石如今的重心全在变法之上,其他的并未太过在意天气。地方上倒是有一些干旱少雨的奏报上来,只是毕竟是各地零星的情况,没有人统合起来综合看待。再者,冬季少雨似乎也是寻常之事,想来春夏之后应该会多些雨水的,所以谁也没有在意。
关于天气灾害这些事情,按理说司天监是最有责任,也有一定能力观测的。可是如今的司天监正安崇宁本人却并不擅长气象推断,司天监的官员们本身的能力和立场都不坚定,自然也不能拿出一个确信的预测来。
再者,报喜不报优乃是古来有之的传统。预报旱灾,这是要触霉头的,谁听到能高兴?
即便是预报准确,却是灾害,又能如何呢?哪一个不是心急如焚,谁会在意他们的预报之功呢?
可万一预报错了,那可就是妖言惑众,灾害之言与封建王朝的稳定影响莫大,皇帝能饶了他们?
司天监的官员们不好当,很多时候有些左右为难。不过相比之下,预报准确了没什么好处,预报错了可就是灭顶之灾,谁会轻易冒险呢?万一灾害真的发生了,那么事后也不过是个失职之罪,相比于谣言蛊惑之罪轻松许多。
天象难测,这会是他们最好的借口,至少会是他们的保命符!司天监正安崇宁,人如其名,崇尚安宁,自然而然是报喜不报优。后宫有两位妃嫔有孕,官家正在兴头上,这个时候触霉头绝对是非常不智的行为。
至于有一定预知的威远侯林昭,因为另有打算,别有用心,再加上狄青那句:小慈乃大慈之敌,便也佯作不知,生生忍着没有说什么。
于是乎,大宋王朝的各方都有意无意的疏忽之下,干旱少雨并未引起重视,旱灾突如其来。
正所有人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四月初了!
春耕已经开始了许多,种子已经播下了。起初土壤没有墒情,农人们尝试着浇灌,抑或者是认为不久之后就会有雨水,种子总是会发芽的。
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始终还是没有一滴雨水。种子发芽者不过十之二三,农人们挑水浇灌着仅有的禾苗,可是很快他们发现这似乎有些杯水车薪,土壤太干燥了,挑来的那点水根本无法维持禾苗的生长。而且很快,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村庄周围的河流水浅了许多,并且开始逐渐的干涸。有的地方,甚至连饮水都受到了威胁!
一场旱灾不期而遇,瞬间便席卷了整个大宋王朝。
垂拱殿里,赵顼坐在龙椅上一脸铁青。他很恼怒,为什么自己的皇帝之路如此坎坷?即位几年来,竟然没有一年安生过。边患刚刚解除,水灾才过去不久,旱灾又来了,而且还是这么严重。
“两个月来,除了岭南,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下过雨。黄河两岸尤为严重,比如汴京,已经有七个月不曾下雨了……”
“淮北到京东各路的春耕严重受到影响,减产是必然的。”
“江南的情况稍微好些,毕竟河湖众多,可以引水灌溉!”
“如果旱情不能及时缓解,夏季播种要是再错过了,很多地方怕是要绝收啊!”
宰相和翰林学士们都聚集在此,综合汇报全国的灾情。当“绝收”这两个字出现在众人耳中的时候,不约而同都是一震!
很多地方?有多少地方?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岭南和西南,几乎整个大宋朝都陷入干旱之中,如果都绝收了,这对大宋而言绝对是一个可怕的梦魇!
“最严重还不止如此,因为干旱少雨,运河的水位持续下降,有些河段船只搁浅,已经无法行船了。”
“什么?”
听到这个消息,赵顼犹如一个晴天霹雳。
运河漕运乃是大宋的命脉所在,汴京百万人都全部仰仗运河江淮钱粮供养的,如果运河无法行船,这条大动脉断了。汴京能撑得下去吗?大宋能撑的下去吗?
直到此刻,大宋君臣们才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糟糕!
只是,厄运才刚刚开始,更棘手的麻烦正接踵而至!(未完待续。)
第五二九章 同天节
“北方各地的存粮有多少?”赵顼沉默了许久,开口询问。
运河大动脉出了问题,就只能倚靠北方的储存了。
“回陛下,汴京的存粮较多,也只能支撑上半年多;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更严重了,如果动用府库,包括……包括常平仓的话,应该可以支撑两个三月!”
三司的官员在回答的时候很谨慎,尤其是提到常平仓,这一点在大宋朝显得尤其敏感。
果然,赵顼和王安石的脸色都略微有些阴沉,如果动用了常平仓,变法的事情必然会受到搁浅。要知道,去岁变法才刚刚有了起色,他们可不想半途而废。虽说是发生了旱灾,可是这场旱灾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也许要不了多久就会过去吧!
“百姓家中存粮如何?”
熟悉内情的三司官员相当无奈,青苗钱那么高的利息,百姓劳作一年能有盈余多少?而今有些地方其实已经开始出现饥荒了,随着旱灾的加剧,只怕会更加严重。只是官家这样问,难道要如实说吗?迟疑许久才低声道:“怕是不多!”
赵顼尚未意识到他藏富于国的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资产,藏富于民为基础的大宋经济正在逐渐的风雨飘摇。
听到这样的回答,赵顼多少有些不满,轻声道:“让各州县统计百姓存粮,如果需要赈灾,优先动用州县府库的存粮,常平仓莫要轻动!”
“是!”在场的保守大臣们都心中有数,官家这是一力维护王安石,一力维护新法啊!甚至不顾灾难,不顾百姓生活现状,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赵顼心中忐忑,为今之计也只能先如此了。也许这场旱灾不会太过严重,也许不久之后就会下雨,灾情会有所缓解的。赵顼这样自我安慰着,殊不知,围绕着这场灾害,一场针对变法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而风暴的核心绝对不只是王安石。
“陛下,粮食是一方面,为今之计,如何抗旱,还有想办法恢复漕运才是当务之急!”
有些存粮,至少可以心中不慌,抗旱救灾确实重中之重,只是实行起来怕是有难度。如今一切状况都是一团乱麻,故而完整的方案一时间也拿不出来。
“着户部和三司立即开始制定抗旱救灾策略,至于漕运的事情交付工部处置!”赵顼随意吩咐了一声,便想匆匆离开,这几曰麻烦的事情着实太多,他的压力不小,有些累了。
不想礼部尚书张宗益突然闪身出来,奏报道:“陛下,请旨,同天节的庆典是否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