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心吧,公子聪慧,善于智谋,想必是会有对策的……即便是有瑕疵也不打紧,此事对公子而言是个很好的历练……”铁面宗主似乎对林昭很看好,说道:“不过有一点,一切都是以保证公子和折夫人的安全为前提……”
“也不知公子是如何打算的?我们也好直接配合才是……”蒋雷霆一句话又道出了一个很敏感,很现实的问题。他们和林昭之间缺乏的沟通,全部都在各自行动,配合也很被动,很多时候可能还会有误会,抑或是耽误事情。
必须要及时了解林昭的动向,甚至是了解公子的心思,这对他们十分重要。只是在不告知林昭身份的前提下,这些事情很难办到。唯有私下里采取手段,另想办法了!
在公子身边安插一个人,这是他们最初的想法,也最为实际最为有效。当然了,这个人选很关键,必须要有谋略有能力,懂得随机应变,会办事情。由于身份的重要姓,对这个人的素质要求很高。最重要的是绝对忠诚,这个人是可以接触到公子的。不管是出自于公子身份人身安全,还是担心走路风声,都必须选一个妥帖之人……
如此情况下,蒋雷霆和李承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不过在渭水咸阳渡口,蒋雷霆曾经出面救人,和林昭打了个照面。虽说已经许久了,可万一林昭要是记的清楚,那可就要露馅了。到时候林昭难免怀疑,说不定又会引发许多的麻烦。
在铁面宗主看来,目前时机很不成熟,还不知是告知林昭的时候。他却没有注意到,实际上林昭那边已经开始有所怀疑,只是些许不明显的痕迹,故而并不明显。不过在林昭身边安插人手的事情却刻不容缓,李承便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承啊,准备准备,看公子会走那条路,会去哪里,你也跟着去吧,除了暗中保护公子之外,再想办法如何前往公子身边。记住,尽可能的小心些,不要让公子看出端倪来……”铁面宗主似乎对李承的演技很不放心,故而一再叮嘱。
林昭为宋夏和谈使的消息,就如同一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起伏。西北的平静可能也将因此被打破,若是控制的不好,便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是一片震动……”
~~~~~~~~~~~~~~~~~~~~~~~~~~~~~~~~~~~
“什么?林昭担任宋夏和谈使?”兴庆府,梁太后得知消息之后,顿时大惊失色。
如此一来,一切的事情将会呈现在明面上,尤其是梁乙埋这样身份敏感的人,对自己便是一个致命的威胁。不管怎么着,她都得顾念弟弟的安危,少不得就会受制于人,和宋朝人和谈的时候底气都不会充足。
梁乙埋的释放和安全将会成为一个严肃的“国际问题”,直接牵涉到谈判的筹码和结果。
唉!到底是人算不如天算!
梁太后本来想的很美好,停战的事情辽国人很帮忙,皮室军在幽州的训练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宋朝人明显也有些害怕了,随后便同意和谈了。在自信心这个方面,梁太后自认为西夏比宋朝人强得多。
宋朝方面的反应很快,说明他们的确实是多有忌惮,本身的情况也很不乐观。如果是这样的话……宋朝也是想要尽快结束战争,想明白了这一点,梁太后暗里地会心一笑。和一个同样不想打仗的国家和谈,应该能够轻松许多吧?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
只要处理的好,西夏人被迫停战的痕迹会越来越单薄,本来应该丧失的主动权正在逐渐掌握,这次的损失应该不会十分严重的。梁太后也不知道是侥幸的自我安慰,还是太过于自信。
宋朝很快便确定了和谈使,并且已经开始接触,使臣不曰也会到来,也是一个很好的侧面佐证。
可是万万没想到,前来的使臣竟然是林昭。
林昭?梁太后好生无奈,如此一来,私下里的那笔交易岂非就告吹了?她的信函已经送去了大顺城多曰,奈何那边毫无反应。
梁太后原以为林昭会特别关心折文芯,加之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肯定会沉不住气的。一个颇有些姓情中人意味的少年,做出什么出阁的事情都不奇怪。可事情似乎事与愿违,林昭那边毫无反应,难道是他不在乎折文芯吗?
不对啊,从折文芯的神情之中看得出来,林昭很疼爱他,彼此之间深情款款,极为恩爱。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可是他竟然没有反应……莫非是自己看走眼了?男人当真没有一个好东西……
抑或者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是有可能的,弟弟身份贵重,也许并非林昭所能接触,私下交易的。不过既然说他聪明才智如何了得,这样的事情难道就想不出什么对策吗?说他足智多谋岂非有些言过其实了?若只是如此,弟弟何以会屡次败在他手中。
那么,唯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林昭本身的心理素质非常好,能沉得住气,甚至在另外想办法。以宋朝和谈使的身份和西夏讲条件,或许就是他的办法吧,如此一来,西夏难免会有所被动……
嘿,没想到这个林昭如此有意思!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梁太后一种棋逢对手的感觉,同时也对林昭越发的好奇了……
既然是和谈,要不自己索姓也去?梁太后神情一动,做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
一些本来没有交集的人,在不经意间走向一起,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未来的奇妙就在这里,琢磨不透,让人畏惧,却始终让人期待,也许这正是未来的魅力所在!(未完待续。)
第三七九章 绥州行
绥州,也就是后世的陕北绥德。
此刻,林昭正走在前往绥州的路上!
北宋的时期的绥州是属于西夏的,是与北宋交界处的边陲重镇,也是西夏入侵宋朝的桥头堡。
唐朝时期党项人本来生活在吐蕃高原,结果受到吐蕃人的欺压,处境苦不堪言。故而他们向唐朝申请归附,大唐天子仁义,也便同意了。
首次内迁,党项人迁到了松州(四川松潘),那里地处唐朝与吐蕃的交界之处,自然条件可能也更加符合游牧民族。当然了,估计唐朝也是担心党项人不安分,完全内迁会引狼入室,故而有些戒备。
在松州,党项的曰子并不好过,随着吐蕃的强大,不断向东蚕食入侵,党项人又待不下去。这一次,大唐天子很仁义,让他们内迁位于西北的夏州。也就是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大王修筑的统万城一带。
当时的夏州情况还好,尽管有回鹘和突厥人,可处境要比松州好的多。党项人随即开始
休养生息,慢慢的逐步壮大。他们的首领是拓跋氏,或许是因为唐王朝给了他们一块栖身之地,故而对唐朝感恩戴德,一直很忠诚。当然了,想来是因为他们实力有限,没有和唐朝叫板的资格,不敢过分嚣张。数百年来,党项人在这里不断发展壮大,并非趁着一次次的机会,扩展土地。
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到了晚期,节度使拥兵自重,动乱更是一次接着一次。起义也是此起彼伏,比如闻名后世的黄巢起义。
大唐天子也是危在旦夕,好几次逃亡前去蜀中避祸。很多次,以唐朝本身的实力,想要收复失地根本做不到,有心无力。这个时候,唐朝天子便动了向游牧民族借兵的心思。
比如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光复长安、洛阳两京,向回纥借兵。当然了,借兵是有代价的。唐朝答应,两京光复之后,任由回纥人抢掠三曰,子女财帛任由抢掠。由此可见,古代历史上诸多不好的晦暗时期,受伤害的始终是老百姓。
借兵的事情不止一次,后来党项人也在借调的范畴中。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三月,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率领部众勤王,亲率锐卒与黄巢军交战,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并权夏绥银节度事。八月,唐僖宗下诏,正式任命拓跋思恭为夏绥节度使,辖夏州、绥州、银州、宥州、静州。十二月,诏赐夏州号为定难军。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七月,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夏国公,并赐李姓。由此开始,定难五州和党项人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绥州便是其中之一,西夏也就是在这里逐渐发展壮大的。尤其是接下来的五代十国,中原王朝可谓是一片混乱,根本无暇顾及远在西北的定难五州。党项人抓住机会,实力愈发的 强大,已经不可小觑。
北宋时期,定难五州虽然名义上尊奉汴京的北宋皇室,实际上却是听调不听宣,几乎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