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朗忽然带领手下折向西方。
  离代州城仅一百余里便是陈家谷。
  就在古长城脚下。
  此行不仅要看看幽云十六州的一些情况,还有许多谜团未揭开,例如杨业之死,例如为什么汉人疯狂地反抗宋太宗收复幽州。
  来到陈家谷,一个小河谷地带,往北便是一些山脉,长着一些树木,杨业临行前对潘美说,这次我出兵是死定了,我是个降将,早就该死,主上反让我领兵,我今天便以死来报答主上。我做了你七年下属,什么也不求,只求你于陈家谷埋藏引箭手,我败下来的时候,若没有接应,必会全军覆没。
  说得十分哀切,潘美答应。
  杨业指的伏兵之所,大约就是这道路两侧的山岭,让潘美将弓箭手埋伏在山道两侧。
  郑朗默然地看着陈家谷,河谷不大远处长城毁坏得几乎都看不清楚。近处有几个稀疏的小村庄,才是二月初,山岭上还有一些积雪没有融化。有几个牧民赶着几十头牛羊在山上放牧,牛羊在艰难的啃着鹅黄浅草几个牧民穿着破旧的袄子,好奇地看着这一行人。村庄边上还有几口古井,除了一些儿童好奇的走出来,看着他们一行,村庄很安静,已经看不出当初古战场的印记。
  郑朗说道:“走。”
  向北去的,从陈家谷去狼牙村有道路,不及宋朝的官道畅通无阻但也不小。不然杨业不可能让潘美派伏兵隐于陈家谷接应。郑朗是看一看倒底陈家谷离狼牙村有多远骑马需要多长时嘛,能不能派出斥候。
  当年的事潘美责任不大,但说一点不负责也是不可能。
  开始杨业很理智,中东路大军败退,仅是西路军队无法支撑,应听从宋太宗的诏书,将云朔寰应四州百姓趁契丹主力军队未至之时,及早移民于太原。正好后汉打了很多年整个河东路缺少百姓。幽云十六州九成以上是汉族百姓,不存在排斥的反应,当然也不会造成李士彬部下反水的情况。将民众先迁往石蝎谷,派上千弓箭手伏于谷口,骑兵在中路声援,移民任务就能顺利完成。
  监军王侥不听,非要派杨业出战。潘美在中间持中立意见,没有作声,杨业被王倪屡屡相激,只好含悲出战。但他碰到契丹最强的名将,也是一员智将,耶律斜轸,故意派军队诈败,将杨业诱到朔州城南三十里地外的狼牙村。时间杨业是凌晨出发,正午于狼牙村与耶律斜轸发生激战。在狼牙村耶律斜轸布下天罗地网,但杨业居然杀了出来。且战且退,傍晚时到达陈家谷。
  潘美派了伏兵,看到杨业久不归,王倪让潘美将伏兵撤回。杨业来到陈家谷,见无一援兵,抚胸痛哭。然后率领一百余手下与数万契丹人血战,无一人投降,全军覆没。杨业于此手毙近百名契丹兵士后,被强行抓俘,绝食三天不降而死。所以史书说他是战死,而不是被俘。这是官方的说法,也为后人采纳。杨业很勇敢,很忠心,但决策上有失误。
  当真出现这样重大的失误,要知道正是因为有杨业存在,宋太祖征伐后汉失利。说明杨业军事才能不亚于赵匡胤。怎能出现这样的失误?郑朗追究的便是这件事。
  骑啊狼牙村,再迅速折回来。
  看了看沙漏,来回才一个时辰。真的不远,仅四十几里路,顶多五十里路。若是斥候骑快马打探,速度会更快。
  郑朗看着沙漏,心中异常悲愤。
  非是如此的。
  为了遮丑,这段壮烈的历史被一些人掩盖住。
  杨业之所以如此,是用自已为诱饵,将耶律斜轸诱入陈家谷,伏兵四起,他又与契丹人激战了半天,契丹兵士成了疲军,那么必然反败为胜。但来到陈家谷居然……于是杨业这才抚胸大哭,连死都不怕的人,何必要哭!
  就是撤兵,也要派斥候看一看,真的不远。杨业也没有游离于斥候侦察范围之外,四十几里地,又有大道通达,对于斥候来说,又算什么?为什么潘王二人撤退时,不派斥候看一看,真的不需要多长时间。
  契丹的官员已经闻讯赶到。
  郑朗正在祭拜杨业。
  契丹人起重英雄,杨业的事迹还是从契丹传到宋朝的。一个个默不作声。
  拜祭后,郑朗写了一封信,让侍卫送回雁门关,让张亢带给赵祯。赵祯看后久久不语。
  也不会真的翻案,很麻烦的,过了大半天说道:“赐杨家一千匹帛,一百万钱。再替朕查一查,杨家还有什么后代。”
  杨家的后代很多,非是象杨家将里写的那样,战死的仅有一个儿子杨延玉,其他几个儿子活得好好的,还有一个大将叫王贵。后来还有一个有名的王贵,乃是岳飞手下大将,正是此人出卖,诬陷岳飞罪名,才使秦桧找到借口将岳飞下狱。两个王贵,天壤之别。
  陈执中说道:“陛下,臣怕郑朗此行,会激怒契丹。”
  还没有出使呢,先拜祭杨业,未免有些不大好。
  赵祯摇头,说道:“陈卿,你不懂,郑朗是在向朝廷示意,杨业是榜样,即便是死,他也不会投降契丹人。”
  大殿里一片安静。
  但赵祯的话几乎都能相信。
  自去太平州湖上处理纠纷时起,郑朗就胆大包天,到了西北,更是身临第一线,向我开火吧。赵祯说完叹息一声。象这样的良臣终是太少了,若是大宋再有十个八个的,何愁宋朝不强大。
  再看看境内其他官员,往往几十名盗贼一来,吓得开门投降。不能比啊,一比会吓人一跳。喃喃道:“太宗对杨业恩宠,杨业以死相报,未免太过惨烈……”
  他不希望郑朗也发生类似杨业的事。
  然后看着北方,这一刻,他有些痴了。
  赵祯也猜对了,但郑朗还有一个用意,赵祯没有猜到,郑朗也怕,石介都死了,夏棘还能诬蔑他逃到契丹去。自已去契丹,想脱身,得要很长时间,天知道朝廷这群妖人们说些什么?三人言虎,到时候黑白颠倒,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李陵?
  信送走,这才与朔州契丹官员说话。
  朔州的知州小心地问:“郑相公,怎么从雁门关出使我朝?”
  不对啊,也不合规矩,朝廷派了接待使,但接待使去了幽州。
  郑朗答道:“在下对杨业十分敬仰,这次出使北朝,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所以特地绕道代州,过来看一看杨业战死的地方。”
  诸契丹官员默默不语。
  郑朗徐徐再次返向朔州,两国和平多年,什么仇啊恨的,渐渐化解。况且多是汉族百姓。随着种种小道消息传扬,契丹逼迫寒朝交出郑朗,有可能郑朗会重用,于是郑朗的事迹在契丹境内广为流传。
  传得更邪。
  能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相比。
  城中的百姓万人空巷,一起挤集来观看。
  其实有什么好看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么有什么不同,一身白袍。这也是创造着两国史上的一个特倒。是丁忧期,郑朗辞去所有官职,严守着儒家丧礼。


 五百三十八章 用春秋放虎

  韩知古早年被俘为奴,契丹倾向很严重。发达还是自韩德让起才开始兴旺的。更早的是韩延徽家族,未入契丹之前,曾为幽州观察节度使,其父韩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就活动在幽州一带。所以韩延徽入契丹后,事仕四朝,颇受重用,其子孙兴旺发达程度一点不亚于韩知古家族。
  刘家曾是唐朝卢龙节度使刘怦后代,其子刘守敬见中原战乱,与赵延寿一起投降辽国。其家族也显贵一时,有数子娶契丹公主,为驸马都尉。最荣光的先是刘景,后是刘六符。
  马家便是石晋朝青州刺史马胤卿后代,辽太宗举兵灭晋,其人不降,辽太宗义而释之,迁其族于幽州医巫闾山,从此子孙事辽,最有名的是马人望,一度为参知政事,南院枢密使。还有一家,马直温家族,其世族居于此地,雄居燕蓟。所以让后人无法分清。
  赵家的赵思温曾任后唐平州刺史兼平营蓟三州都指挥使,降辽后因为其英勇善战,颇受契丹器重。
  这本来没有什么。
  但契丹境内不是采用宋制,而是继续保留唐朝制度。也就是一个大家族,庄下有许多部曲与客户,实际就是奴隶。连同客户在内,都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可以任意笞打买卖部曲、奴婢与客户,甚至决定他们的生死。
  而东家自己则拥有无数庄宅田园、奴仆人户,牛驼车马,不能知其数,至于所藏的黄金白玉、珠犀佩带、器合衣物、玩好之具,用筹都算不过来。契丹朝廷无奈,做法太过份了,派人清查隐户,屡屡不得。逼得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