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6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这长达近八百里的漫长分隔线上,大肆植树造林,而且基础也很好,辽河下游因为汉人种植,许多森林被砍伐,导致辽河河水略有些浑浊,不过上京一带森林破坏得还不严重,包括这一线,因为地广人稀,许多地区本来就存在着密集的山林。
    宋朝要做的仅是拨出一笔款子,将这些山林联在一起,然后在里面再种上一些长满棘刺的灌木与爬藤植物,再于各处关隘设关卡,那么既然与大漠相互来往,通商,以及沟通,也能起到防御作用。
    而且未来这条宽达几十里,长达七八里的密集丛林地带,也能很好地保护着未来中平府的水土。
    甚至阴山森林成形,可能以后幽州都不会出现沙尘暴。
    当然,没几人那样想,关健要的还是它的防御作用。
    不过才开始规模不是很大,现在需要是东北人心安定,必须要轻徭薄敛,包括徭役。
    明年才能规模更大一点,可能要持继到宋九离开东北四五年后才能结束。
    秋天渐渐到来了。
    宋九先到了沈阳,带阳的州城很多,沈州又变成了沈阳。
    东阳府依然以东阳城为中心,不过在宋九有意引导下,中心渐渐向沈阳偏移,因为它是去吕阳、长春以及高丽的交通枢纽,而且在水路上东阳府有东梁河,沈州有西梁河,大家彼此彼此。
    于是幽州路第二个书院出现,第一个书院是在幽州,在辽国南京城国子监基础上改造的,赵恒车驾在幽州里扩建,并且赵恒亲自题字,沈阳乃是第二个书院。
    未来还有,上阳府,吕阳府,与中平府、长春府将会陆续建设四个书院,教导各族子弟读书识字,包括各个羁縻部族也可以派子弟前来读书,甚至教导经义礼仪儒学的,还可以推举其中优秀子弟来京城参加科举。
    宋九主办了揭幕礼,又去了沈州郊外,哪里有一样好东西快成熟了。
    不过因为它又招来一个好邻居……(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八章 黑土地
    原来辽国要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耕种文明,一个是游牧文明,如果说将两个文明融合在一起,辽国做得算是比较不错了。
    而且宋九认真地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辽国的模糊化治理。
    他们潜意识地诱导百姓定居耕种,但从来不强迫,这才是辽国两种文明成功的内在原因。
    因此自幽云开始,一直到中京上京辽东一带,多是耕种文明,但不完全是耕种文明,幽州几乎是彻底的耕种文明,到了山后渐渐开始出现一些半耕半牧现象。
    越往北方去半牧比例越重,不过辽国击败了渤海国后,有意将渤海百姓迁徙,造成了文明断档。这就象史上的宋金对峙,江淮因战乱,重新回到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种方式。
    因此原先生女真各部文明越来越落后与封闭,于是耕作方式反而随着时间推移也变得落后,在耕种不能保持温饱的情况下,又因为地形天气等原因,不能大规模的游牧,于是女真各部也学习更北方的室韦人,半耕半牧半渔。
    而且作物也有些不同。
    如今还是暖冬,总之天气比较暖和,因此幽州南部甚至还可以种植水稻,只是产量有些低。
    到了北方则完全是麦、粟与豆。
    甚至到了女真人哪里,麦占的比例都不大了,以豆粟为主。
    直到宋九去了辽东,有意让乌玄明引进辽国的一些优良春麦种子过来,渐渐种麦的百姓才多了。
    但这还不行。
    为什么宋朝麦价与米价相差了三倍多?难道面食如此难吃?
    还真难吃。
    原因就是脱壳技术。麦因脱壳技术不行,里面有许多麦麸。所以在宋朝米比麦贵得多。麦如此,就不要说高梁小米了。
    至于豆类倒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在中国当食物的历史更古老,几乎与高梁一样的古老,至于麦与稻米都是后来才出现的。不过天天吃黄豆,也不用天天吃黄豆了,就是天天吃红薯,也会让人吃反胃的。
    然而宋九自有底气。
    那就是稻。
    要感谢架空小说,让他无意中看到东北水稻的历史,那就是从倭国那么引进过来的耐寒稻种,这才揭开了东北农业的新天地。
    以前去了辽东。回到宋朝后,宋九看也看到了,听也听到了,便在心中构想东北的种种治理情况。
    当然,在那种情况下只是想一想,不能说出来,否则会让人感到很可笑的。
    比如民族问题,宋九提出的便是相互通亲,融合。平等,尊重。
    汉人也不高高在上,然而也不准番人凌驾于汉人之上,特别有惩于史上同治回乱。宋九又提出了对待宗教以及民族信仰与风俗习惯,可以去影响,但不可以去侮辱。实际往后去,汉人情况很惨的。一次又一次被异族屠杀……然而顾全大局,不能将另一个时空汉人的历史代入到这时候来。只是宋九在中书里提议。甚至让赵恒公开颁发露草,向天下申明,不管什么宗教,朝廷都可以尊重之,但有几条,一不得谋反,二不得鱼肉百姓,三不得拜祭邪神邪鬼,特别一些蛮族与番族杀人祭鬼神,四就是不能传扬带攻击性的教义,特别是什么“圣战”之类的,不管什么宗教,皆不得在宋朝出现。
    然后又露草,若是不违反这四条前提,不触犯大宋律法情况下,因岐视对方而产生纠纷,无论什么种族,一律追究岐视者的责任。
    正是因为这道诏书,西北在迅速融合中,几乎可以与南北朝的北周速度相比。
    只是秦州番人因为朝廷力量还没有达到西侧与河州哪里,依然贵种(指看重个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种族,在宋朝有两个种族因仰慕汉人而出现借种现象,一是倭人,二就是秦州番,主要原因在史上秦州蕃人与宋朝没有太大的矛盾,而且他们血脉中带的汉人比例比较多,大多数是汉人蕃化,因此对汉人不是很排斥)。
    其次便是眼前的作物,来自倭国的水稻。
    当时想到了,可是水稻与麦粟不同的,它是一种高产作物,宋九只是想一想,并没有将水稻传播给辽东,害怕因此使辽国进一步强大。
    直到去年大凌河一战结束后,宋九才让一些海商去倭国,带来许多优质稻种。
    并且又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河北百姓过来,同时各个屯田因为许多兵士多是农民出身,平时也耕作,于是在辽东各州府成立一些试验点,汉人耕种,让辽东百姓观看学习。
    来到宋朝久了,宋九有时候都自动遗忘掉前世那种高产。
    辽东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先进的耕种方式,几乎所有试验点里的庄稼都在疯狂地生长着,特别是水稻。
    宋九让小吏认真丈量田亩,然后下令收割。
    来观看的人不少,有王曙与东阳府诸官员,还有更多的当地百姓。
    这种稻子自开始结穗起,就起来许多百姓的注意。
    都在好奇它的产量。
    它仅是试验田,在深沈州这里只有两百亩,但收割的人多,甚至看热的百姓也过来帮忙,第一天收割完毕,第二天晒干,第三天就将稻谷打下来了。
    然后称重量,居然达到一亩近四石半的高产。
    “东北可定了,”王曙说道。
    这个重量还不是标准重量,要继续晒去水份,还要扬去稗子杂粒与灰尘,但不管怎么说三石半产量有了,当然它是试验田,推广后产量必然会下降。然而与棉花一样,随着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与进一步进化,若是官员主动教导大家选种,以后产量又会慢慢上升。
    想一想东北有多少土地吧。并且大多数是土壤肥沃的黑土地,官员曾经大约估算一下。若是东北全部开发出来,可以获得近三百万顷以上的优良耕地。
    一亩三石。一顷三百石,三百顷三亿石,仅是这个产量便能养活五千万人口,八百多万户百姓,然而如今东北才多少人口,户籍上只有三十几万户,实际也不过五十几万户。
    民以食为天,能吃饱,那个百姓。不管他来自那个种族,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谋反?
    宋九点点头,账不能这样算的,虽是黑土地,但必须开垦出来才算是黑土地,但这个产量没有让他失望,又说道:“可以通知各州府,这种稻子不得作为食物吃掉,而要全部保留下来。到来年选种时一律用浓盐水浸泡,选用其饱和稻谷做种子,向东北所有百姓发放。”
    小吏准备写露草。
    宋九忽然补充了一句:“不过想换这种稻谷,必须让百姓用五斤豆。或者十五斤粟来交换。”
    “这没有必要了吧?”王曙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