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5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岐沟关失败后,这个高待遇的抚恤与奖励制度,曾经一度遭到许多大臣的攻击。道理简单啊,赏就赏吧,全国百姓一起勒紧腰带度日吧,但你们得打胜仗。
    可结果呢?只有两个文臣表现亮眼,那么养这么多武将干嘛?
    甚至还保住了宋九的位子。
    若是败了,无论赵普如何用手段,宋九绝不会落得侯莫陈利用那种惨烈下场。但西府位子未必能保住了,而且破坏的更多。也许赵普有功吧,自从他入主中府后,事务渐渐变得有条理起来,赵匡义也不再象以前那样忙碌了,这就是本领。但宋朝变得越来越羸弱的局面,同样是赵普与赵匡义一手铸就的。赵普为主,赵匡义为辅。
    不过这一战遗留的问题同样很多。
    辽军伤亡惨重,宋军同样伤亡不轻,主要前期兵力分散,被辽国各个击破,伤亡了许多兵力。以及许多百姓遭到涂炭。还有关北沦落。若不想收回幽云,关北丢就丢吧,反正防御困难。若想收,没有关北等地为跳板,北伐更困难。
    虽然唐河大捷,给宋朝这个春节带来喜悦的气氛,赵匡义仍下诏让文武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
    首先温仲舒先让疏章。没有亮点,赵匡义为了鼓励大家勇跃发言。赐温仲舒紫金鱼。
    那就上书吧。
    这一战实际能看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辽国想南下就南下。如为什么李继隆不听赵匡义的诏书,主动出战却能大胜?李继隆不是干过第一次了,在满城违诏,在朔州违诏。而且这个诏书是宋九默认的,难道宋九不懂军事吗?再说战斗力,数次失败后,都认为辽国很强大,耶律休哥是战神,然而为什么耶律休哥率八万最强辽骑。李继隆只有一万来宋兵,其中大半还是步兵,为什么能打败他?并且是在契丹最拿长的野战击败耶律休哥的。
    因此张洎上书说了两条。
    原来中国所持者,就是朔塞以南,地形重阻,深山大谷,连亘万里。所以冒顿称雄代北,与汉争锋仅白登而止。突厥虽强,始终无法威胁河洛。但现在飞狐关以东。一起被契丹占有,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所以辽国想怎么下就怎么下。
    第二个原因就是将从中御。
    朝中大臣懂军事的不多。后面张洎就不大好说了,包括陛下你也同样不懂,然后在京城布阵图的啥。吩咐前线将士按照它去打。这能成吗?懂的人看到这些不好的策略,没有信心打。不懂的人按照这个策略去打,然后就是大败。
    再者就是河北的地形。
    没有办法。只好筑堡砦防御。也许它是起了作用,但敌人来临的时候呢。因为兵力少,诸砦堡官兵只好据砦不出。出也不管用,正好是送辽军点心的。甚至因为堡小兵少,被辽军一一攻破。
    这个说得有些过了,若无这些堡砦,辽军早在前年就将铁骑从容率到东京城下,至少河洲会倾刻化为灰烬。
    不过张洎说的缺点也是事实,而且筑堡越多,分兵越重,然而辽军呢,始终保持着绝对的兵力优势,难道指望着前线将领时时发生着唐河之战的奇迹吗?
    所以面对这个地形不利,以及将从中御的缺陷,于河东河北建两大镇,各统十来万之众,环重镇旧城,广创新寨,以此为中心,屯集优势兵力,然后列举烽火,再选精骑为斥候,那么随时能集结优势兵力,迅速决定战与防。这样地形劣势就会扭转,也没有了将从中御的缺陷。
    并且张洎最难得的是清醒地认识到因连年征战,所以要做两手准备。燕云是门户,不要丢。但暂时可以与辽国议和,先将国内恢复过来,罢天下不急之务,停土木之功,减官吏之冗员工,省锡赏之优泽,收聚财货,训练师徒。那么只要过几年,国家强大起来,陛下再亲御六戎,饮马长城,勒兵于单于之台,焚老上之龙庭,乌桓之罽幕。
    估计老张也害怕这封奏章呈上后,赵匡义会动怒,将从中御不好啊,还要建重镇,分更多兵权于前线诸将,赵匡义能快活吗?所以最后才说,还是你老人家亲征。
    因为张洎的无耻,宋九一直看他不顺眼。
    然而这份奏折让宋九大为欣赏。
    赵匡义看到了,脸色平静。
    实际宋九估计赵匡义不发作就是好的,宋九不由地偷乐。
    张洎说的很多实际宋九早就在考虑,如自己为什么一指挥,虽不能大胜,但不会大败。难道自己有军事才能吗?或许有吧,与曹彬差不多,可能还不及郭守文呢。这就是威信,自己有地位号令,不怕死让将士感动,于是上下号令如一,不会出现岐沟关一片散沙的现象。
    但整个国家有几人有这个威信?
    赵普有,但赵普懂吗,他下去会比赵匡义更坏事,因为他比赵匡义更独断独行。然而其他人呢,就是张齐贤下去都不行。
    自己是明确了各州武将的一些自主权利,然而仅是各州,如果郭守文这一战认为李继隆不行,两人发生冲突,李继隆有没有权利强行命令郭守文?
    张洎的建议某种意义上确实解决了许多问题。
    可真到了那地步,想一想安史之乱吧?若是一个强力将领总掌十几万战斗力强大的边军,不要说赵匡义了,赵匡胤会不会放心?
    因此暂时是无解之题。宋九想到了,但在想其他的出路。
    堡砦战术中的一些缺陷。宋九同样在反思。
    其实说到底,还是国家连年大战。损失惨重,兵力不足。
    然而宋九做了一件捉狭的事,说道:“张洎奏章有很多可取之处啊,而且写得这么华美,让臣带到西府参考吧。”
    之所以张洎这么多年屹立不倒,正是他的文笔。
    这篇虽是言事奏章,但写得花团簇簇。反正宋九肯定写不出来。
    另一个文章大家王禹偁也呈上一篇奏章。
    中国患匈奴之病,其来已久(匈奴指北方游牧民族,不是真匈奴)。但圣明如汉文景时。单于却肆行侵掠,火照甘泉,汉哀平之时,外无良将,内无贤臣,可是使者来朝伏拜。现在国家强大,不下汉朝,陛下圣明,岂让文帝?北戎之强未必有单于之时。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也说错了。不是汉哀帝与汉平帝时自己衰弱,而是让汉武打衰弱了,匈奴走向末落。不过自古以来,对汉武大帝穷兵黜武。许多文臣皆痛恨之。因此王大文人不提汉武了。
    所以外有五者,一是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二是侦逻边臣。罢用小臣,用老成忠厚的大僚任之。这样就能将边境情况真正反馈到朝堂。三是行间谍离之,契丹妇人任政荒淫不法。所以用间谍以厚利诱蕃中酋长。一旦诸酋离心,因可取也。四是以夷伐夷,如辽东女真,就可以让他们攻辽东,与朝廷张其犄角。五是下哀痛之诏感谢边民,鼓励边民杀敌,得蕃人一首级赐之帛,得边地一马者还其价,得酋帅与之散官,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心也。
    略有新意,也是老生常谈。
    兵势合起来,与张洎所说的那样,大家会放心吗?
    再说边境斥候,实际已经很重视了。萧燕燕作风不好,然而她政务能力好,能离间吗?至于乌玄明那股力量,宋九不是不用,实际乌玄明现在势力恢复了,更想跃跃欲试,然而宋九借着石普与杨六郎之手,隔空阻止。他们还没有真正强大起来,现在惊动辽国,那是找死的。那么到用的时候这个棋子就用不上了。最少还得要发展数年,就象史上的西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宋朝的交战,最后才崛起西夏国的。至于赏赐边民,赵匡义早就做过了。
    不过这也是一个可喜的征兆,越来越多文人开始意识到宋朝军事制度上的一些缺陷。
    还有内政五条,并省官吏,这是老生常谈。其次是艰难选举,抑儒臣而激武臣,一些文臣什么事也没有做,升起来却象火箭一般,而且赏赐丰厚无比,可是武将在前方替陛下卖命,却什么也没有,让武将心中会不会服气?三是信用大臣,参决机务,看看雍熙北伐你干了什么,两府大臣说了那么多,可你不听,一手策划什么分兵北伐之策。四是不贵虚名,什么封禅建寺塔的,不要弄了,那个没用。百姓安居乐业,燕云收回,不搞这些,你也会做为明主记载于史册。五是禁止游惰,厚民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也。
    这五条……
    然而确实是时弊,虽然赵匡义有些被打脸的感觉,表面只好深加叹赏……
    大嘴巴田锡上书。
    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