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油咽喉保卫战-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迎着导弹飞,双方的正面投影面积都是最小,飞机与导弹交错而过的时间最短,AIM250这样超远射程的导弹要储存大量的推进剂因此体积庞大,机动力应该较差,对穿后折返调头费时长,很可能被团机群就此甩掉。并且,飞机的尾焰被最大限度地隐蔽,而美军的AIM250此时是仅能依靠红外单模制导的。这是防御的最好方式,但是迎着导弹飞会大大缩短接触前的时间,一旦穿越导弹群未能甩掉导弹,必然陷于缠斗,为此,在穿越导弹群时一定要启动我R79导弹群的自动红外成像寻的导引头,让我飞机的缠斗和损失不致影响相应导弹的攻击,就是说,R79的主动寻的要早些打开,弹载主动寻的打开后战机对导弹就失去控制,面对与F22猛禽的遭遇战,这会使导弹攻击效果充满变数;

另一方案,机群约35度爬升前飞,与目前导弹群的方向垂直,导弹群必然被飞机尾焰吸引而追尾,导弹速度矢量的水平分量方向要反转180度,AIM250的庞大身体的反转半径不会很小,因此会被我机群甩开一段距离,AIM250的短时最大速度约5。8马赫,而J12的短时最大速度可达3。7马赫,从目前的2马赫速度加到3。7马赫需要几秒钟时间,随后导弹群就会追上机群,被导弹咬上尾巴是飞行员的大忌,但是这样做会大大延后R79打开主动导引头的时间,使攻击效果可靠,并且我军战机性能利于近身格斗,快速缩短双方机群的距离无疑对我方是有利的。

前一方案利于防御,后一方案利于进攻,但风险很大。

但是J12空优战机拥有一项伟大发明的独有技术优势。1团长决定凭借这一点,冒险一试。

241…250

241

最难熬的10秒钟。

1团机群被3面夹击:正面是194架美军F22,前下方40架F22大角度仰攻,后面80发AIM250紧追不放。

美军超远程空空导弹AIM250的机动性能出人意料,反转半径并不很大,很快追了上来,紧紧咬住机群的尾巴;

机群的35度角爬升,暴露了尾焰,立即被对面的美主力机群抓住,第二批80发中程空空导弹射出,向1团机群飞奔而来;

机群暴露了,多孔径合成雷达用于电磁压制和虚拟电磁座标的一个偶极就失去意义。团长命令放弃虚拟电磁座标,转换雷达主功能到制导导弹,1团机群随即射出80发R79导弹攻击对面的美机群,并立即开启了首批导弹的红外主动寻的导引;

下方的40架美机射出第三批80发中程导弹,抛射80发红外诱饵。

后面的AIM250已经风驰电掣般地追到不足3500米的距离,J12已经加速到接近3马赫,仍然与导弹有近2马赫的速度差,每秒钟,导弹向机群逼近600米;

团长看到下方美机群抛射红外诱饵,就知道美机使用这种传统战术对付R79的红外成像寻的已经过时了。美国人慌乱中的一步臭棋,给了身处三面夹击中的团机群一个宝贵的喘息机会,不失时机,团长启动了J12战机最宝贵的独有性能—中国机群突然全体关掉了发动机。

追尾的AIM250弹载电脑装有应对俄罗斯战机17种战术的反制程式,现在弹载电脑对敌机关闭发动机的反应是“普加乔夫眼镜蛇”,敌机即将机头向上机身平移,导弹的反制动作立即开始;

J12的机腹矢量小喷管向下喷出一道1000多度的高温气流;

AIM250弹载电脑反应“敌机急剧爬升”,立即按提前量调整出一个仰角;

J12在1秒钟内飞机背部矢量小喷管向上喷出第二道高温气流;

AIM250弹载电脑反应“敌机急剧俯冲”,立即向下调整出提前量;

J12在轴线距离1米多的上下两个喷出矢量形成的力偶作用下在瞬间倒翻过来,处于尾部朝前机头向后的倒飞状态,瞄准镜在火控计算机操控下立即将逼近到不足800米的AIM250锁定,双管20毫米机炮射击,80条穿甲炮弹火流射出,37枚跑了200多公里的AIM250在临近终点时凌空爆炸,2发从2架J12机腹下穿过,1发击中J12。沉重的爆炸。

来不及喘息。按照2对1交叉攻击规范设定的40枚AIM250以接近45度夹角射到。追求夹角的交叉攻击使得两群导弹间出现一个2秒钟的时间差,使1团机群又获得一次宝贵的喘息时间;

39架J12的发动机重新喷出长长的尾焰,倒飞状态的J12突然减速、静止、反向加速;

处于夹角攻击状态的导弹群无法适应目标这种倒转方向的变速,这是17种战术反制程式里所没有的,AIM250导弹全部从J12机群的尾部向下穿过;

J12在发动机推动下以周缘矢量辅助以极小半径倒翻,立即咬住了导弹群的尾部,40发短程格斗-反导导弹随即射出,红外导引头紧紧咬住AIM250的尾焰,猛冲过去,

只一瞬间,38发导弹被反导导弹击毁,2发被J12机炮打成火球。

美军第一波80发AIM250导弹全部消失了。

仰攻的40架F22美机先是对着扑面而来的R79放出红外诱饵,但是诱饵远不如F22健美,R79的红外成像导引头丝毫也不理睬。就从这一瞬间起,抛射红外诱饵战术成为了过时的东西。

当美机看到笔直穿过诱饵的导弹群丝毫不受影响地泰山压顶般扑过来时,开始慌乱,机群的队形终于保持不住了,绝大部份F22采取迎头对穿战术穿越导弹群;

R79导弹的红外复合多普勒雷达,立即捕捉住对穿瞬间具有明显相对速度差的红外复合信号,经过弹载计算机的精确控制,在导弹与飞机擦身而过的一瞬间启动了近炸引信,导弹近在咫尺地贴身爆炸了;

奇怪的是,导弹爆炸的高速破片带着足够的动能叮叮当当地敲在F22的机壳上,却没有得到预料中的效果—只有3架F22爆炸,11架冒烟失控,其它的二十几架竟然没事一般!

1团长看到这一震撼景象不禁大吃一惊:传说中的F22高强度钛合金机壳竟然达到了这种地步!

先机消灭美军仰攻机群的机会一瞬间就失掉了,已经来不及采取其它措施,穿越我军R79导弹近炸弹幕的二十六架F22狰狞地扑了上来,射出52发近距格斗导弹!

242

美军双机联网预警机。

中国人前突机群高空杂技般的眼花缭乱的机动性表演,令预警机里的军官们目瞪口呆。

80发汇聚了美国最高技术的AIM250竟然对中国人最新战机J12无可奈何,J12与F22的首次遭遇战竟然打成1:14,这实在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中国人必然拥有绝密的超高机动性新技术,在这个技术领域大幅领先美军,傲然处于世界的最前端。

眼下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对这个新技术,预警机机载中心计算机一无所知,因此所有的战术预案都可能是错误的。

这是现在整个机群生死攸关的问题。

必须尽快弄明白这个绝密的新技术是什么,只要弄明白,计算机立即就会给出最佳应对战术,美军就有可能避免全军覆没,甚至能够转败为胜。

中心计算机情报档案分析只能提供下列资料:

一个代号为ZY的研究机构曾经研发了某些资料模糊的尖端技术发明,其中关于空优战机的“机身周缘矢量喷管瞬时位移技术”,是与眼前的情形最相似的,但是没有任何中国军方得到这项技术并制造实施的记载。

眼下来不及弄清这些问题。面对中国人突然间拿出来的尖端技术,计算机无法应对。只有人可以应对,只能靠人了。在指挥官的决断下,古老的人力决策再次主导了美军的指挥。

243

1团的战斗队形终于被打乱了。

美军的压倒数量优势发挥了作用。正面和下方分别射来的共160发中程导弹几乎同时到达,形成4对1的导弹攻击,52发格斗弹也随即到达雪上加霜,1团机群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境况。多对一的导弹攻击下,可以有效躲避任何一个导弹攻击的机身周缘矢量位移系统很难兼顾多枚不同方向射来的导弹的同时攻击,很快,多团火球爆裂,8架J12被击毁,降落伞只有6顶。有的飞行员使用周缘矢量喷管位移技术搏斗到最后一刻。

短短的30秒内,飞行员的技术成为胜负存亡的主导因素。

一批分散发射的R79导弹射向美军正面机群,另一批格斗弹射向即将到达的美军仰攻机群,J12是单座战机,飞行员能够兼顾的事情毕竟有限,在剧烈的躲避机动中,大离轴角发射导弹攻击,对于飞行员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是很高的要求。

1团自顾不暇,攻击能力被严重削弱。

244

1团的作为电磁虚拟成像的前置偶极作用消失后,巨网机群在美军预警机看来就是一个整体的巨大辐射源。

对这么大的辐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