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大都督府也有一份公文,就是许徐子先在侯官和三山县还有闽清,南平这几个县的交界处,可以“便宜行事”,还能“就地筹饷”,至于这意思是齐王还是赵王的,前者应该齐王的意思,后者当然是赵王。
有了委状,印信,公文,算是整套手续都齐备了,接到印信的同时,小妹和秀娘等人破例出了内宅门,赶到外院。
李仪孔和秦东阳等人俱在外院,亲眼看着笑吟吟的小妹奉上了三品昭武将军的官袍。
大魏的文武官服只有细节之分,没有补子那种很低端的东西,文官袍服颜色为七品到九品为青色,七品到五品为蓝色,五品到三品为红袍,三品以上至一品,为紫袍。
不论文武,都是一样的官袍,颜色之分也是一样,也同样分为公服和常服,还有祭服。
祭服不戴展脚幞头,戴梁冠。公服是正式的官袍,用于官员朝会,议政,在节庆时穿着。常服则是日常办公时穿着,戴软脚幞头,袍服形式与公服一样,但没有绣花配饰,而是纯色袍服。
武人官袍和梁冠,幞头,与文官一样,只是常服袖口缩窄,下摆在膝上,易于骑马射箭。
同时带有靴子,腰带,金银鱼饰等细微的区分。
本朝中人,是什么官职,是文还是武,几品,基本上扫一眼就能确定,没有多复杂,也不需要那些乱七八糟的补丁来区分。
“俗话还是说的好。”徐子先自己看了一眼身上的紫袍,笑道:“此前着红袍,未觉得有什么,现在换成紫袍了,虽不是二品,也感觉与此前不同。”
秀娘的两眼中自是满眼爱意,小妹也相差不多,徐子先身形匀称高大,一袭武官紫袍在身上,更添了几分英武气息。
“小妹辛苦了。”徐子先故意拱手先谢小妹,小妹笑吟吟的道:“别谢我,我就是摆个样子,谢秀娘姐吧。”
“好吧,多谢秀娘。”徐子先再向秀娘拱手,把秀娘臊的满脸通红。
李仪等人,也是在此时上来向徐子先行礼恭贺。
不管怎样,袭爵前有这样的大功到手,只要底下不出什么岔子,入京办理袭爵之事,不太可能出什么意外了。
“昨天到今天上午,算是把吴博士的积欠都还光了。”李仪上前道:“花了三百一十六贯,多半还是医药费,都是吴博士妻子从生病到逝世的开销……也有棺木葬仪费用,加起来便是这么多。”
“下面就等他的信了。”徐子先颔首微笑,于情于理,吴时中都得写封信来感谢,尽管可能心里并不舒服,但从吴时中对妻子的态度来看,这人虽然有风骨,耿介孤僻,但不是那种不讲天理人情的人。
“对头。”李仪道:“等他信一到,我们就能再去拜会邀请,事情就成了。”
徐子先微微点头,吴时中是一个重要人选,主要的关键是徐子先知道未来几个月会有绝大风波,非得有一个信的着,靠的住,海内闻名的纯儒去京师一遭,这样可以杜绝很多麻烦。若不然,也不必这么费心费力的来招揽一个名儒。
李仪又皱眉道:“便宜行事和就地筹饷,这两顶帽子太大,其实并不好戴。”
徐子先笑道:“他们有他们的打算,我们做我们的。”
说话到得外院,李仪等人告辞去做自己手头的事,徐子先安心看着府中少年们训练。
现在正于别院西侧的空地上加盖房舍,都是一排排的排列整齐的瓦房,挖了几眼井,用水很方便,不必到河边挑水。而且开挖沟渠,直通北边的菜地,地势也高,不会有雨天倒灌之忧。
不少镇民来看了,都很羡慕,一般村庄的居处,墙壁多半是夹着草的夯土墙,象别院这里盖的屋子,还真的是下了不小的本钱。
在这里兴修房舍,是要给近百名少年和牙将们居住,别院虽大,也住不下这么多人,而且往来不便。
人多了,空间也不够用,在别院外打通一门,出门就是极大的演武场,十分方便。
原本是打算百余人用,现在要多出一千多团练兵马来,训练,居住,地方可都是不够,房舍要加盖,厨房要扩大,演武场也得再加大,徐子先出来时,一群官庄上来的丁役正在赶着牛,拉着极重的石碾子,一遍遍的把遍布杂草的荒地慢慢压平实了。
在场院修整完之前,少年们还是在别院里继续训练。
新来的少年们还是站队列为主,相当辛苦,不过十余天下来也开始适应了。
张虎臣和林存信几个牙将,还有金抱一,吴畏三,李福祥等人,俱是充为教官,不过他们对队列军姿之法并不习惯,徐子先也是不强求这些成年的牙将,对他们以恩结和法度约束就行,这些成年人毕竟不比少年,这也能看的出来作养少年牙将的重要之处,令行禁止,威福自用,可以很顺利的将这些少年栽培成自己的心腹。
今天秦东阳令所有人演练战阵,两边各分三哨,彼此对列,列阵之后队列都站的十分齐整,整个军阵如刀切过的豆腐般光亮。
这时张虎臣等人都看向徐子先,对徐子先的队列训练和变幻阵形的练法,充满敬服。
眼前少年们训练短的才不到二十天,阵列转换已经相当纯熟老练。
换了普通的营兵,练两三个月也未必有这样的成效。
他们当然不会知道,徐子先晚上要给这些少年看阵图,教授他们阵法,向前,后,左右,彼此靠拢,散开,根据地形变幻调整队形。
在教授的过程中,也是徐子先自己学习的过程,从中受益颇多。
……………………………
还是大章节。
………………………………
正文 第六十六章 红布
现在演练战阵战法,秦东阳已经相当严格。
每个阵列犹如一条黑色的小方块,十余人列阵齐整,与左中右的阵列彼此呼应。
还配了几个鼓手,旗手,这是叫少年们提前知道以金鼓之令来做战。
如果条件允许,还会故意设置比如河流,小溪,丘陵,灌木等各种不同的地形,根据地形可以调整阵列。
按大魏军制,正中是矟手,长矟比长枪,铁矛更合用,矟头扁平,开着血槽,两端开刃,可以戳刺,也能挥斩,是相当犀利的军中利器。
正中长矟手,两侧突前是少量的刀牌手,更多的应该是弓手和弩手。
但硬弓现在数量不足,徐子先已经向大都督府陈文呈情,请求拨付二百张硬弓和百张长弓,以便日常使用和训练所用。
实在不行,也能去民间购买。
大魏民间不禁火器,也不禁刀枪棒棍等各种武器,弓也不禁,惟禁造硬弩,强弩。强弩硬弩威力太大,如果有不轨之徒,暗杀官员,距离百步开外就可能成功,护卫也很难卫护到那么远的距离。
弓箭杀伤也在几十步外,可是弓箭难练,易学难精,另外民间打猎也离不得弓箭,太祖年间定制时,也提倡民间习武练箭,保持民间尚武的风气,所以全国各路,民间的弓箭社颇多,很多官绅名士,为了“六艺”纯熟,也经常摆弄一下弓箭,不过是摆个样子罢了。
另外还禁民间打造铠甲,普通百姓或是民间武师,弓马娴熟也无所谓,再打造起铠甲出来,岂不瞬间能成一支精兵?所以不管兵器怎么放开,私造私藏铠甲,那就是等同谋反大罪,这一条始终未曾放松过。
弓箭制造困难,但民间射箭风气浓郁,买到合格的硬弓,并非难事,只是好的弓箭价格不菲,一柄最少得十几贯甚至几十贯,以侯府财力暂难支撑,这件事也是要紧事,但还是耽搁下来了。
不管怎样,队列中刀牌手和弓手、弩手的配置是要有,张虎臣是将门世家,秦东阳不在时以他掌总训练,少年们分成两队,左中右三哨齐全,来往攻伐,转换队列,长矟相交,弓弩连发,刀盾护阵,已经很象个样子了。
徐子先看了一阵,走到阵前,对两面阵列的刀牌手道:“矟是木矟,刀是木刀,但训练时要把自己手中的家伙当成真的。遮挡要认真,劈击之术,不要讲那些花哨的东西。一要力气,二要眼力,三要技巧,四要有一股子勇往直接,杀敌不留力的胆魄。象你们这样,虚应故事,挥刀都软绵绵的,成什么样子?”
众少年都是打起精神来听着,徐子先虽然未能和他们同吃同睡,但对他们的规矩很严的同时,也是十分照料,并且训练时,只要有时间就在一处训练,一起练器械,力气,一起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