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就等韩相公入宫了。”李国瑞笑道:“天子怕是心气不顺,不会这么顺顺当当的叫韩相公将事情办妥当,总得有些波折。”
“天子就喜欢弄些小手段。”岳峙不以为然的道:“天下事败坏至此,万方有罪,总也得有个源头。”
李国瑞深以为然,权相,内争,兵变,大魏朝堂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地步,罪魁祸首当然就是天子,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但话说到如此地步,也就差不多了,总不能将天子撵下台去?
谁还能冲入宫禁,斫斩下天子的人头?
“我要去内东门。”李国瑞道:“想来去那里的人已经不少,现在就看天子和韩相公如何做了。”
“希望能以国事为重。”岳峙叹息一声,说道:“外有强敌,可万万不能再内乱。”
“难。”李国瑞也是摇头一叹,岳峙要去枢密院和政事堂报道,昨天进城时,想来已经在宣德门报过名,接下来赴政事堂,枢密院,岳峙是奉召入京,很多人猜测岳峙要任京营的厢都使,成为十管军之一,但主持此事的刘知远已经被杀,岳峙的安排得看韩钟的意思,到底不是自己的嫡系将领,岳峙能不能留京,难说的很。
至于李国瑞自己,在党争之后的大清扫之下,是不是能留在京师,也是真的只在两可之间。
国事如此,还有什么可说?
……
韩钟已经赶至宫门口。
天一亮,相府大门洞开,王直带三百人,加上宰相的一百元随,四百人浩浩荡荡自相府内而出,石遇吉和陈常得已经跪伏在地上向韩钟请罪。
韩钟也就是瞟了这两人一眼,一言不发的起行。
那一千多人的郎卫,神色间充满畏惧之意,见韩钟时,居然有不少人在战抖着,手中的长矟也象是一种负担,如果韩钟咳嗽一声,怕是会有不少郎官和金吾卫当场跪伏在地。
“天子就是派这样的人,来取我的性命?”韩钟内心不无鄙夷,心想:“不过如此。”
此前战战兢兢,现在看来,天子威权不过如此,郎卫不过如此。
若是能刘知远倒台之后多掌握些禁军的力量,府中多养得用的牙将,天子的郎卫也没过如此,自此之后,最少三年之内,天子扶不起一个再如刘知远般的人物来与韩钟对抗,这几年将布局之事做好,就算天子有心算计,十年之内,韩钟都可以平安无事。
这就是大局,手握重权,掌握朝廷的重臣宰相,不是那么容易去位的。
特别是在当今天子的手下。
越是喜欢小心思来算计臣子的君上,就越是容易摔倒在自己挖的坑里头,韩钟想到这里,不觉在脸上露出冷笑。
不过如此……
………………………………
正文 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虚侯
韩钟今年六十出头,再过十年七十来岁方可能言乞休,实在厚脸皮,身体也好,完全能再顶三五年,等七十五六岁,身体衰朽,而且栽培的门生故旧满朝,不怕被接任者和天子算计,那时韩钟才会放弃退位荣养。
而且,天子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也是难说的很。
大魏的天子历来短命,太祖皇帝是最长寿的一个,也就是活了七十六岁。
宣宗皇帝三十六岁,仁宗也是三十六岁,文宗五十出头,成宗三十一岁就崩逝了。
当今皇帝也三十多了,身体一向可不是很好,能不能活的过韩钟执政的年头,还真的是难说的很。
转入内东门大街时,来往的车辆和轿子就明显多起来了。
大局底定,消息已经传扬开来,朝官们都知道危险尽去,这个时候可以诣宫门来表示效忠。固然韩钟会大权在握,但天子毕竟还是天子,想提一个官员一下子到能与韩钟对抗的地步是要时间和布局,将一个普通官员提到显要的职位上,天子还是能收放自如。
毕竟已经是执掌大政十余年的天子了,若不是顾忌朝堂安稳,就算天子现在下诏诛韩钟,又能如何?
但左相毕竟安然无事,沿途仪从元随所过之处,无数官员的轿子车马走避,或是望之长揖,那种毕恭毕敬的姿态,哪怕是见多了这般情形的韩钟,也不自觉有了骄傲自满之心。
在昨夜之前,韩钟还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下,不知道自己何时被迫去职。
当石遇吉和陈常得至相府外时,虽然有王直在内,徐子先在外,韩钟也是心难自安。
到那个时候,韩钟才觉得平时养的党羽门客毫无用处,说起来在朝堂上韩钟几乎一言九鼎,哪怕天子也经常被他顶的毫无办法,两省六部御史台诸寺卿各司使,韩钟的党羽遍布朝堂,天子要行大政,韩钟不配合,诏书下来也是白费。
这就是职业官僚的能力,贵为元首被职业官僚把持架空,绝不是什么新闻,就算是现代国家,也不是没有这种例子。
古人的办法就是兵变铲除,大政潮之下不知道死多少。
后世的解决办法稀奇古怪,但不外乎都是要铲除整个官僚体系,代价极大,甚至大到叫人主不可接受的地步。
天子的难题就在于此,韩钟平时的强大和关键之时的虚弱,也在于此。
只要暴力破坏,韩钟这种职业官僚就无计可施,那些平时一呼百诺的党羽,哪有勇气拿出全家的性命替韩钟来拼?
职业官僚和雄主的区别就在于此,曹丕要篡位,曹操留下的人手都够用了,足够的人想去当成济,弑君之事也就是小事。
而承平之时的官僚,绝难如此。
王直适时在大轿一旁道:“今日方知宰相之威,海上之人,也算是开了眼界。”
韩钟道:“还是亏了大将军与南安侯,关键之时,需得大将军和南安侯这样的人,方有这般胆色和勇气。”
“南安侯,了不起。”王直眯着眼赞道:“当世之朱虚侯。”
朱虚侯的典故,王直知道算是很了不起,韩钟当然一听就明白了。
这是汉时的典故,若无朱虚侯,周勃等人诛除诸吕可也没那么容易。
但朱虚侯对汉室有大功却不得封王,心中怨望,后来走上了对抗汉朝的路子,王直这句话含有两重意思,朱虚侯勇壮,不可留于长安,南安侯也当然是一样,最好早早出外,以定人心。最重要的是定天子之心。
再一层就是酬功,徐子先等于救了韩钟性命,这一层功劳,当然也不能轻易忘掉。
“大将军的意思,我省得了。”韩钟对王直道:“大将军的功劳,当然也不能忘。”
“加官进爵非吾愿。”王直道:“就想数年之内,能回明州养老。”
“此事易为也不易为。”韩钟道:“我当初反对大将军内附,也不纯然是私心。大将军有大小船只数百,部曲一万四千余人,在平岛等诸岛之上安身。大将军若忠直,朝廷多一支兵马可用,若反复,朝廷就得承受代价,不如维持现状的好。现在本官当然信得大将军忠直,但大将军可曾想过,若大将军你去位至明州,麾下将士就算朝廷依从原议,允其自立,不加宣调,不过份约束,然而毕竟群盗出身,性格桀骜,万一出了什么事端,贵部下再反叛,恐怕对大将军你也有干碍之处啊。”
这话若是昨天说起,韩钟话语中的嘲讽之意会更明显一些,就算现在说起来,也还是坚持此前的意思,只是更加委婉一些。
宰相再不称职,好歹也是职业官僚,对很多事情的考虑比想当然易冲动的天子,要更加的深远。
王直去职容易,一旦其走后部下反叛,朝廷当然要视之为盗,王直的官位,勋阶,是不是要剥夺,如果有官员提议将王直拿捕,韩钟坚持不可,到时候必定又会闹出大风波来。
就算酬劳王直今晚的功劳,代价也是太大了一些。
官职勋阶,包括钱粮赏赐,韩钟都可以应允,但现在把王直放回明州,韩钟也不敢随意应允下来。
“在下明白了。”王直略有些沮丧,但还是面色沉毅,显然这个问题早就考虑过了。
“一两年内,在下会扶植一个叫朝野放心的部下接位,到时候再来和相公禀报。”
“如此最好。”已经看到内东门,韩钟的心思已经又放了回来。
围着刘知远府邸的郎卫已经被召回,期门令徐子威被下令不得入宫廷内,就在外主持郎卫站班。
很多郎官神色委顿,他们身上还披着几十斤的铁甲,看起来如铁人一般,但经过昨晚的事情之后,很多朝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