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时中不愿多话,牵马而行,此地距离福州会馆不远,大量的来京朝觐的福州各府的人都住会馆,赵王和齐王,还有几家国公在京师自有宅邸,倒是不会和各个侯府来争着住会馆的房舍。
到了住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金简把火锅,羊肉扁食,还有几碟小菜和一壶酒送到吴时中的房间,终于还是忍不住道:“大人,那位大参是哪一位?”
吴时中微笑道:“你一路跟我北上,打听各地的官府情形,还有各地的官员,朝廷中枢的事也在打听,还买了爵官志这样的书看,我不信你真的猜不出来?”
“是不是刘大参?”
“对了,就是他。”
“威风凛凛。”金简说道:“怪不得人家都说左相要去位的话,刘大参一定是接手的人,而不是右相。”
“右相已经不安于位了。”吴时中叹口气,说道:“就怕这一次会是大政潮,一下子会使左右相都空出来。”
“张枢密会更上一层楼吗?”
“这个我也说不准。”眼前的少年相当成熟,也很机敏,吴时中不是拘泥不化的人,对朝中政局其实也一直有所研究,他道:“张枢使和左相走的很近,这一次未必能持盈保泰,左相一倒,他未必留的住。但现在说这些尚早,韩相国势力之大,普通人难以想象,这般政争也不是一两下就会有结果,我看还要僵持一段时间。除非,有相当重要的变化,否则暂且还会维持着眼下的格局不变。”
“哦,原来如此。”
金简似懂非懂,不过知道话也说的差不多了,当下很识趣的退了出去。
吴时中也没有心思吃喝了,随意吃了几口,令金简进来撤出杯盘,自己站在窗前沉思着。
刘知远的公然拉拢是一个信号,说明他与韩钟的对立已经明面化,权力斗争已经到了或接近最后关头。
而刘知远为参政不过两年,应该还没有建立真正的靠的住的班底。惟有在为大参之前,其任枢密副使近十年,在京师的军界潜实力应该不差。
在政争中,将领们的站队用处并不大,军政大事,大魏向来是倚重宰执,有些殿阁学士,翰林院使,六部尚书,侍郎,御史台的御史中丞和掌道都御史,这些人才是有资格说话,并且也会被相当重视。
军队的将领,不管职位有多高,国家大政,他们都没有什么资格参与,更不要说影响国政的运作,乃至参政和中书令之间的政争了。
刘知远只能一次次的积累功劳,稳定住自己在皇帝心里的地位和形象,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路子可走。
其用以之深,意志之坚定,想来也是令人隐然生畏。
吴时中思之凛然,他并不愚笨,隐隐然想到这一次徐子先对酌金大祭的担心,心中已经明白,自己此前以为很顺利的差事,真的未必有那么容易。
此番献祭之事,刘知远是副总裁官,总裁官是大宗正韩国公徐德松,大宗正只是挂个名,真正主持其事的还是刘知远。
借酌金之事,大削宗室和民爵,确立中枢权威,加强帝王威严,这件事是刘知远在主持,并且得到了崇德帝的首肯和支持,这件事不仅会做,而且应该是暴风骤雨般的进行,绝不会有什么怜悯和意外。
如果是徐子先在这里,大约会想起什么历史的车轮碾压过来,个人渺小而无可抵抗一类的话来,吴时中当然不会这么愚蠢的浪费时间,站在窗前很短时间之后,他确定了一个计划,并且仔细想了一会儿之后就确定下来,而且准备立刻实施。
临睡之前,吴时中把牙将们叫进来,吩咐道:“林存信,你带着金简等人,明天早晨先去把黄金换成钱,损失一些也无所谓,然后再与我一起去蒲家商行在京师的分号。”
这般怪异的命令叫人诧异,不过此行之前徐子先早就有命令,众人都得听从吴时中的命令不得有违,当下众牙将还是抱拳一礼,说道:“听吴大人的吩咐。”
………………………………
正文 第九十章 献祭
北风呼啸了一天,第二天清晨时京师上空开始落雪,到了午前就成了一片洁白世界。
还好过午之后雪就停了,且出了大太阳,京师的人很有经验,知道要趁此时赶紧扫雪,否则第二天一早雪面结冰就难以行走,各家商行都派了小伙计到门外扫雪,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个有趣的差事,一边扫雪一边嘻笑着扔雪球的场景,在各条热闹的大街上到处可见。
京师城门是正南开六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两门,各城门都有瓮城,城角都有角楼,城墙宽广长度达八十余里,宏伟壮阔之至。
皇城周长也有二十多里,原本是前代的节度使衙门改成的皇宫,经过多次的扩建,整修,形成了现在的皇城和宫城。
整个皇城和宫城的基调是以青砖黑瓦为底色,很少用明黄和朱紫等鲜亮的颜色,宫室建筑以唐制为主,台城之上覆以宽而深幽的大殿,宏伟壮阔,尽显皇朝气象。
沿着紫辰殿,端明殿一路出来,是皇城的宫城的正门丽景门,左右是金水门和通济门,出得皇城就是仿唐代的朱雀大街,直到外城南门的为止,是整个京师人流最密集,也最为繁华的商业大道。
沿街的房舍绝大多数是楼房,由于不能高过皇城,所以一般都是三层。
临街的一面多半是店面,二楼和三楼还有其后的院子是生产的基地和仓库。
大魏的工商贸易发达,从皇城正面的大街被当成商业街就看的出来,还有另外几条主路,毫无例外的也全部是商行店铺。
哪怕是这样大冷的天,驼队马队也还是不绝于途,在城门外有好几条河流,水运也很发达。
京师的商业虽然不及江陵苏州泉州,但在整个北方还是毫无疑问的商业中心和货物的集散地。
象蒲家这样的福州第一大商家,也是大魏境内顶尖的色目人开设的商行,在京师的朱雀大街有相当大的商行分号,实在也是太正常不过了。
蒲家是做贸易为主,生丝瓷器茶叶棉布,只要是易于出手的硬货,蒲家在大魏境内都有合作方和分号,用来收购大魏本土货物和出售外来的货物,大魏庞大的国土和出产的货物都受海外贸易的欢迎,甚至是疯狂的抢购,百年之下,蒲家积累的财富已经到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数字。
吴时中等人抵达蒲氏商行时,阳光正好,雪后的街道上因为反光反而更亮了一些,而且出来玩雪的少年和青年很多。
蒲家在京师的分号极大,除了做贸易之外,也有银号,钱庄,金店,金店是接受以金子换银子,或是换铜钱,一般来说大魏的人会把金子换成铜钱,而境外的商人会喜欢把铜钱换成金子,不管怎么换,对商行来说都是有利可图。
“兑一万两黄金。”林存信操着极为差劲的官话,大摇大摆的走进蒲家的金店之中。
一万两对别的商号可是大买卖,对蒲家的人来说倒是司空见惯,众多的掌柜和伙计连眼皮也不曾抬一下,只有一个掌柜迎上来,道:“按例我们扣五十两。”
“他娘的,茶水都没有一杯。”蒲家店大欺客在福州也是闻名,不过他家本钱极大,一般的大买卖还是得找蒲家做。
林存信嘀咕一句,说道:“既然是成例,就这么办好了。”
金简带着人看在大车旁,金店的伙计将大捆的铜钱搬抬进去,一一点算清楚。
待铜钱点算完毕之后,金店的人将等额的黄金搬出来,当然也是一块块的马蹄金。
待万两黄金点算清楚后,一个伙计对林存信道:“这位客人,请签个花押,这笔买卖就完结了。”
“等会儿。”金简凑上前道:“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些黄金的成色是不是足色?”
“是的。”林存信脸色一变,说道:“要查验成色。”
“客倌莫开这种玩笑。”金店的大掌柜走过来道:“这是蒲家开的金店,全天下谁不知道蒲家商号的信誉?”
“我谁也信不过,就是要验看成色。”
验黄金的手法很多,足够查出成色来,但蒲家的人真是想不到,居然真有人在蒲家金店要验看成色?
金简等人不管不顾,已经在店堂内外吵闹起来。
这种天气,又是年尾,闲人太多,不一会儿功夫,店铺内外已经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闲人,不乏四周的商家派过来瞧热闹的。
几个穿白袍的蒲家管事也终于闻讯赶了过来,听了事情原委,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