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鲍昱再一次走到堂中跪下谢恩,北宫卫士令杨仁按令进入朝堂,将鲍昱带了下去。
这一幕令朝堂一片萧索,众官无不战战兢兢,噤若寒蝉。
可就在众臣惊惶之时,司徒范迁颤颤巍巍地站起奏道,“陛下,老臣以为,司隶校尉重臣,不可一日或缺。今老臣举荐一人,当得此任!”
汉明帝大喜,躬身道,“范相可坐下说话,不知卿举荐何人?”
权倌将范迁扶回座位坐下,范迁又道,“陛下,丰县令牟融,忠诚公正,学品兼备,治丰三年,县无诉讼,民皆安居乐业。本府评议,其绩为州郡之首。老臣举荐此人,可为司隶校尉!”
刚处置了一位司隶校尉,老宰辅便为朝廷举荐重臣,汉明帝深感慰籍。
见大局已定,他从御座上站起身,深有感慨地道,“朝中有忠臣,国家无难事,余谢老宰辅忠诚谋国!”说着,身为皇帝,却面向范迁座位,双手抱拳,深深地鞠了一躬!
此举令满朝文武再一次震惊!
范迁赶紧站起,向皇帝鞠躬还礼,并自谦道,“陛下,为国荐贤良,乃臣下天职。老臣不敢受皇上如此大礼也!”
汉明帝却正色道,“范相忠诚谋国,如何受不得?受得,受得!余有众卿相辅,乃国之大幸也!”
话锋一转又道,“尚书台即刻书诏,命丰县令牟融,为司隶校尉。着司隶校尉牟融即刻驰奔三辅,务要亲自督办,定保班固无虞!”
“臣即刻办理!”尚书令孙堪言毕,出殿安排一番后,又匆匆归殿。
此诏令一出,东汉初年又一位著名能臣,一下子走上了汉帝国政权核心!
君臣意见相合,大殿之上时而电闪雷鸣,狂风骤雨。时而又春风和煦,君臣一团和气。一直跪在堂下的班超受到的震撼,难以形容。
三十年来,班超先为雒阳读书世子,后为五陵原农夫,一直生活在父兄羽翼之下,奔走在世俗俚巷之间,何尝见识过朝堂之上如此风景?皇帝圣明,大臣谋国,这不就是史家笔下描绘的清平盛世之景么?有这样的皇帝,有这样的大臣,大汉怎么能不兴旺?
想吾班超乃堂堂大汉第一剑士,并非一无所用之徒,何故只能屈身安陵邑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果皇上看好吾,吾定然也能象范大人、牟大人一样,做一个为皇帝分忧、为万民仰望的忠臣、能臣。不,做文臣屈没了吾一身武艺,应该象窦融窦大人一样,做一个令匈奴人闻名胆寒的大将军!
他甚至闭目想象着,他按皇帝令出征后,大军得胜班师归来,满朝重臣代表皇帝亲自到城外长亭迎接,就象当年迎接窦融大人入朝时一样,万民歌颂,皇帝嘉许,这该是何等荣耀啊。阿母、师母、阿妹、嫂嫂、窦夫人等人,又该是何等高兴啊!
他甚至进一步想到,受到皇帝亲自嘉奖,邓府女公子会降贵纡尊,主动到班府递纳采求亲。而冯菟也主动休了宋洪,重新回到他班超身边。哇,人生能得此二女,夫复何求啊……
此时,没人理会班超,他一直低首默默跪着,甚至流着垂涎想着美事。浑浑噩噩三十年的世子班超,第一次有了明确的人生理想!
大事已决,汉明帝心里快意。下面该就如何赈灾进行廷议了,汉明帝打断了班超对未来的想象,嘴里说道,“班超,待书简到日,是非自然了断。汝先静待数日,如汝兄班固果然为国修史,朕断不会让汝空跑一趟,自会还汝兄与班老夫人一个清白!”
说完,却没有听到班超回话。这个愣头青此时低首跪着,一动不动,嘴上挂着垂涎,心里正想着美事呢。
“班超,回陛下话,谢陛下恩!”座位离他最近的御史中丞薛大人一迭声低声提醒道。见他一付痴迷迷的样儿,便伸腿轻轻踢了他一脚。
这一幕,坐在珠帘后御座之上的汉明帝看得一清二楚。
班超愣了一下,抬头看一眼皇帝,只见皇帝高高在上,正笑眯眯地看着他呢。他这才知道皇帝正和自己说话,只好意犹未尽地结束对未来的想象,嘴里大呼道:
“皇帝陛下圣明,明察秋毫,吾兄沉冤将雪也!愿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愿大汉社稷永固,千秋万代!”
他没想到皇上这么圣明,心里暗暗激动,想到大冤就这么申了,歹人的算计就这么化解了,眼泪脱眶而出,便伏地长拜,大呼万岁不止。
汉明帝被他逗笑了,他摆摆手道,“班超,勿再喊也,朕耳炸尔!卿且退下,等候佳音可也!”
“皇帝陛下圣明,愿陛下长乐未央!”
班超此时已经不会说别的话,他再拜后跌跌撞撞地狼狈退出。至于那个白头发白胡子大臣说要秩俸减半,他并未当真。只要能申冤,其他一点不重要!
满朝文武也都被他逗笑了,他们也都听明白了,皇帝这是第二次称呼班超一介庶民为“卿”,这可不是简单的事。
在等级森严的两汉帝国,一般九卿以上的官员,皇帝才会在正式场合称其为卿。平时在民间,吏民之间也只有士人以上才能被称为卿。
………………………………
第十二章 思贤若渴
大臣们心里都清楚,班家这后生怕是要因祸得福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汉明帝是大儒,对人的行为举止极为看重。
即位以来,他于永平二年(公元59年)恢复礼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严格的车服制度。始于东汉初期的封建服制、礼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的作用无法估量。今天汉民族婚、丧、嫁、娶等很多重要习俗,均是在汉明帝时期通过礼制固化、传承下来的。
班超朝堂上一番对答,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入情入理,很有乃翁班彪当年之风采,已经让汉明帝刮目相看,并深深地将其记住。众臣都明白,此子将来,但有机缘,定然不可限量!
班超下殿后,司徒范迁、司空伏恭又先后宣布了治河与赈灾决策。大是大非面前,文武百官对皇帝治河与赈灾的决策,并无异议,汉廷上下迅速形成了统一意志。
权倌宣布散朝后,尚书令孙堪等官员簇拥着汉明帝回到南宫章德殿。虽然这是五年来少有的最欢乐、最顺利、意见最统一的一次朝会,可汉明帝却高兴不起来。回到寝殿,他脸上的神色变得严峻起来。
权倌与夕照带着众太监、宫女们已准备好午膳,可他却走到殿前瀛台上,看着天空翻卷的白云,眉头紧锁。
班固一案,令他大为震惊。中兴之后,天下已经承平数十载,官员开始懈怠,支支吾吾之徒,叽叽歪歪之辈,让他彻底烦透了。他不得不严治官吏,甚至已经亲手鞭挞了多名“度田”不力、诳报畜户、丁口和田亩的郡守、封国相。
这非同小可,这些人可都是封疆大吏,二千石高官哪!
他酷爱经史,深知找到一个好史官是何其艰难。帝国有能修国史的良才,竟然埋没于山野,零落到五陵原,让他愤怒不已。
官员们嫌贫爱富,眼睛只盯着争奇斗富的世家大族,令无数出身寒微的英才在岁月中凋零、湮没,让他感到痛惜。
班家也是前汉显赫世族啊,仅仅因为家道落泊,便才高八斗也无人问津,人情冷暖,更让他倍觉寒心。
他思贤若渴,已经对这个被自己投入京兆监狱中的班固,隐隐有了期待。
突然,他转身对站在不远处的尚书令孙堪,面色严峻地叮嘱道,“郡守或会坏了班固性命,命牟融至三辅后先保班固无虞,再报详情!”
“臣遵旨!”
孙堪急急退下,迅速将皇帝的诏命,再一次以五百里加急的速度,驰报仍在丰县、即将履新的县令牟融。
“五百里加急,皇上诏班固进京面圣!”
驿官飞马冲出掖廷,沿着铜驼街向平城门飞驰而去。朱雀门外、铜驼街两边的雒阳士众庶民,见驿马一批批飞出宫门,驿官手执黄旗,嘴里大呼着通报皇上的诏令,便都一齐向皇宫方向鞠躬致意!
班超退出朝堂,抱剑跟着小黄门走下高大的却非殿。
“班公子,小奴恭贺班公子……皇上圣明,公子大冤得申,玉宇澄清,紫光普照……公子人物风流,有胆有识,班氏后人,名不虚传哪……”
“大人客气了,班超心里惶恐。官司未了,此时说大冤得申,为时过早啊!”
“公子,小奴虽是下人,亦心里有数。吾敢打赌,汝兄班固官司必胜,且皇上必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