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真万确,阿母!吾刚命小宛看望过窦夫人,窦、耿二将军已筹建练兵署,吾还未来得及禀报阿母、师母。阿母啊,薄物细故,见微知著,此非同小可,朝廷定有大动作也!”
老夫人经历过血雨腥风,见多识广,看着儿媳姣好的面容,自然明白了她的话外之音。知子莫若母,怪不得好端端的兰台史令不想做了,原来儿子的心早就飞到万里之外的西域荒漠了。此儿从小就有异志,他等的不就是充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这一天吗!
“阿母……”老夫人忽然泪流满面,邓尧与众女也一样,全都喜极而泣!
七年啊,她们等这一天太久了。当年,窦融大人曾断言要不了十年,汉匈必有大战。并将班府二公子班超作为自己的传人,呕心沥血栽培。可整整七年过去,邓尧已经为班超生养了二子(注:次子班英幼年夭折),芙蓉、小宛也分别为班超产下一女,她们终于等来了班超可以大显身手的这一天!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秋,这一年,中原虽然夏旱较重,但夏末雨水来了,汉帝国举国再一次举国大熟。
从永平五年班家自五陵原还雒阳起,至永平十二年秋收之后算起,整整七个年头,各郡二千石官员勤事农耕,汉朝年年大熟。与此同时,治河大臣王景也传来捷报,治理河、汴已经临近尾声,危害中原二百年的河、汴之害,即将彻底杜绝,最晚明年即可全部完工。
此时的汉帝国,经过朝野励精图治,已经渡过了汉明帝即位之初的内外交困局面,粟每斛仅价三十钱,举国富庶安乐,国力已经恢复到前汉武帝之时。史称“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牛羊被野!”
然而,就在举国欢庆丰收的时候,边讯却不断传到京师!
“五百里加急,敦煌报急,北匈奴挟鄯善五寇玉门!”
“五百里加急,五原告急,北匈奴数寇边城,掳民二万……”
从八月初开始,边塞即不断有警讯传来。汉帝国再度大熟,漠北却持续大旱,蝗虫遮天,这让北匈奴各部族都红了眼。敦煌、酒泉、武威、北地、朔方、五原、上谷、云**有十个郡、三十余座城池,被北匈奴劫掠。生民被掳共十万余人,牛羊牲畜被掳数十万,房屋、农田损失无数。
郑众击退了白山呼衍部与鄯善国联军对玉门关的侵扰,刘张在塞北大破北匈奴左贤王优留。汉朝各郡郡兵与匈奴大小数十战,虽然挡住了北匈奴南犯,但沿边州郡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很多城池不得不昼闭城门。
幸好窦固威震陇右,高原之上各羌国还没有动静。但汉明帝刘庄再也忍无可忍了,这一次可不是对心不在焉的小书佣班超忍无可忍。已经收拾完内政,日益强大的东汉帝国,开始露出牙齿,已经倾向对匈奴动武。
可要清算北匈奴,就必须先晏清汉朝国内。刘英在彭城,信众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全国各郡中,都有他的追随者,这不能不让汉明帝忧虑。而另一让他焦心的,却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前门客,现雍营副护羌校尉司马南!
石凉就刑后,并无直接证据处罚司马南。况且,司马南乃伏波故门人,司隶校尉部看马后情面,便网开一面。在打击羌匈勾结之“牧马中州”之策时,司马南将雍营移居金城郡,曾与东吾有过秘密来往。此事虽然隐秘,但是司隶校尉部长期隐身在三辅、陇右的侍中、郎官秋曹,还是找到了蛛丝马迹!
但东吾已伏法,秋曹并未掌握司马南勾连羌人的确切证据!
北匈奴在塞北、河西耀武扬威,时有南下为寇可能。此时,汉明帝不得不防范雍营三千五百骑与驻在右扶风的两万余羌人。北匈奴连年大旱、蝗灾不绝,天怒人怨,如果他们此时举国南下,雍营再聚右扶风羌人出函谷关兵逼雒阳,天下必大乱!
司马南如果聚羌人法事,可得近万骑。而汉帝国在雒阳仅有三千老弱北营士卒与数百羽林郎,根本就抵挡不了司马南的攻伐。因此,汉明帝已经在考虑举国练兵,并派遣一个可靠将领加强函谷关一线防御,以备不虞。
京师风声愈来愈紧,雒阳的街坊酒肆歌坊伎馆都在盛传朝廷即将出兵北匈奴。邓尧隔三差五回娘家邓府探听消息,六叔邓训身在中枢,这让邓尧对朝廷情况了如指掌。
此时的邓训,早已今非夕比,他是汉明帝的随从、顾问和贴身侍卫。邓训比大侄女邓尧小两岁,他对这个比他大两岁的大侄女,从来是心有畏惧。受欺负也不敢反抗,只有言听计从的份儿。
他与邓鸿兄弟两人,都比邓尧小,可很小的时候两人待遇便不同。邓禹老大人讨厌邓训,却喜爱邓鸿。邓鸿从一出生时起,便处处表现出好武。还在襁褓中时,邓老夫人放诸物让幼儿拿,邓训拿起的是散发着浓浓女人味儿的胭脂盒,而邓鸿拿起的却是象征着勇武无敌的玉刀。
因而,邓禹老大人当年传戒尺给孙女邓尧,言明是专门教训邓训用的,对邓鸿却呵护不尽。邓尧也从不欺负邓鸿,只会“欺负”他邓训。
………………………………
第三十二章 贤妻襄助
邓训喜欢施恩于人,礼贤下士,当时的雒阳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以他的地位和能耐,要想推荐一下班氏兄弟入仕,简直易于反掌。可自己崇拜的大侄女被班超生生“拐”了去,他的心里一直记着“仇”呢,自然不会主动去帮。
与高密侯邓震一样,整整十年时间,邓训虽然心里对班超忿怒不已,但当着邓尧的面是从不敢透露出一星半点的。邓尧回娘家,高密侯邓震可以躲着不见,邓训这个堂堂的亲叔叔却愣是不敢。毕竟,他与邓尧还有一点“师生”之谊呢。小时候,他可没少挨邓尧戒尺教训!
感受到山雨欲来的,绝非仅一邓尧。帝都雒阳世族如林,藏龙卧虎,能人辈出。窦固悄然进京,突然随入朝班,曾令朝廷百官震惊。紧接着,窦固又以虎贲中郎将、耿忠以骑都尉身份代替北军中候黄坫掌北军大营。
曾经的河西军战旗,现在已经在北大营中军官署房顶上空飘扬。与这面战旗相伴的,是窦固的汉军主将帅字大旗。斗大的“窦”字迎风招展,威震八方,这给雒阳官场和大汉各郡国,都发出了再明确不过的信号!
受堂兄窦穆牵连被禁锢十年的窦固,突然被汉明帝重新启用,京官们当时就有预感。作为一代有为明君,汉明帝正是通过这一决策,明确告诉大汉朝野--汉帝国中兴以来一直对北方胡人采取的“怀柔”政策,即将有重大改变!
汉明帝也是通过这一特殊形式,在凝聚着汉帝国朝野各方。
国内各大世族,尤其是河西诸将的后人们,果然闻风而动,纷纷活动起来。世子们纷纷从全国各郡国来到雒阳,他们都想进入军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奉行察举制的两汉王朝,能被举为孝廉、茂才的孝子、贤才凤毛鳞角。而军功不仅是贫民子弟进爵的唯一道路,也是多数世族子弟求取功名的重要路径。
东汉明帝年代,窦固和耿忠二人,代表了大汉帝国两个最显赫的军功世家大族,即窦氏家族与耿氏家族。这两个家族,都是东汉帝国的行伍世族,可谓英才辈出,名垂青史。
东汉朝廷以世族豪强为帝国的统治基础,当时最著名的是六大家族。它们分别是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在东汉近二百年时间内,这六大家族的众多重臣辅佐了十多代皇帝,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世之功!
排在第二位的耿弇家族,一家三代为将,是留名青史的铁血巨族。耿弇是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耿氏举家为将,史称“弇兄弟六人皆垂青紫”耿氏家族除耿弇外,父亲耿况,弟弟耿舒,侄子耿秉、耿夔、耿恭等人,皆为当世名将。一家三世用兵,世代数十人为将,鲜有败绩,可谓功勋千古。
而排名第四位的窦融家族,虽然曾因演出一幕不光彩的外戚阴谋逼宫篡位弑帝的丑剧,而蒙羞史籍。但窦氏一门多勇将,窦融、窦友、窦固、窦宪、窦笃、窦武和窦磊等,历经多代,战功显赫。而其中,窦固则是窦氏一族中,在青史上鲜有阴暗面、且战功卓著的一代常胜名将!
公正地说,窦氏一脉多勇将。窦穆与子窦勋一起伏法若干年后,窦勋子窦宪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窦宪与耿秉出燕然山,将大汉的世仇匈奴人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