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行-第4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官,乃至统帅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距离出发前最后五天,赵逊从添城匆忙赶回永兴城。

    “赵帅。”

    “魏将军免礼。本帅得知南征消息甚为震惊,此来既是嘱咐与你,也是为你践行。”

    “谢赵帅惦念。”

    “你是本帅的门人,本不应由你出征,如今御客点你的将,也可见你之威名已在众人之上。你此番南下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论是御速令还是征召令,千岳山都是险恶之地,防内甚于防外,万不可轻信诸侯联军,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赵帅提醒极是,在下已从多方得知千岳山历年内情,诸侯联军或是见死不救,或是落井下石者甚多,不过此番是逢御速令,因是在后方,比之阵前冲锋陷阵,风险应小得多。”

    “即便如此,也万不可掉以轻心。”

    “自在下明白!”

    “此去千岳山道路艰险,你打算如何周转粮草军资”

    “末将打算坐船直抵贡江源头麓翼山山脉。”

    “贡江!”赵逊大吃一惊:“贡江距离千岳山甚远,为何是去贡江?”

    “安全!在下不想带着弟兄们有去无回。”

    贡江源头位于千岳山以东两千多里,是中原四大江中蒙寒江、望亲江、夹沛江三江源头,从已知典籍和地形图上看,麓翼山脉是贡江源头。

    贡江是一条自西向东流淌,向东一千多里无人区流入宋国改道向北,再分流,流入志国、晋国内形成东西两条西望亲江与蒙寒江。

    根据着名地里典籍《地形山川志》的记载,由中原前往千岳山有八条路,其中四条在徐国境内,两条在宋国境内,另有两条在卫国境内,共计八条路。

    从咸国前往千岳山有三条,最不累,且最安全的是绕行志国夹沛江,入宋国逆流而上进贡江,直抵贡江源头麓翼山脉。

    《地形山川志》记载到,贡江至麓翼山脉现有“气喘面黑暴毙者,行船走车人不累”等记载,更有“行舟贡江上,观景麓翼山,精气呼欲来,人爽心力沛。”描述走贡江还能闲情逸致。由此可知贡江沿岸前往麓翼山脉海拔不高,有充沛的水源和氧气,无需担心氧气稀薄导致的高原反应。

    但凡事有利弊两端,贡江至麓翼山水陆保守估计要多走三千里,贡江源头下船后,陆路要走两千多里草原无人区,才能抵达后卫大本营掣驰,全程比其他路线要三千里至四千里地,即便能按时抵达千岳山,日后的运输补给会是巨大问题,但凡地处北海和西陲的诸侯国,后勤保障最为艰难。


………………………………

第415章 机遇与挑战

    “赵帅,此番南征乃我咸国三十多年来首次南下,情况难以预料,且内外交困国力窘迫,大王抽不出人夫及时供应南征大军之后勤供应,此次坐船南下应带足补给车马。

    抵达贡江后,大军卸载补给,自带车辆粮草前往掣驰,抵达千岳山后就地采买粮草辎重,待摸清千岳山情况,再做后续决定,不知赵帅意下如何?”

    “大军自运粮草能只能解一事之所需,就地采买辎重金银耗费巨大,但眼下不失为一时之举,若是能在千岳山屯田种麦那就好了。”

    “这恐怕甚难,千岳山各有地盘,据了解,但凡地盘之内所产一切商品财货,皆归卫、徐、宋、御四家所有,外军屯田无异于拱手送人。除非打下南蛮的城池,方能有自己的地盘。”

    地盘是千岳山各诸侯国都必须承认的霸王条款,所有适宜居住建城的中海拔地区无不是被卫、徐、宋、御四家所抢占,但凡土地上产出的无论谁种谁养的,都归所在国所有,除非从南蛮金雪狄手中打下地盘,所以这才是最坑人的地方。

    “既如此,你此番南下多加小心,若有所需尽可向本帅提出。”

    “有!”百里燕果断道。

    “何事?”

    “在下南征后,武备营与辎工营无人统领,考虑再三,鉴于陈飞时老将军年近六旬,在下建议由陈飞时老将军暂领武备营、辎工营,同时砡工派大师周桐打造新式战船,需老将掌舵,操练新军。”

    “嗯,此事可行。晋军水师失利后,黑巾军得伍算所造大船,积极仿造,已对内河构成重大威胁,此事确当重视,以免生患。”

    “此外,永兴城所办学堂、书院,乃咸国日后兴旺之根本,从梁国所聘教书先生及国学大师、学士数百人,最快于下月抵达陔陵,还请赵帅暂其安置于永兴城内广施教化,一应待遇由魏府出资一力承担。”

    发展的可持续性源自技术动力,技术的发展根本是教育。当此中原大乱,各诸侯国无暇发展国力之际,咸国若能利用好当下的形势,并非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结束谈话后的当天下午,赵逊赶回陔陵面见咸王,而与此同时,御客点将的消息在陔陵城内不胫而走,最先得知消息的是卤侯。

    “真是太突然了,御客偏偏此时发出御速令点魏贤的将,中原局势恐怕将迅速滑向奔溃边缘,实乃大大的不妙。”宗伯泰不无担忧说道。

    “宗伯先生,此事于我咸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卤侯蹙眉问道。

    “以魏贤之能,断然是要在临行之前,将诸事布置妥当,防备黑巾军再次东侵,短时内暂不至于有失,但一年半载之后恐怕就难说了。魏贤这么一走,咸军战力少说折损四成,因此断然不会屈从安泰侯出兵攻打贼兵之后的要求。

    如此一来,黑巾军便会毫无顾忌强攻长孙,一两年后将孙国必危,倒时梁军再撤回本土,难保贼兵不会反戈东进复攻咸国。”

    “但传闻卫国要出兵中原,局势会否有变?”

    “不,中原局势已无再变之可能。除非千岳山能有斗转乾坤之巨变,否则黑巾之乱将成毒瘤。”

    “那我咸国当如何?”

    “其实……”宗伯泰欲言又止。

    “先生但说无妨。”

    “其实魏贤兴教化昌百工,乃务实之道。但凡战力之强弱,人丁粮草之众寡,将帅统御之强弱,兵戈锋利之多寡,甲胄坚硬之与否,无不出自与百工匠术教化兴邦。

    咸国国力孱弱,要想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兴此法可图强,别无他路。”

    “若依先生此言,咸国可因此法兴国,各诸侯岂不也能效法而谋强。”

    宗伯泰摇了摇头,不屑说道:

    “绝无此种可能。”

    “这是为何?”

    “因为天下再无第二个咸王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无第二个魏贤降星于世可供驱使,仅此两点,天下再无可效法。至多如晋国这般仿其表,而不得其髓,其余诸侯各国皆为昏昏之庸君尔,不足为虑。

    此番魏贤倘若得反中原,怕是二十年内北海将有巨变。”

    “巨变!”卤侯诧异:“他若不能得反呢?”

    “若不能,咸国若能砥砺前行不废新法,可昌国运三十年……”

    “那三十年后呢?”卤侯追问。

    “这天下恐怕是要……”

    宗伯泰话到一半突然打顿不再赘言。

    此时太子府荷花池边,西寰陪伴着襁褓中的姜拓,享受着初为人母的喜悦。这时季锦昇从后而来:

    “末将参见殿下。”

    “季将军,有何要事禀报?”

    “殿下,顾晨刚刚探得消息,传言数日前咸王收到御速令,御客钦点魏贤南下远征。”

    西寰闻讯一惊:

    “何来的消息?”

    “是从梁国公使府透出的消息。”

    “梁国公使府?!为何太子不知此事,难道咸王没有朝议?”

    “殿下,此乃动摇军心之事,只在内朝密议,断然不能公诸于众。”

    “咸王能让魏贤南征?他糊涂了不成。”

    “殿下有所不知,御速令乃强征各诸侯国良将,由不得各诸侯国不从,否则后果极为严重。”

    “笑话,本国的将领难不成还要听从御客的使唤,这是何道理。”

    “殿下,御客既发御速令,定是战事极为吃紧,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眼下中原大乱,各诸侯国无法抽兵南下御敌,御客发出御速令乃必然之举,只是未曾想来的竟然如此之快。”

    “如此说,魏贤此番是凶多吉少了?”

    “但凡南征死难者十之七八,即便没有战死,一多半都是死于暴毙。”

    “御客能向咸军强征,会否也征我晋国良将。”

    “定会,但暂时还不知会征几人。咸国国小良将屈指可数,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