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行-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晋国,死伤了十多万人马的咸国,最后还割让了土地,签下不平等条约,在百里燕看来,如此与丧权辱国一般,至多是联姻这块遮羞布多了几个虚名而已。

    停战协议一经签订,咸国武将的脸色铁青,散场之际韩合叫住了赵逊:

    “赵将军,且慢。”

    韩合上前略施一礼,很是客气,赵逊还了一礼,目中浅有怒火与愤怒,他冷冷说道:

    “韩将军有何指教。”

    “老夫听闻将军麾下有一校军郎魏贤,不知将军能否代为引荐呐。”

    韩合此言令赵逊心生警惕,韩合哪里是要见魏贤,分明是暗藏杀机,只怕是韩合见了魏贤,利诱不成反施手段暗害魏贤。

    “韩将军,两军尚未退兵,此事改日再谈吧,告辞!”

    赵逊没有正面应承,拱了拱手,借故转身离去。韩合却也知道,赵逊不想就此暴露魏贤被他知道。

    待咸军回营,韩合回到城中,少顷后王硕从咸军营中折返回城:

    “王硕将军,世子可好。”

    “殿下安好,伤已痊愈,并无异样。”

    “嗯,如此便好,如此便好啊”

    韩合捻了捻长髯若有所思,王硕接着又道:

    “韩老将军,魏贤之事老将军准备如何向大王禀报。”

    “老夫也正在考虑。赵逊此人极为警惕,他不曾答应老夫引荐魏贤,亦是担心老夫加害魏贤。只是此子一日不除,老夫心里便是惴惴不安。

    咸国虽已拜入我国下邦,却雄心不死,难说将来会成心腹大患。”

    “末将倒是以为,大王令西寰公主入阁咸国乃是一步好棋。”

    “哦,何以见得。”

    “老将军常年身处北地,对朝内之事并不熟稔。西寰公主自幼拜于公叔阔门下,工于心计。若是西寰公主入阁咸国为太子正妃,咸国数十年后便是我晋国附国,只需待以时日,咸国便荡然无存。”

    “那咸国可知此事?”

    “即便知晓,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咸国君臣难悉真情。”

    王硕与西寰公主相熟,王硕之女王蕊更是与西寰是打小的玩伴。王蕊缺心少肺,西寰多次透过王蕊旁敲侧击了解百里燕日常起居,这些事王硕都知情。

    晋王令西寰入阁咸国,下嫁年仅十岁的咸国太子,其用意已经昭然若揭。


………………………………

第99章 安家

    两军签下停战修好盟约的四天后,咸军陆续撤离杜阳城,前往肥城修整。

    与此同时奉阳君得到咸王大赦诏书,率领护兵五百,继续回到已被晋军占领的封地,安享下半生的荣华富贵。

    不曾想才过两日,咸军大都督陆敬率领两千骑兵奔袭拦截,将奉阳君擒拿活捉,秘密押回咸国等待发落,随行五百余人一个不留,全部灭口。

    至此,这场战争终于划上最后的句号。

    咸军撤回肥城后,晋军送来晋王玉玺加盖的停战修好盟书,晋军履约撤出杜阳,率军撤往合池以东,咸军派出两万人马,由大都督陆敬率领屯驻杜阳城,以备战事。

    鼎炀侯张隽、赵逊等“有功”之人,即日起班师回朝,百里燕(既魏贤)和萧儿除去军籍,随同赵逊一起返回陔陵。

    过江后途径萧的家乡,百里燕本意送她返乡,待到村里才知萧的母亲和弟弟为逃避赋税劳役,已经去逃难,不知下落。无奈之下,只得带她一同前往咸都陔陵安家。

    大军班师回朝当日,赵逊入朝觐见咸王,因坚守尹秧城有功,授上大夫爵,却只字未提肥城一事,显然鼎炀侯在军功簿上全然抹去了这一笔,赵逊也未在提此事。

    反倒是鼎炀侯张隽居功甚伟,他已是侯爵,三公之外封无可封,咸王再赐他食邑五千户,封地一处,以示嘉奖。

    至于晋国,韩合因姒昌被俘,延误战机未能一举吞并江东,辱没晋王圣明,回朝后饱受朝野内外朝指责,晋王念其有功于晋国,为平息外朝舆论压力,平衡内外朝党争,晋王削去韩合兵权,入朝充任大司马,顶替因相国公叔阔死后,大司马一职。

    王硕因出征有功,晋王授其上大夫,保留北军司马使之职,继续兼任平汤城城府司马,并下王诏,册封王硕之女王蕊为太子侧妃,择吉日成婚。

    至于姒昌,晋王纵然溺子,但被俘一事始终是其一身难以磨灭的污点,晋王为顾及自己颜面,姒昌回朝后未有任何封赏,只是将其调往国政监担任司政一职,又令范涛为司政使督导姒昌。

    晋王为平衡内外朝,超擢范涛为司政使后,拜陈方石为丞相。

    陈方石年逾五旬,外朝中的温和派,由其担任丞相,最大程度平抑了内外朝因施政方略不同产生的矛盾,维持了晋国稳定局面。

    西寰公主姒枫于盛元623年一月,既停战后第二年,离开平汤城前往咸都陔陵。据说随之出行的宫人、侍女随从多达千人之众,另有五千禁卫护送,排场可谓声势浩大极尽奢华,由此也开启了中原历史最为传奇的历史。

    至于百里燕,在赵逊受封上大夫,入职内朝出任司参使一职后,于当年开设幕府养士,百里燕入幕府,并开设医馆以替人诊病为生,因医术高明,不久后声名鹊起。

    盛元624年,发生了一件颇为重大的转折性事件,伍算大师在替晋王督造战船,于623年六月准其离去,回到砡工派总部后,被砡工派掌门告知晋王未曾兑现全部承诺。

    当年公叔阔在世,曾经许诺给予砡工派金银辎重,待战船完工后十年在兑现煤铁。

    伍算回到砡工派总部方才得知,晋王只兑现了金银等辎重的半数,剩余半数已无下文,几次催讨,晋王以身体欠安为由未予兑现。

    但这身体不好,跟国库里有没有好像没什么关系吧。对,确实没什么关系,但晋王因为盛元622年夏天与咸国水战大败,迁怒于伍算的战船不好,因此承诺的金银辎重半数不打算兑付承诺。

    范涛曾苦谏晋王,天下得罪谁,不能得罪砡工派,晋王置若罔闻未予采纳,后单方面中断与砡工派协议,撕毁了协议。

    如此之举令砡工派深恶痛绝,大师伍算遭此牵连,被砡工派贬放外地,十年内不准回总堂任职。对于年近六十岁的伍算而言,流放十年等于是要他老死在外。

    最后是塞骞将伍算接回了御客总堂,将其安置在总部,替御客打造器械,也算是有个养老的归宿。而塞骞一连奔波在外寻找百里燕两年未果,也曾去歧国寻找,仿佛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信。

    盛元625年,咸国在晋国支持下,咸国推行变法《农桑令》有所起色,晋国在范涛主持下,说服丞相陈方石与外朝,吸取咸国变法失败经验,总结精华,改革农桑令弊端,进而推出晋国版农桑改革,使晋国一夜间焕然一新,举国渐露大国复兴之气,范涛因改革有功,升任治粟内史。

    同年三月,百里燕十九岁,医馆开张的第三个年头,这天中午刚刚出诊回来,萧端着盆清水和肥皂迎了出来:

    “魏大哥净手吧。”

    “嗯,就放这儿吧”百里燕放下药箱,挽起长袖洗手说:“上午有人来过吗。”

    “没有,倒是赵大夫让朱管事来找过魏大哥,请魏大哥去议事府。”

    “朱管事?他带什么口信了吗。”

    “这倒是没有,但很急的样子。”

    朱管事本名朱夏,是赵逊妇人娘家的亲戚,赵逊拜上大夫入职司参使后,全家迁到了陔陵。过去三年咸国由于晋国“照拂”,咸国还算风平浪静,不枉当初割让的土地和西寰的入阁,只是今年多了几分动荡不安。

    晋国由于驻兵歧国,名义上向歧国提供保护,实际上卫国不买晋国的账,不巧的是卫国老王钟盛驾崩,享年六十三,由长子钟栋继位。

    钟栋继位不久,图谋吞并西海诸国,晋国为此起兵十五万经由海陆借道长孙内河抵达歧国,与歧国的三万晋国驻屯军合兵,共计十八万人马,加上歧国近二十万弱军,两军总兵力近四十万,卫国再要攻打歧国,也得掂掂份量。

    但这样一来,晋国北地的主力兵团几乎抽空,而西部军团人数不到二十五万,志国历经四年修生养息,国库日渐充盈,眼下晋军掉走晋北主力军团,跨海屯驻歧国,咸国则完全暴露于志国北军的兵锋之下。

    赵逊现任职司参使一职,主掌军务,仅仅比大司马低一个官阶,让朱夏急着上门,势必是磋商志国屯兵边境之事。

    百里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