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行-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老夫立即安排车马。”

    “车马就免了,本世子徒步前往。”

    质子府有专车,是规格最低的那种,排在王、封公、封君、封侯、相国、九卿、上卿、公使、武将、上大夫、中大夫、士大夫之下,仅仅比商人高一个等级,坐的特不舒服,没有避震,当然也不可能有避震,一颗小石头就能让你七荤八素,与其坐车,不如徒步。

    收好刀具,何宽带上两名随从跟随百里燕出门。

    质子府坐落东城,是全城的商业、行政中心,是贵族和富人居住的地界,而有身份的平民则住城西。所谓有身份的平民,是泛指为权贵和富人做工打杂的雇工或者杂役的家眷,以及其他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平民群体。

    在当下,平民一般都不住城郭之内,而是住在城郭之外,能住城内的,都是官办、私办工坊、匠坊,以及上层阶层的随扈家眷等等。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多,进入城中谋生的平民陆续增多,因此城西逐渐成为了市井百姓的聚居地,只要晚上不睡在街头,多半没有人去管。而城北则是王宫,城南是大营,卫戍军和首都郡兵就驻扎城南。

    从经验来看,其他城池大致不会超过这种布局。

    东市作为全城核心,社会设施相对健全,农市也就是菜市、粮市、牲畜市场较为发达的市场,书馆有那么几家,匠铺和各种手工艺作坊东市、西市都有,东市档次更高,经营的对象也都是贵族和有钱人。

    走在去书馆的路上,何宽困惑问道:

    “世子,若要买书,吩咐老夫便可,世子有何必亲自前往。”

    “本世子的主张何伯无需多问,到是有一事想问何伯。这书馆之中,哪家藏书最多,最有名望?”

    “据老夫所知,平汤最大的书馆当属‘锦塾’,若论名望,非同文书苑莫属。”

    “二者何别之有?”

    “锦塾为晋国国塾,侯门贵胄趋之若鹜,所聘先生无不是晋国大师。而同文书苑为梁国所设天下书院,早年为梁朝国塾,群雄并起之后,同文书苑大不如前。”

    “锦塾”正如其名,是晋国在国都设立的私塾,相当于私立最高学府,能够得上入学资质的,不光得有钱,更重要的得有身份,没身份也得有关系。进了国塾这等学府,将来多半能混个一官半职。

    在这个教育普及率无底线的时代,除了自学、拜师、家传之外,各地私塾是唯一的学府,而且是全学制,只要不犯过错,可以读到出师毕业。

    这年头没有公立学校,读私塾都是自己掏钱、掏粮食供养先生和大师,这就导致能上得起学的人少之又少,而书籍的稀缺又阻碍的知识的传播。

    至于同文书苑,是梁朝曾经设置于全国各主要大城市的私塾,性质类似于连锁私立学校,也得自己掏钱、掏粮食。梁朝国力衰退退化为梁国后,同文书苑成了各地现实梁朝依然存在的象征,已不具备向梁朝输送人才的特权。

    无论私塾、书院还是书馆,除了可以读书,还向外售书,不过价格很贵。

    除此之外,还有演武馆、匠作坊招收学徒以及尚武之人,反正这个年头,想学一技之长的人多如牛毛,有机会学的人凤毛麟角,因为拜师学艺都是要支付粮食,钱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

    当然,体力劳动的技能除外。


………………………………

第9章 际遇

    一路行走来到“宏文馆”,平汤城内一所数得上的私塾,塾中外堂整齐排放数张条桌,书册、竹简都置于条桌上,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百里燕仔细寻找,约莫一盏茶时间离开了宏文馆,赶去下一家私塾,结果依然毫无所获。连转了几家不见百里燕买书,这时何宽不禁纳闷了:

    “世子所寻何书,老夫可托张使代为寻觅。”

    “去同文书苑吧,也许会有的。”

    百里燕不搭理何宽,继续往两百步外的同文书苑而去。百里燕要找的书是字典,辞典也行。

    最近发现百里燕的记忆缺字极多,汉语无法匹配生字,这意味着阅读有障碍,虽然不影响表达,但看不懂总不是一回事。

    此外质子府藏书很偏,讲的都是三从四德礼义廉耻,君国道理臣子礼仪,连一本像样的历法书都没有。

    据何宽所言,眼下历法一年有三百七十二个昼夜,比地球还多几天。百里燕甚至觉得,一周夜的时间比地球长一些。不弄清历法,显然也是不行的。

    从天体运行方位和六分仪的初步测算推算,自己脚下这片大陆在南半球,平汤城大约在南纬三十六七度左右,由于没有明确本初子午线,也就无法定位经度,只能定位纬度,因为驰道是自然中分对半开的。

    心中若有所思之际,百里燕举步抵达同文书苑。

    与其他私塾、书馆门庭若市趋之若鹜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同文书苑门面不及其他书苑的一半,朗朗读书之声也是七零八落,老旧的门匾上黑漆已经褪色,跟块老木板没任何区别。

    “此处是同文书苑?”

    “是的世子,这便是同文书苑。”

    何宽肯定道,百里燕狠看了一眼那个“苑”字,因为压根不认识,在匹配了汉语记忆后,算是匹配上了。

    步入书院,不同其他书馆把书摆在外堂,同文书苑售书摆在大院游廊里,因为藏书太多,只能放在游廊下摆上一圈。

    见有客到,还有兵士随行,入口处一理书匠迎面上前:

    “敢问老军,不是晋国人吧。”

    “老夫歧人,这位是岐王世子。”

    何宽道,书匠目光落向百里燕,只见百里燕已经“博览群书”去了。见状,书匠又道:

    “原来是歧国二世子,失敬失敬。但不知世子何故大驾光临,老军可否告知一二。”

    “老夫也不知,只是随世子出行。”

    “哦……”

    书匠若有所思,与何宽聊了片刻,然后追上百里燕在旁伺候。

    约莫走出半盏茶时间,百里燕目光落向《列国文范》一书。此书约一掌半厚,打开一看,果不其然,是字典。

    跟汉语字典、辞典大有不同。这本字典是以例文开始,以引用文章为文字范例,解说每个字怎么读,怎么写,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常见的词组,并通过引用例文和范例解说词组、字的含义。并有索引目录,可以根据部首和近音字查询。

    与其说是字典,不如说是课本,而且《列国文范》是一套,共计七册,每一册都有一掌半厚度,根据其开篇注解可以知道,全套书共计收录字五千多个,词组数万,共介绍有四种规格书写方式。

    情况大致和秦一统中国之前,列国各有自己的对汉字的书写方式,所以不同国家书写的笔画不尽相同,现代汉字是秦一统中国后沿用秦字逐渐发展而来。

    眼下的中原主流有四种书写方式,一是梁朝旧体,二是中原文,三是东海文,也就是晋国、宋国书写体,三是西海文体,以歧、陈、燕、赵、卫为主要使用国。

    见百里燕全神贯注,书匠凑近上前道:

    “岐世子可是喜爱此书?”

    “正是,本世子欲得此书,一连走过多家书馆、私塾皆无,敢问书匠,此书作何价。”

    “万分抱歉世子,此桌上所有书卷皆为陈列品,并不对外出售。”

    “不售?何故不售。”

    百里燕不解,既然不卖,拿出来干什么。此时书匠又道:

    “这是书苑规矩,不售便是不售。”

    听到这里,何宽恼了:

    “老夫看你是故意欺我歧人!”

    见何宽动怒,书匠连忙是解释:

    “不不不,老军误会。此书甭说歧人,就是晋国人也不卖。”

    “晋国人也不卖,这是何道理。”何宽质问。

    “在下也不知,若真欲求书,只有问执院大师。”

    “那好,你去将执院请来说话,若是说不出所以然,老夫拿你试问,快去!”

    何宽厉声厉色,一副毫无商量之色。书匠一溜烟跑得没影,一路来到后院。

    后院中坐落一座塾堂,塾堂四面无墙挂有卷帘,可见一先生坐于其中,十多孩童朗朗读书。不远处置一廊庭,廊亭内两位老者与一个中年素衣武者,盘膝对坐饮酒作乐。

    此时书匠慌忙前来,见青衣老者,便是上前凑近道:

    “西门执院,有人欲求《列国文范》一书,是非取不可。”

    “列国文范?”青衣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