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重的点了点头,然后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似得。又朝着武顺拉了一下,在她的脸颊上重重的亲了一下:“阿娘晚安。”
被儿子亲了一口,武顺感觉很好。以前的贺兰敏之读圣人书,很少和自己做这种亲昵的动作。但是还是有点疑惑:“晚安?好奇怪,是晚上睡得好的意思吧?”
“恩恩”
轻轻地抱了抱贺兰敏之的头,然后吻了吻面颊:“好,那之儿也晚安。”摇了摇头,低头吹灭了蜡烛,就走出去了。
蜡烛灭了之后,屋子里瞬间就变得黑暗。银色的月光从纱窗之中照进来。贺兰敏之睁着眼睛,静静的看着这安谧的夜晚。初到长安的第一夜,既享受了之前没有过的外祖母的爱与守护。也看到了大宅院中的明争暗斗。
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有人爱你,也有人想害你,既然来了这里,这些就要开始接受。
不过一直思索着的一个问题,总算是有了答案。自己的这个外祖母怪不得让武元庆武元爽一直没有什么办法。她老人家原来是弘农杨家的人啊。
别说是武元庆武元爽了,就是武士彟在世的时候,对弘农杨家也是多有避让,对于杨氏夫人也很是敬重。这么看来,当年他之所以能够在贞观朝还受到李世民的重用,而且执掌兵马大权,看来也是这弘农杨家在其中起了作用。
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弘农杨氏,但是偏巧贺兰敏之就清楚。后世曾经有纪录片介绍过这一个巨大的家族。
弘农杨家,起源于汉朝。曾经在汉朝大放异彩,到东汉末年,除了袁绍和袁术所代表的袁家是四世三公以外。还有一门是四世三公,就是这弘农杨家。可见其历史有多么辉煌。
从汉朝的四世三公,到西晋三杨,再到北魏杨播兄弟直至隋朝时又经历了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的一代权臣越国公杨素到早先起兵反隋的杨玄感。
历经千年风雨,这个家族就如同是一只巨兽一样盘踞在关陇地区,不曾有过丝毫的变化。
这近千年,风雨变化,朝代更迭,弘农杨家一直辉煌如旧。在唐朝,如今或许有些许的没落,但是杨家所在的关陇一系,却丝毫不减当年,甚至犹有过之。
唐朝的创始者李渊和李家,在隋朝的时候又叫做陇西李氏,他们本身就是出自关陇贵族。如今长孙无忌大权在握,可以说朝政出自一人之手,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这长孙无忌,就是关陇贵族现在的掌门人。但是长孙无忌虽然昌极一时,但是长孙家比杨家可是差之太远。所以长孙无忌一死,长孙家迅速没落,但是杨家却仍然兴盛。直至玄宗时期的杨贵妃等等。
就可以看出,杨家到底有多么的庞大。而杨氏夫人,正是出自这么庞大的弘农杨家。恐怕这也就是为什么武元庆和武元爽兄弟二人,即使是对杨氏夫人多有不满也不敢有什么放肆的行为。对于一个已经失势了的,承父亲庇荫的国公,根本没有任何力量和杨氏匹敌。
就算是当年在贞观朝被受重用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也是在自己死后家族就一下子走向衰落了?更何况是武士彟了。而如今武元庆武元爽兄弟两个能够得到这四品的高官,恐怕和杨氏这方面的姻亲也有一定关系。
这对于贺兰敏之绝对是一个绝好的消息,来之前就惧怕杨氏的力量太过于薄弱不能够有力的回护母子三人。如今弘农杨氏一位七十岁的将近老祖宗式的人物了,虽然嫁到武家,但是终究改不了的她仍然姓杨。而且之前还有听说过她的弟弟还担任着国子监祭酒一职,足够有实力回护住自己了。
而且武元庆此人,虽然看起来儒雅,但是实质上带着商人的一种小气。这不是经济上的小气,而是格局上的小气。从短短的几面接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此人实在是不堪大用。
根本一点都没有遗传到武士彟的英勇睿智,反而是继承了他的商人习气。对于小事斤斤计较,格局小气,看不明白事理。
有杨氏这么好的资源,有多少寒门子弟求都求不来的,他们反而故意与杨氏交恶。平日里不但不尽到人子本分,如今到了这个时候更是与杨氏作对,他们不死,谁死?
本来还对自己的这个大舅多多少少有些担心,可是从这第一天起,贺兰敏之就知道,他们根本就不配在这大唐朝局或者是任何地方成为自己的对手。
正当贺兰敏之在心中不断地思索着弘农杨氏和武元庆等人的事情的时候。武顺和杨氏夫人也在谈着他。
“娘,您看,这就是之儿在路上一个驿馆门前写下的。”说着将自己手中的天净沙递给了杨氏。
结果她手中的宣纸,杨氏走到蜡烛前,对着蜡烛仔细的看了看。毕竟年纪大了,虽然是耳不聋眼不花,但是在夜里看不清楚还是很正常的。
“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念完最后一句,杨氏的眼角已经带着一丝泪水,毕竟经历的风雨太多了,她没哭出来。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凄凉,让这八岁的孩子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我可怜的孩子啊。罪过,罪过啊。”双手合十,朝着那尊观世音菩萨深深的鞠了一躬。
缓缓地将手中的纸张叠起来,看着武顺:“顺儿,你在信中所写,为娘看了。为娘不怪你,也知道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但是为了之儿好,往后啊可不准”
杨氏夫人没说出来,但是武顺明白。眼泪划过脸颊,轻轻咬了咬嘴唇,重重的点头。
………………………………
第十一章 悠闲早饭
轻轻的将手放在武顺的后背上,将她揽入自己的怀抱中。用手缓缓地一上一下的抚摸着头发,杨氏的眼中满是柔和,用最轻的声音说着:“苦了你啦,孩子。”
伏在母亲的怀中,武顺在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身体抽搐着,嚎啕大哭。
丈夫早亡,自己被迫与丈夫的弟弟发生关系,竟然还被儿子捉女干。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为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从不在外人面前示弱,但是面对着自己的母亲,她实在是忍不住了。
杨氏无言,也不安慰。只是让她哭,让她痛痛快快的哭,遇到什么伤心事儿啊,哭出来,哭出来就好啦。
微弱的烛光中,满头银发的母亲抱着自己哭泣的女儿显得有些苍凉。
过了一会儿,哭声缓缓的没了。在杨氏的怀里,她得到了这么长时间都未曾有过的宁静,她睡了。伸手招来婢女,几人一起将武顺放在床上。杨氏轻轻地吩咐着:“将小小姐带到我这屋来,今儿啊,让他们母女就睡在这儿了。”
婢女也不回答,蹑手蹑脚的走出去抱来了敏月,和武顺放在一起。
杨氏轻轻地走到门外,回头望了望自己的大女儿和外孙女。杨氏的眼中露出了一丝回忆。
‘当年士彟走的时候,二丫头成宿成宿的睡不着觉哭,那时候也是这样躺在我的怀里吧。’
回过头,那个被武顺叫做惠姨的老婢女走了上来:“小姐,我服侍您去厢房吧。”
杨氏点了点头:“转眼间,这么多年过去啦。”
“是啊,走吧,小姐。”惠姨轻轻地过来搀扶住杨氏的胳膊,两人就这夜色朝厢房走去。
。。。。。。。。。。。。。。。。。。。。。。。。。。
清晨,贺兰敏之醒了。不过这次伴随着的并不是乡间的鸡叫。而是钟声,清澈嘹亮的钟声。
而且这次并不是太阳还没出来,抬起头望了望窗户。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啊。。。”捂着嘴打了个哈睡,揉了揉眼睛。又听到了一声清脆的钟声。
唐人有习惯,暮鼓晨钟。
早上日出之后,就要有专门的人敲响巨大的铜钟。叫醒所有仍然在沉睡中的长安人。要想在长安城中睡个早觉到也不是很容易。毕竟这钟声要足足响三百下。
但是其实并不是每一个长安人都可以听得到,只是临近东西两市的里坊可以听得清楚。因为,唐朝规定,这日出响钟三百下,才可开放市集做生意。
而贺兰敏之住在武家,所处地段正式东市不远的长乐坊内。所以也听得比较清楚。
贺兰敏之起床的动静已经让门外的婢女知道他起来了,端了一盆洗脸水走了进来:“请小公子洗脸。”眼看着她就要帮自己动手了,敏之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我自己来。”
婢女微微一笑,也不抢。然后看着他洗完了,就端着盆子出去了。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