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每年由辽西渤海湾,岭南,南海捕捞的鱼,已经堪比一个州道的粮食产出,更加丰富了百姓的生活,让现在有了余钱的百姓,还能吃点海味。
岭南人工养殖珍珠,海带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过产量不大,也是作为岭南特色,并未对外公布,这也是因为产量。
产量不高,公布出去百姓还不如种地,数量多了,价格就卖不起来,这是常理,而现在作为岭南特色,稍微贵一点,大家都能接受,而且也是让本地百姓多一份收入。
江南终于彰显出了潜力,三季稻全面铺开,家家户户皆有余粮,水果,蔬菜,有了官府提供的种子,房前屋后都种满了,家禽饲养,尤其是鸡鸭鹅,每一户都有不少。
专业养殖户也由此而生,一个小地主,原本只有几十亩地,几家佃户,现在按照官府要求,把佃户放了,买了十多个俘虏,雇佣了几个大唐百姓,在种了一年三季稻,水果,蔬菜之后,发现粮食太多了,一年产出,交完税之后,还有大量剩余,完全够一大家子吃两三年的,而且明年还会增加,不由得出现幸福的烦恼。
原本还想把多余的粮食卖成钱,但是由于家家丰收,市场上粮食价格下降得多,卖的话感觉心痛。
也许你会说价格低一点,为何就不卖了,官府一直在收购呢,这也是因为百姓都穷怕了,好不容易有了余粮,那里还舍得卖,交完税,多余的都存起来了。
当然也就不会在买,官府虽然在收购,但是价格都是比着市场价格来的,而且检查严格。
至于商人,虽说也在收购,不过现在丰收当然就要压价格,而且现在商人更喜欢收购的是其他值钱的物品,对于粮食这种,价格不高,运送麻烦的东西,已经很少有人收购了,因为现在大唐是完全不允许粮食卖出国内的,比铁器管控还要严格。
于是这个叫朱有財的小地主,灵机一动,开始了大量养殖家禽,在听说了长安有山庄套种养殖,特意花了半年时间,前去学习,回来之后,又雇佣了几个突厥人。
利用江南水乡的优势,引流一条小河,沿着他的土地,有三里路长,全部养上了鱼,种上了莲藕,还养了鸭子,鹅。
经过三年发展,现在有了上万只鸭,数千鹅,每年都还在增加,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在他的带领下,附近几个村庄都跟着学习,现如今,朱有财还建立了作坊,把鸭蛋,鹅蛋做成皮蛋,肉做成腌肉,远销南洋,而且现在每个月都有专门外地商人,前来收购鸭毛,鹅毛,这些都是做羽绒服的上佳材料。
现在冬天皇家,勋贵,早已不爱穿棉衣了,羊绒做的内衣,鸭绒做的羽绒服,上等皮毛销制的外套,这才是身份的象征。
羊毛线衣,棉衣都是一般百姓最爱,至于劣质棉衣,那都是给俘虏穿的。
辽西结构就比较单一,港口的渔业,煤矿,铁矿,在加上现在扩散到幽州的农业种子培育基地。
辽西粮种,除非是新品种,是一比二的比例换出去,每年老品种全是一比十,一斤粮种,换十斤精粮,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换到的,几乎都是世家大族的专属,百姓都是使用头一年留下的种子。
经过四年多时间不断的培育,也许是辽西气候酷寒,崔平等人居然弄出了耐寒的冬小麦。就是在头一年入冬前种下,第二年五月底就成熟了。
虽然生长周期变长了,但更多的是利用了冬季时候空余土地,在收获之后,还能在种上一季豆子。
豆子不但不会抢地力,反而有助于土地肥沃,最重要的是冬小麦产量没有减少,味道还要略微好一些,更加的劲道。
在马周上书李世民之后,崔平成了第一个因为农业封侯的人,封号――农侯,可以说单纯一个封号,就能让他名留青史。
大唐占领新城之后,只是加强防御,并未因此进攻高句丽,但还是让高句丽如噎在喉,心头难受,又不敢主动进攻,生怕引起大唐怒火,在次攻打,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大唐占领新城只是报复,所以才一直未曾增兵,只是二三万人守着。
渊太祚最终还是听了乙支文德的建议,让杨万春前去主持辽东城一线防御,而渊盖苏文退守安市城,作为第二道防线,同时也是方便支援前方,联络后方。
(本章完)
………………………………
第398章 忙碌大唐
“三哥,这鬼地方真让人难受啊,比岭南还要糟糕,不但有非常多的毒虫猛兽,还全是高山密林。”冯戴金挥刀砍下一根挡路树枝,忍不住回头抱怨道。
“消停点吧,不是有那么多医官,我早就让撤退了。”冯戴武没好气的说道,显然也被同样问题,困扰不浅。
“也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到?早知道就不来这里,去南洋打那些土族多好。”冯戴金垂头丧气的抱怨着。
“还早,我早已经打探清楚,这才一半路程,而且雨季就要来临,前方小城打下来,我们就要修整三个月,然后在出发,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夏天就能到达。”冯戴武停下脚步解释道。
“天那,还要那么久,真是要疯了,还要在他们的小城待三个月!!”冯戴金抬起头,痛苦的呻吟道。
“说得你在家里就不无聊一样,这里还有那么多骠国人来打,就知足吧,等打通这条道路,以后蜀中,南诏的货物,就能直接从陆地运到南海边,比从蜀中到江南,在走海路还要近不少,这个功劳可不小。”冯戴武白了他一眼,出言安慰道。
“说起打骠国人,这些扶南,真腊人可积极多了。”冯戴武只是无聊叫唤,并不是真的想回去,听他三哥一说,也就不在嚷嚷。
“嘿嘿,那是当然,都想多得到几座城池,还有那么多人口,而且有我们撑着,胆子当然不小。”冯戴武瘪瘪嘴,不屑的说道。
原来两人对真腊和扶南人说过,谁出力多,就能占领更多城池,人口,而属于他们打下来的,城池,就完全属于他们,大唐只需要粮食,所以这两国都拼命进攻,反正打不过还有大唐士兵在后面。
冯戴武也乐得轻松,能够少死一些人,又何乐而不为,通过不断的宣传,现在无论是文武大臣,还是勋贵世家,都明白汉人的珍贵,能够少死一些人,就能生出更多的后人,才有足够的人手去占领地盘,开采矿石,种植粮食。
…………
李承乾到了岳阳之后,首先就是宣传,统计百姓数量,集中搬迁,随后才开始照搬工坊农庄那一套,合作养殖,共同种植经济作物。
他对这一套熟悉,也是长孙的工坊农庄,经常让他去巡视,管理,所以其中的优缺点都是心知肚明。
而且李承乾继承了李世民的一个优点,善于学习使用最佳办法,学习别人的长处,纳为己用。
张玄素是大儒,就安排帮着处理内政,公文,于志宁有不少地方管理经验,且能力上佳,李承乾就把大局掌控,调配等事情都交于他。
而一些具体的事务,李承乾亲自安排,讲解给一大群少年,告诉他们自己的要求,以及需要他们如何去做,一个月之后又根据上官仪等人的表现,进行了工作安排,有能力的自然加重担子,而能力差的,也是用其特长,去监工,这种活路相对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需要按照吩咐去完成就是。
“回禀太子,按照要求,百姓都已经搬离,河提两岸已经停止主角,转而开挖新的渠道。
玻璃,砖石,茶,丝绸作坊已经建立,为秋收准备的官仓也全部修缮,新建完成,新的农庄会在入冬前初步完成。”十五岁的裴行俭,拿着报告对李承乾汇报道。
经过数年学习,又有多次外地观政的机会,在秘书监也实习一年,裴行俭已经彰显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相比年龄更大的上官仪,反而是他更加处事老道,办法也灵活多变,李承乾看重于他这点,留着身边帮着处理事务,拿拿主意。
“守约,养殖鱼类一事如何了?”李承乾倾听之后,放下手中纸笔问道。
裴行俭父亲和几个哥哥早已死亡,自己几年前就给自己取了一个表字“守约”。
李承乾多番考虑,决定把养鱼,作为重要的一项项目来做,要用把渔业做成云梦泽四周郡县的支柱产业。
开渠引湖水,即能浇灌田地,还能减轻洞庭湖蓄水压力,避免洪水泛滥。
在主渠上开一小口,引入鱼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