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国华很好奇,便问道;“张大哥,这里是卖什么东西的,怎么这么热闹?”
张顺看了看店铺所在的街道和店铺两旁的商铺,摇摇头说道:“离开几年了,我也有些记不清了,待我进去打探一番。”说着,就挤了进去。
过了一会,张顺神情古怪但又面带喜色的走了出来,笑着道:“赵先生,他们卖的是我们的做的肥皂、香皂和洗发膏。”
“卖肥皂和洗发膏?”赵国华吃惊的问道。
吉安府永新县,也就是后世的井冈山市,距离南京可是上千里路,这个距离可是不短,而且肥皂和洗发膏出现的时间也不过才三五个月,时间还不太长,而古代交通条件极差,除了船就没有大型的运输工具,吉安府地处内陆,商品流通只能靠马驮车拉,商人们竟然能肥皂和洗发膏从吉安府永新县弄到南京来售,这份商业嗅觉和商品流通能力,不得不让赵国华感到惊奇和佩服。
想了想,赵国华又问道:“张大哥,你打听了这里卖的肥皂和洗发膏的价格了吗?”
“我问了,肥皂一块二两银子,香皂三两银子一块,洗发膏一瓶十两银子。”张顺说道。
“怎么卖这么贵?,比永新贵了有五倍了。”赵国华道。
张顺看了看拥挤的人群,说道:“赵先生,买这些东西的都是有钱的人,南京城王公贵戚很多,在他们眼里,这一点钱算不了什么,我看卖的再贵他们也会卖的。”
听了这些话,赵国华也想也是,在后世,三十万人民币一只的包,二十万一条的腰带
五十万一只的瑞士表买的人也不少,这些人属于人傻钱多的类型,他们买的是面子而不是商品,根本不注重产品的用途。想到这些他释然了。
两人又在街上四处转了转,卖了四瓶女儿红,又买了四包云雾茶,四包果脯蜜饯,四盒胭脂水粉,四尺金华火腿文房四宝,几匹衣料。包装好后,赵国华雇了一个挑夫挑着跟在后面向毕懋康家走去。
走了不多的时侯,来到一家门前,张顺停住了脚步,转身对赵国华说道:“赵先生,这就是我师傅的家了。”
赵国华听了,便打量这房子来起来,房子有二三百平方大小,透过院墙可见院子里种着几棵槐树,门扉下一道红漆斑驳的木门,门口有几道台阶,门口的门房内站着一个年老的门丁,门口的路上不时走过几个路人。
“喂,你俩是什么人,可是想行不法之事,警告你等快点走开,我家老爷可是南京兵部的官人,小心抓你等去衙门吃板子。”老门丁老眼昏花,见几个人站在门口东张西望,便出声呵斥。
张顺笑了笑,走上去对老门丁道:“刘大叔,我是张顺,我回来看我师傅了,我师傅在家吗?”
“谁?你说你是谁?”老门丁似乎没听清的又问了一句。
回头看了看赵国华,丁顺又一笑,凑在老门丁耳边声音不大但又是清晰的说道:“刘大叔,我是毕大人的大徒弟张顺,前几年离开南京,现在我又回来了,今天我特意和一个好友来看看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在吗?”
“张顺?……你是张顺?……”老门丁边念叨着,边睁大眼睛上下打量着丁顺。
看了好一会,这才激动的抹着泪说道:“你是张顺,你真的是张顺,你等着……我去告诉老爷去。”说完,就转身向门里奔去。
………………………………
第二十章 火器专家毕懋康
不多一会,老门丁小跑着快步来到丁顺身边,高兴的说道:“张顺,快跟我走吧,老爷和家里其他人都在里面等你……”说完拉着丁顺就往里面走。
“赵先生,我们一起进去吧……”丁顺转身招呼道。
老门丁这才发现还忘了招呼赵国华了,于是笑着道:“对不起,忘了招呼先生了,来来一起去,一起去……”说完一手拉着丁顺一手拉着赵国华走了进去。
进了大门,一行人走进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小池塘,里面有伸展着几片碧绿的荷叶池塘边有两棵枝叶茂盛的桃树,树荫下有一个圆的石桌和两个石凳,院子西面,几根长的竹竿架上,爬满了花藤,稠密的绿叶衬着紫红色的花朵,又娇嫩,又鲜艳,远远望去,好像一匹美丽的彩缎。
穿过院子来到正屋,进了正屋,只见房间当中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一个削廋的五十多岁的老者端坐在官帽椅上,头戴东坡巾,身穿曳撒,眉毛稀疏,眼睛细长而有神,颏下一把花白的山羊胡,样子严肃而带几分激动,仿佛一个等待游子归家的老父。
曳撒是明代的一种袍服,交领,大襟,长袖过手,上下衣相连,前面腰间有接缝,两边有摆,从两边起打褶裥,中间留有空隙,是士庶男子的一种便服。明代后期,士大夫宴会交际时也多穿用。
老者的旁边是一个和他岁数差不多的妇人,模样慈祥,眼神温和,衣着朴素而整洁,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两人稍后面,亭亭玉立站着一个十**岁的少女,身穿比甲,眼神灵动,外秀内慧,一双秀目在张顺和赵国华的身上来回的梭巡。
赵国华知道这就是毕懋康和他的妻女了。
毕懋康,明末著名火器专家之一,字孟侯,今安徽歙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因上疏弹劾权臣田大年、贺盛瑞,中书舍人****荐等被贬到长芦管理盐场。
后来又被派巡按陕西,疏陈边政十事,劾罢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请建宗学如郡县学制,报可。改按山东,擢顺天府丞,以忧去。天启四年起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懋康雅负器局,扬历中外,与族兄懋良并有清誉,称“二毕”。
撰《军器图说》。此书不分卷。有附图。书前有门人张继孟序,侄登辅小引、侄登翰跋与作者自序,自序署曰:“崇祯八年七月二十日原兵部右侍郎今致仕臣毕懋康谨对”。本书:“罗列各种火器、毒弩,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书中云:“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禁毁。毕懋康在其《军器图说》(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书中称为自生火铳)。
果然,见了他们,丁顺便快步走过去,“嗵”一声跪倒在两个老人的面前,抱着老人的腿,哭泣着说道:“师傅,师母,劣徒张顺回来了……”说完便放声大哭起来。
“莫哭莫哭,回来就好,回来了就好了……”毕懋康拍着张成的肩膀安慰着道,眼里闪动着泪光。
“张顺,你可算回来了,你能平安的回来就好,我和你师傅这几年一直在挂念着你们。”毕懋康的老妻抹着眼泪慈爱的说道。
“爹,娘,你看你们俩,张顺大哥回来是好事,应该高兴才是,你们怎么一个个的哭的哭,跪的跪,好像张大哥犯了错似的,也不知道让他站起来说话……”灵秀的少女娇笑着打趣道。
“对对对,秀儿说的对,这是爹的错,张顺你快起来吧……”毕懋康怜爱的说道。
“张顺谢过师傅师母和玉秀妹妹。”张顺对着两人恭敬的磕了三个头,才站了起来。
见张顺站了起来,毕懋康这才转过目光,仔细打量着赵国华。
见状,张顺急忙介绍道:“师傅,这是我的救命恩人赵先生,我一家流落到江西永新县”得了大病,如果不是他伸以援手,我恐怕就见不到你老人家了……
赵国华听后笑了笑,走上前去,恭恭敬敬的施了一个躬身长揖的大礼,朗声说道:“在下赵国华,字明远,江西永新人氏,和张顺大哥是好友,久慕大人的大名,今日冒昧打扰,敬请赎罪……”说完又躬身一礼。
能够见到历史上的名人,赵国华的心里是激动的。在后世,这样的人物可是国宝级的他的地位相当于两弹一星的功勋专家。这样的专家在后世过的生活是优越的,可是在这大明朝,这样的专家过的日子却很是普通平常。
“哈哈……先生过奖了,一点虚名而已。秀儿,快为客人上茶。”毕懋康淡淡的笑着道。
很快,秀儿姑娘就端上了茶水。
喝了一口茶,赵国华站起来笑着道:“毕大人,在下不请而来,很是唐突,蒙大人不罪特献上一点薄礼,以做赔罪。”说完向挑夫招了招手,挑夫这才担着礼物走进了正屋。
“哎呀,赵先生你真是太客气了,你救了我徒儿的命,就是我的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