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二陛下的声音吸引了徐齐霖的注意,静听这给高士廉等人的最高指示。
显然,新修的《氏族志》令李二陛下十分不满,经过这些天的酝酿考虑,终于在朝堂上要定下基调了。
李二陛下看来很愤怒,很迷惑,从声调的提高便能听出来,“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朕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高士廉等人噤若寒蝉,知道没有深刻领会陛下的意思,引起了李二陛下的强烈不满,怒火喷发的后果很严重。
李二陛下发泄了一番后,终于作出最高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生新编订,尔等可明白了?”
“微臣等遵旨!”高士廉等人躬身退下,额头上都沁出了汗珠。
徐齐霖几不可闻地撇了撇嘴,修订《氏族志》与其说是压抑旧的门阀士族,倒不如说是加强皇权。
况且,李二陛下的指示不等于否定了门阀观念,而是更多侧重扶持统治集团。以“尚官”取代“尚姓”进行修谱,等于在搞新门阀。
吊用没有!徐齐霖心中冷笑,对李二陛下的这个举措十分不喜。
你口口声声说旧世家门阀如何衰微,如何不堪,可你们老李家又自称其祖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
打脸不?!
徐齐霖几乎能猜出按照李二陛下的最高指示,《氏族志》上第一等必然是李家,不出意外的话,李二已故老婆家的长孙姓应该能排到第二。
嘿嘿,你玩儿得开心,觉得满意就好,老李家排特等都没意见。
估计那些世家门阀也是这样的想法,谁让你是老大呢,反正没啥影响。一本破书而已,还真能动摇世家门阀的地位?
至于世族门阀之间的通婚,并耻与诸姓为婚,就更是无法靠法律和行政手段解决的难题。
要知道,“门当户对”的观念,直到后世也普遍存在。至于索要高额聘礼,后世“有房、有车、有彩礼”的标准,又能强上多少?
观念的改变是最难的,而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地位,是自汉朝以来的,经过漫长的历史而形成的,倚仗的是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
身处那个时代,你就不得不承认世家大族的流风余韵,厚积薄发。
以太原王氏为例,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难道是偶然?
所以,科举制度的改革,尽管努力给寒门学子创造公平竞争的平台。但从长远来看,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在教育和知识上的传承,依然会使世家子弟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
当然,科举的改革势在必行,公平公正是最重要的,也确实能使很多庶族子弟登上朝堂。
倒不是他们有多优秀,而是在初唐和盛唐时期,高门大族还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多以门荫入仕,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
等到“安史之乱”后,“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
比如荥阳郑氏,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
再如范阳卢氏,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
诸此种种,让徐齐霖也很感无奈,也逐渐改变了他的想法和初衷。
抛开打压世家大族这个命题,视野才能宽阔。不管出身如何,唯才是举才是正道,管你姓什么,管你是不是高门或寒族。
徐齐霖站得端正,低首垂目,想得仔细,思索得透彻。
朝会继续进行着,却已经没有什么需要他特别关注的奏报。
………………………………
第65章 手搏之术
终于散朝了,皇帝拍屁股走了,官员也相继退出,仪仗才撤去。徐齐霖和小正太们出了皇宫,回到南衙,便可以下班各回各家了。
张慎行充满恨意地目光不时投过来,徐齐霖根本无视。要不是怕打得你鼻青脸肿,在朝会上站不了班而把事情闹大,老子还有更厉害的招数呢!
骑上马,伍菘卫护着,徐齐霖走得并不快。下班了可以轻松一些,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猜想会有人来追他。
果然,时间不大,刘弘业和尉迟环便催马赶了上来。这两人倒也谨慎,在徐齐霖和张慎行彻底闹僵之后,没有公开明面地与徐齐霖表示亲近。
“徐兄弟——”见面寒喧之后,刘弘业便善意地提醒道:“张慎行很记仇的,吃了大亏,肯定不会善罢干休。”
徐齐霖拱了拱手,说道:“多谢弘业兄提醒关心。”接着,他露出鄙夷的冷笑,“缩头乌龟一个,来文的来武的,我却是不怕他。”
尉迟环笑道:“张慎行那个德行,哪是徐兄的对手?徐兄的手搏如此厉害,真令某大开眼界,摔得漂亮。”
拳术在先秦时称为“手搏”,即徒手技击,不用器械而徒手搏斗角力,这便是武术的本质。
《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
你想想,赤手空拳与猛兽相搏,没有高强的武艺,超人的勇力,谁敢拿小命开玩笑啊!
所以,当时或许没有什么拳法套路,但却更加实用简练。你跟老虎耍花架子,啊呜一口,成虎粪了。
到了汉朝,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汉朝为对付北方匈奴人,大力提倡民间习武,晁错便建议,“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
民间尚武之风顿起,武术理论也随之发展。其中被视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武术著作《兵技巧》中便有《手博》六篇,推测是当时的拳法专著,可惜具体内容已佚失。
汉朝人习武时很注重力量锻炼,当时民间流行的方法有“翘关”、“扛鼎”,西楚霸王项羽便“力能扛鼎”。
在东汉末乱世中,身手不凡之人都成了“英雄”,在三国迷眼中有“第一猛将”之称的吕布便擅长手搏,拳法出众。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习武似乎更为勤奋,如今武林中人崇尚的“闻鸡起舞”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武术高手。
据《魏书•高祖纪下》,孝文帝拓跋宏练的是弹指神通,能以指弹碎羊膊骨;南朝梁武帝时名将羊侃则是鹰爪王,他抓住殿前柱子,手指能深隐其中。
而徒手单人表演性武术“拍张”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强调表演功能的武术更多地被称为“武艺”,武林诟病的“花拳绣腿”与其难脱干系。
但中国武术门派到明朝时才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套路,在唐代更是要开“武举”后才重新崛起。
所以,当时练的武术多是野路子,讲求实用,找个老师也是现身说法,在互相练习较量中长进。
“小技耳,不值一提。”徐齐霖摆手谦虚,心道:还有更厉害的呢,象那个寢技,我寢死他。
刘弘业挠了挠头,觉得尉迟环的夸赞不是时候,便岔开了话题,问道:“徐兄弟,好象薛宗贵对你也甚是不满,以前有过节?”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和我打过一架,他和一个小胖子都没讨得了好。”
“那就是他堂弟,被你挤走的那个家伙啦!”尉迟环说完又啐了一口,鄙视道:“什么玩艺儿,两个打一个。”
刘弘业心里暗叹,新仇旧怨加在一起,这梁子看来是解不开了。
“那薛宗贵、张慎行也有几个要好的兄弟,徐兄弟日后可要小心啦!”刘弘业再度关切地提醒,然后便告辞而去。
尉迟环却是没走,言辞颇为恳切地说道:“徐兄,不知令师是哪位高人,可否代为求恳,亦授我手搏之技?”
徐齐霖愣了一下,没想到尉迟环竟生出了这样的心思。想了想,说道:“小弟的师傅几年前在长安短暂停留,教了些手搏之术便云游去了,不知现下何处?”
尉迟环脸上立刻现出失望之色,年岁小也不懂得掩饰,拱了拱手,话也不说,便要黯然而去。
“其实,他虽教小弟手搏之术,却不许小弟以师父相称。”徐齐霖伸手搭在尉迟环的肩上,说道:“既无师徒之名,尉迟兄想要学习,小弟也不必藏私。若是有意,咱们一起切嗟练习,共同进步。如何?”
古代讲师承,徐齐霖若不这么说,便算是私下收徒,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