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众商人若有所思,显是在估摸价值和获利几何,也有面带疑惑,张口欲问详细的。
徐齐霖苦笑了一下,说道:“此宝镜产出极少,一年能出二十块如此品质的,已是极限。”
哦,明显有几个商人长出了一口气,这下子心里有底了。
一年二十块,哪怕是大唐吧,那么大地方,那么多富豪,还愁卖不出去?至少,这宝镜的价值在五六年内是不会掉得很多的。
…………
宝货展示厅很受欢迎,除了那面一尺见方的镜子外,徐齐霖还把自家的商货也拿来了一些。
虽然光学玻璃一半时还没制出来,但不妨碍徐齐霖用天然水晶代替。望远镜肯定是军用品,不能制造销售。但单片的近视镜、老花镜,却在年前推上了市场。
其他商人也不甘落后,这可是免费打广告、提高知名度的好办法。不管是不是珍宝,反正最少也给留一个展位,不用白不用。
当然,消息不胫而走,来的人多数都是来见识宝镜的。据说,已有胡商准备资金,要在年后的拍卖会上出手竞标。
而在摆放镜子的展台上,当然没有标示价格,显示着奇货可居的身价。
“若是能以六千贯上下得到宝镜,贩之海外,应能获利数千贯吧?”一个商人估计着,这让几个同伴的眼睛都红了。
“一年只有二十面宝镜出产,便是在大唐,也不会低于八千贯。”一个矮胖商人低声说道:“若以八千贯拿下,卖到万贯,也不是很难吧?”
“有皇亲国戚、权贵高官来看过宝镜,他们要是加入竞买,这价钱不知道要抬到何地步了?”有人咧着嘴,觉得拍卖会上定是竞争激烈,不好得手。
“只怕海外的蕃商也来抢货。”同伴摸着颌下胡须,不无忧虑地说道:“此等宝镜,他们若贩至海外,获利岂止数千贯钱财?”
“是啊!”矮胖商人挠着脸,深以为然,“那些蕃客,以善贾往来海上,贩卖香料致产巨万,财力自是雄厚难敌。”
“趁着他们还不知道消息,这回总要买下一两面。”同伴咬了咬牙,说道:“哪怕是小的也好,转手出去,应是稳赚不赔。”
“正是,正是。”矮胖商人连连点头。
所谓大宝镜,就是一尺见方的。而小的,便是巴掌大小的,可供随身携带。徐齐霖只说了大的一年二十面,小的却没有透露具体数字。
即便是大的,徐齐霖也不打算一年只造二十面。象合作伙伴冯家,大可以偷偷放几面或十几面出去,通过广州这个港口对海外出货。
象周贵富,已经送上厚礼,却并没有说明以何价购买几面镜子。他的身份还不够,只是打下前站,后面自有冯智戴前来接洽。
而徐齐霖也不能确定价格,总要在拍卖结束后才会有依据。或是以拍卖的高价降一成,或是两成,才好明码标价,将镜子推向市场。
此时,徐齐霖已经进了皇宫,让小昭带着镜子去了冰霞宫,他带着一面前往千秋殿。
在殿下并没有等候,几乎是宫人通报完,李二陛下便让宫人引徐齐霖进来。
徐齐霖进到殿内,见礼已毕,直接把镜子献上,便静等李二陛下发话。
“这便是那价值连城的宝镜?”
李二陛下显然已有所耳闻,但当镜子摆在面前,看着里面清晰的映像,纤毫毕现,连毛孔都看得清清楚楚,也不由得瞪大眼睛,现出震惊之色。
徐齐霖看着李二陛下转动脖子,盯着镜中人像,满脸的不可思议和震惊之色,不禁抿了抿嘴角,心道:没见过吧,从来也没这么清晰地看到自己吧,胡子拉茬的,还以为自己很帅呢!
………………………………
第234章 少不了你的封赏
李二陛下终于回过神来,可能觉得刚才的形象有点那啥,捋着胡须干咳了一声,正色说道:“此乃汝之发明?”
徐齐霖挠了挠头,说道:“也借鉴了家师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但主要还是微臣的聪明才智。”
李二陛下赞赏地点了点头,说道:“朕听说你在过年后要公开拍卖,想是并不太好确定价格,才想出此法吧!”
“陛下英明。”徐齐霖拱手说道:“微臣估计会发大财,却真不知如何定价。待到拍卖会结束,多少有个依据。再推向市场时,便可明码标价。”
明码标价也是难挡供不应求,就象香露一样,虽然有固定价格,也有购买数量的限制,可想买到却很不容易。
“专利是你的,这费用如何收取?”李二陛下似笑非笑地看着徐齐霖,知道这小子肯定不带吃亏的。
“微臣只收一成专利费。”徐齐霖说完又补充道:“陛下明鉴,这等宝物只此一家,卖上万贯也是可能,下官只赚小头,大头可都入了大盈库的账。”
李二陛下知道徐齐霖这般做已是吃了大亏,只要拿出专利,与他合作的商贾数不胜数,两家对半分润,商贾也会趋之若骛。
缓和了下语气,李二陛下开口问道:“此宝镜一年产量几何,成本又是多少?”
徐齐霖如实答道:“若是全力生产制造,每月差不多能出个三五十面。但下官不想全部投进市场,控制下数量,才使价格不会下降。至于成本,大约是十贯上下。”
才十贯?!一个月至少能造出十面以上。
尽管徐齐霖说得不是很精确,但李二陛下还是能猜出获利将是几十倍上百倍。这样看来,徐齐霖只拿一成,足可算是大公无私了。
但李二陛下还有些疑惑,问道:“为何不只用拍卖,还要明码标价?拍卖岂不是赚得更多?”
徐齐霖嘿然一笑,解释道:“只拍卖二十面宝镜,自是无妨?但王公国戚、权贵大臣要买,也要让他们与商人竞价,未免失了体面。这明码标价便是为他们所定,算是大盈库对他们的优惠价。卖的数量多了,一样赚得不少。”
李二陛下明白了一些,每年二十面肯定是供不应求,但徐齐霖要增加产量,却还不想因此而使价格下降。
所谓的每年二十面,就是个维持市面价格的噱头,使其居高不下。至于王公大臣们的需求,可以按标价购买,却要直接走大盈库的关系,买到的镜子自然也不会流入市场。
“为了自家的脸面,应该是没有王公大臣倒买倒卖,赚上一笔吧?”徐齐霖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但也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李二陛下也深以为然,说道:“应是不能如此不堪。或者你可登记造册,这样也就能基本杜绝了。”
徐齐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就算是有个别倒手的,也定然不是为了赚钱。几面镜子而已,就是流入市场,也无大碍。”
李二陛下觉得这话说得倒是没错,要是王公大臣要靠倒买倒卖维持家用,那朝廷的脸面何在,他这个大唐董事长是怎么当的?
“那个商品交易所是怎么回事?”李二陛下转而问起了这个问题,虽然听到了些风声,可具体的章程和作用,他还不是很了解。
徐齐霖赶忙把相关的文件资料拿出来,由宫人转呈御览。
李二陛下没有马上看资料,而是开口问道:“你简单讲一讲,朕有空时再细看。”
徐齐霖斟酌了下字辞,开始讲述起来。
说白了,就是一个商品集中交易的场所。供求双方把自己的条件报上,交易所挂牌,觉得合适的话,可以见面洽谈成交。
有这样一个场所,就省了四处推销,省了四下打听。当然,这只是针对商人,零售的商铺却不包含在内。
而这商品交易所在长安初设,也只是个试点。徐齐霖还打算在洛阳、开封、扬州、幽州、广州等地陆续建起。
再加上依托驿站所建的邸店,漕运路上的航运公司,包括运输、物流、仓储、交易等环节才算全部完成。
李二陛下边听边想,不时微微颌首,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也没什么出格的地方,就是聚合商人谈生意的地方嘛!
尽管对此并不反对,但李二陛下还是提醒了下徐齐霖。很委婉,大致意思就是让他不要太过重商,这不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重农轻商嘛,徐齐霖当然知道这是农耕国家必然要采取的措施。可如果适当地重视下商人,能够减轻农民的负担,岂不是更好?
所以,徐齐霖得解释一下,让李二陛下知道他的深意,才好在以后能继续支持。
“微臣以为商业繁荣对我大唐的强盛甚为有利,并